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2022-01-21 来源:步旅网
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 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建设 和谐校园文化是当前学校自身发展的当 务之急。本文以和谐文化的内涵为出发 点,探讨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为和 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寻找“灵魂”,以利于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关键词】和谐文化校园文化和 谐校园文化核心理念 【文献编码】doi:lO.3969/j.issn.0450~ 9889(C).2010.08.02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校园 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建 设和谐校园文化便成为了当前学校自身 发展的当务之急。文化内涵中最核心的 体现是理念,但在世俗功利的当今社会. 理念这一精神意识常常被人们忽略。建 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从和谐校园文化 的核心理念研究上着手。理念属于校园 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对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统领作用。建设和谐 校园文化应树立“以人为本”、“和而不 同”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校园中 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 (一)中华和谐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精髓。“和”与“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 初是同一涵义,均指音乐的相和与禾苗 的成长,后来引申为各种事物井然有序、 有条不紊、相互协调。 在中国,道家是最早关注人与自然 和谐的学派,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境 口广西教育学院张进清 口广西师范大学唐盈盈 界。和谐思想与治国联系在一起,便有了 《周礼》中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 万民”的主张,寻求国家、官员、百姓之间 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到了 孔子那里,和谐思想更是成为了一个完 善的文化体系:“礼之用,和为贵”(《论 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论语・子路》),不仅将“和”视为 “礼”之上品,还充分阐释了“和”的多样 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和”是 多种文化的协调,开创了儒家以“仁”为 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和 谐人际关系理论。而《中庸》中的和谐思 想则更重视人与自身的和谐:“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 思是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 要克制,不要轻易地表现出来(“中”);一 旦表现出来,也要适度,不能走极端 (“和”)。 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论述自成体 系,已经相当完善,包含了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中华和谐文化包容性很强,儒、道、墨、 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融汇了各家 各派的和谐观。中华和谐文化允许差异 的存在,“和而不同”,寻求不同的和谐观 的调和,以达到各种和谐文化相互补充 的平衡状态。 (二)西方和谐文化 和谐也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但西方先哲们更多的是以主客二分的对 立思维来论述和谐,这与中华和谐文化 中的整体思维有所差异,形成了不同的 和谐文化。 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对和谐进行 论述的人:“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在他眼中,和谐是 最美的,所以世上的一切都应当是和谐 的,和谐是这个世界的完善状态。相对于 毕达哥拉斯平和的和谐观,赫拉克利特 所论述的和谐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立与冲 突的调和:“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 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表明了和谐 并非“相同”,它需要“对立”,对立乃和谐 产生的基础。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 “美德即和谐”的思想,将和谐思想从道 德领域拓展到城邦的治理中,提出了“公 正即和谐”的政治观点,构筑了一个和谐 公正的“理性国”。而黑格尔则充分肯定 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提出了辩 证和谐观:“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 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 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 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辩证 地说明了和谐就是消除因差异而产生的 对立,进而达到真正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源于空想社会主 义的和谐社会论。1 842年,德国空想社会 主义者威廉・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将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 与自由”的社会,而这个社会的和谐是 “全体和谐”,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这 本书被马克思誉为“史无前例光辉灿烂 的处女作”,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里程 碑。后来,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 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创造了一个 完整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 在我国,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任务以来,学 者们从各个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和谐文 化的内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社会主义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内容、最 高理念与价值取向的文化,包括了以和 枣 为贵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 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平和包容的处世 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安定健康的 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方面,在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 之间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思想保 障与精神动力。 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有的核心 理念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 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以及 创造的过程,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密 不可分。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社会主流文化; 同时,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的选择、改造与 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 化。