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2024-06-15
来源:步旅网
文化视域下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西部经济 文化视域下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朱王莹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710119;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本文从文化视角对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践解读,提出在文化视角下景区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以儒家生态 观为主导,积极培育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深化生态旅游理念,N-. ̄4g掘景区生态文化内涵;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基地建设 力度;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文化;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湿地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景区遵循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景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 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作为景区管理者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在 景区旅游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以生态旅游理念为主导,景区的生态 系统坚持绿色生产、景区的旅游消费倡导绿色消费,从而实现景区 可持续发展。基于陕西洽川风景名胜区在陕西旅游景观业中突出 的地位及黄河湿地景观的典型性,通过文化视域来解读景区生态文 明建设,以期为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大美洽川”的 目标做好理论铺垫。 一和实践关注度还不够,在开展生态文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函待 加强。 三、文化视域下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以儒家生态观为主导,以全方位媒体宣传手段为媒介,构建 景区核心价值体系 景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 观,以儒家生态观内蕴了“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仁民爱物” 的生态保护观和“取物有节”生态发展观等生态理念和思想。景 区要以传统的儒家生态观为核心,构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 值,积极做好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宣传,形成 全社会共同关注景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景区目前的宣传渠道 、洽川风景名胜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 洽川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 “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秀美的自然 风光和源远流长的诗经文化、黄河文化、古莘文化和帝喾、伊尹、太 姒、大禹、达摩、子夏以及古有莘国等丰富的遗迹、遗址。景区拥有 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同B寸,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持生物多样 性、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 国主义精神等方面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和 保护景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建设“美丽洽川”,实现景区 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意识形态领域解决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从文化视域探讨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文化视域下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景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问题 主要有央视和地方电视台、专题片制作、报刊和杂志发行、景区官 方网站的建设、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发布、电商平台的广告宣传等手 段,这些原有主要用宣传景区产品的渠道可以用来针对生态文化主 题进行宣传和教育。全方位的媒体宣传手段可以作为“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观很好的载体。在后续工作中,除了加强景区全景式的生 态文化展示、生态文化导览、生态文化导游之外,景区要针对生态观 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并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宣传和教 育的文化体系,把洽川风景名胜区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景 区进行全方位宣传,力图通过宣传和教育形成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性”景区的品牌感知形象。 2、通过湿地生态文明的教育、研究基地建设,支撑景区生态文 明建设 湿地景观是洽川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观,湿地生态文明的教 育、研究基地建设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洽川风景名胜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制度建设和对外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洽川风景名胜区建设洽川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湿地博物馆、珍惜 但在目前工作开展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和谐”理念 物种繁育基地、鸟类和鱼类观赏基地、野生动植物标本展览室、野生 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备,没有深入和细化到景区管理和运营的工作过 动物救护中心等教育和研究基地进行湿地生态文明教育;在此基础 程,对优良的生态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力度依然不够。 上形成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科技体系,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站, 2、景区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问题 对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和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监测,深层次把握 目前景区主要的宣传定位是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宣传,而以生 洽川湿地发展变化规律,开展湿地基础性研究,探索保护湿地的途 态文化为主题,加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直接针对生态文明建 径和方法。而这些具有湿地教育、保护、科研功能的基地本身可以 设工作的宣传不多。景区在生态文化的宣传方面生态文化的内涵 拓展为成新型的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3、开展生态文化为主题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丰富景区生态文 挖掘还不深,工作力度还不够;景区和外围也没有专门针对生态文 明的教育和研究的基地,从而影响到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明建设的文化内涵 3、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 在洽J/l风景名胜区开展原有主题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拓 景区针对生态文明的主题开展了一些旅游活动和开发了相应 展,把生态文化和相关节事融合起来,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 的生态旅游产品。但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旅游活动内涵的丰 富的主题式旅游活动。如每年的国际湿地日、国家爱鸟日、世界野 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都可以作为主 富性还有待加强,活动主题也相对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明 生动物保护日、世界地球日、开展主题旅游活动。不只是形成主题性的旅 显:生态旅游严品开发深度和宽度还不够,生态文化没有很好地融 题经过精心策划设计,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理念中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关注和 游活动日,可以拓展为主题活动周或活动月。长此以往,在开展旅 探究。 4、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问题 游活动的同时也起到宣传生态文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进 步调整了景区季节性的不平 问题,可以有效缓解景区的生态环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须解放思想,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景区生态文 境压力。 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切实 4、开发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新型旅游产品,极力落实和推进生态 把工作做好。而目前洽J ll景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景区没有自己 文明建设 相应的机构和组织,也没有加入相应的国际组织,对相关研究成果 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和景区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起 一18一 《新西部》2014.12期 文化视域下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来,通过深度开发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新型旅游产品和传统湿地观光 和休闲度假产品升级和转型等形式,形成生态文化主题体验类的旅 游产品谱系。如针对湿地环境保护的,可以开发“植树月”产品, 即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为湿地公益林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吉 经;齐 地科学》(Wetland Science,中国)、《湿地科学与管理》(中国)等 期刊的研究动态,同时把《中国湿地百科全书》作为景区管理培训f 开发“爱鸟月”产品,让游客领养或救助珍禽,并进行珍禽养护培训l, 让游客深刻体验生物多样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开发“世界 湿地日”、“湿地论坛”、“湿地管理周”等学术和会议型产品,积极 推进景区会议旅游的发展和湿地环境问题的学术研究;开发“湿地 考察月”科考型产品,在发展科技旅游基础上,为湿地的科学观测 和研究做好铺垫;开发“湿地漫步”、“湿地骑行”、“湿地飞越”(滑 翔伞、热气球)等体育保健类产品,由此,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 可以大力推动景区湿地生态文明的建设。 5、开展生态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 国际化水平 的参考教材和常备的工具书,通过多种渠道的关注为景区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指导,从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 的经验,从而提高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通过文化视域对洽川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视, 笔者认为景区要买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必须 把握好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的深化、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的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 化等方面的问题,才能把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景区”建设有 机结合,从而实现“大美洽川”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 [2]高萍萍,卢立菊,刘东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之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09(9)200. 洽川风景名胜应借助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建立景区自己的生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57—162. 文化组织机构或加入相应的国内外的组织机构,定期组织生态文化 主题的国际会议,实现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景区可以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成立专门的机构:但目前国家化主要 [3]李剑锋.论湿地保护与当地生产的和谐发展以陕西洽川 的推进方式是力争加入国际生态保护的组织,成为国际组织的会 湿地为例[J].现代农业,2008(3)62—63. [4]董永恒.洽川湿地生态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员单位。如力争加入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1)、湿地联盟 (The Wetlands Alliance Program)、