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乃至社会主义 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依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校园 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 化三个层面。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 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 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过是理念的不完 善的‘摹本’或‘影子’。事物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他们‘分有’了理念,理念是永恒 不变的、绝对的,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 念属于精神与意识里的成分,是校园文 化的精神层面,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 “灵魂”,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指导 的作用。当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树立 起“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 (一)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影响人、培养人、 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关怀人。“人”是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受和谐 校园文化影响的客体。“以人为本”的和 谐校园文化理念所追求的人的和谐,包 括两个维度四个方面:一是人与生存环 境的和谐共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包括人 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 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协调自然” 实际上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 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的 一种和谐一体的融通关系)的境界。冯友 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浑 然无知的自然境界、追名逐利的功利境 界、自我约束的道德境界以及天人合一 的天地境界。人刚出生时是浑然无知的, 没有人一开始就处于天地境界。可见,人 要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地境界,必 须经过一番刻苦的修炼,不断提高自身 的觉悟。而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 期——青少年时期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因而,校园文化对学生“境界”的提升有 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应致 力于创造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 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既不能妄白菲 薄,也不能强取豪夺,要善待自然,以求 得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既不能自封为自然的主宰,也不能做自 然的奴隶,而应当是自然的朋友,既改造 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于自然也不 破坏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2.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在世界上生 存,必须要面对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某 些群体、组织。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 是建立起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社会规范 来约束和凝聚全体社会成员。这一规范 包括和平共处的理想信念、以和为贵的 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即我 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息息相通。校 园文化以其高度理想化的精神环境和文 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生活其中的 学生的人格、精神与心智,以达到个体社 会化的目的;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种经 过“筛选”的文化,其层次与品位较大社 会中的其他文化要高,通过培养高素质 的学校成员与社会接触、交流,进而影响 社会中的他人乃至整个社会,促进社会 大文化层次的提升。和谐校园文化通过 传播人与社会相和谐的理念,促进个人 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个人的理想 与追求只有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才是有价值的,个人的人生价值也 才能够体现;每一个人(这里主要指学 生)都应该更多地接触社会、向社会学 习、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一味批判社会、 向社会索取,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与社会和谐相处。 O 3.人与人的和谐。人是社会中最基 本的元素,社会是由具有相同利益或不 同利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 与人之间差异的绝对性决定了不同的人 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利益,这些具有 不同利益的人与人之间要形成和谐的社 会关系必须通过和谐文化来协调。 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学校中存在着 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在校园 文化上,对身处其中的学生的影响是潜 移默化的。近年来,在我国学校中占主导 地位的是一种“考试文化”,教师与学生 以考试为中心,导致了学校人际关系的 异化:师师、生生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 系,师生之间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而和谐校园文化则截然相反,生活在其 中的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竞争与屈从, 而是同学的友爱、师长的关心、集体的温 暖。这样的和谐人际关系,不仅给学校成 员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还促 使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整个学校 走向和谐。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 坚持宣扬人与人和谐的理念:诚恳宽和 的待人态度、相互关心理解的心灵交流、 与人为善的价值选择、推己及人的行为 方式、求同存异的行为准则、团结互助友 爱的道德品质。由此促进全校成员乃至 全社会成员的和睦相处,最终实现“人 和”的目标。 4.人与自身的和谐。人的自身世界 中,不仅存在着情感与理性、欲望与道 德、知识与信仰之间的矛盾,而且各种思 想、观念、情感等因素的内部也存在着冲 突。在处理这些人与自身的关系时,中国 传统文化既充分肯定个体情感欲望存在 的合理性,又追求个体情感欲望的“中 和”,人处世间,不应该偏执两端(“过”、 “不及”),而应当“执两用中”,寻求合适 的“度”以达到自身的和谐。 校园文化应如何帮助学生寻找这个 “度”呢?首先,从外部的角度来看,和谐 校园文化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陶冶心灵 的场所: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 以美的享受,由外而内地缓和人们心灵 的冲突;而和谐高尚的校风、学风、价值 取向等观念形态对学生心灵的渗透,可 以塑造学生平和谦恭的人格。其次,从学 生自我教育的角度来看,和谐校同文化 入到自身的结构体系之中,形成了自身 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因此,和谐校园文 他对各种文化的态度和管理方法,也表 明了他对校园文化的理想——“和而不 同”:主张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样性 应当以和谐文化为导向,倡导学生通过 儒家所主张的“诚意”(使自身的态度真 诚无欺)、“正心”(使自身的心灵端正无 邪)、“修身”(修整自身的操守品德,建立 自身的道德人格)等途径来平和内心的 矛盾,保持自身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的 理念所追求的应当是这样一种心灵状 态:自尊自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狂妄 化不应当回避或压抑多元文化,而应当 正视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地引导、协调和 提升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这 样的和谐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风度, 之间的平衡;对不同事物、不同意见持宽 容的态度。我国的社会大文化中历来存 在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大众文化与 精英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乃至后 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和摩擦,这是 由于多元文化的自我张扬与凸显造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一种文化能 力,“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和谐”是多音的 自大;知足常乐,既不胸无大志,也不好 高骛远;趋时尚中,既不抱残守缺,也不 冒失激进。 (二)和而不同 和鸣,是多样性的协调,而不是孤芳自赏。 那种处处强调统一、一言堂、一刀切、一锅 煮、一个模子的做法,绝不是“和谐”之本 的,需要我们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来整 合。整合后的多元文化,应该是一种合理 有序的和谐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包含、相互融通而又不失个性,即多 义;这样的“和谐”是虚假的,没有生命力, 也是短暂的,迟早会走向消亡,绝不可能 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导向。和谐校园文化 的价值取向应是“和而不同”,而“和而不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儒家思想对和 谐文化的一大贡献。“和”并非“同”:“和” 是在多元基础上的和谐,它允许文化的 差异,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调和;“同”则 元文化的融合。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之 一就是促进这种融合,在尊重多元文化 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学校与个人之间的 同”理念前提是“不同”,只有千差万别的 事物处于有序合理的状态才能达到和谐; 反之,如果抹杀差异,强求整齐划一的 “同”,那纯粹是虚幻和空想,必然不能达 到和谐的境界。因而,和谐校园文化不是 埋没个l生,而是要充分发挥各种文化的个 利益,正确引导与调和他们的差异,使之 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是死气沉沉的统一,没有差异、没有交 流,只有单调乏味的一致。在校园文化中 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就是在校园文 【参考文献】 [1]赵万法.根植和谐文化理念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蚌埠党校学报,2008 (4) 化中允许多元文化的并存(“不同”),促 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 1.多元文化的并存。随着中国改革 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意 识形态以多元文化的形式进入了中国, 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这些不 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并非与我国完全相 同,有的甚至还与我国的文化完全相悖。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学校作为文化 交锋的主战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多元 性,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多元文化的融合。美国文化多元 联盟曾将多元文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 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的多样文化 所组成,其彼此关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进清(1971一),女, 广西玉林人,广西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西 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教育管理与比较教育,德育理论。 唐盈盈(1984一),女,广西南宁人,广西 存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支持,且均等存 在”实际上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问题。 “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但其重心 应该在“和”上,即调和不同文化之间的 文化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 到,对于校同文化来说,多元文化不仅意 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保证各种文化的和 谐共存。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 士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 育改革研究。 (责编黄鸿业) 味着挑战,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校 园文化包含了校园内部与外部(社会)的 形形色色的各类文化,并将这些文化纳 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 了“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仅表明了 (上接第36页) 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 题,是其生命线。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 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这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时所应该考虑的 【参考文献】 [1]明广奇,邬瑞斌,黄家利.药学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 的构建[I]_海峡药学,2009(11) 思想,因而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体现出三个纬度,即专业能 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建设应具 [2]黄家利.谈高职教学体系的构建[I].药学教育,2001(2) [3]鲍艳霞,黄家利,张小娟.浅谈药学高职院校工业药剂学 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8(2) 有六个要素: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 品和工作管理。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时代特征的现实背景下,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建设怎样适应 高职就业的要求,传统封闭型的教学过程如何向开放型的教学 过程推进,已经成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陈娟(1981一),女,江苏镇江人,中国药科大 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周闻舞(1981一),男,江苏泰州人,中 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 (责编黎原) 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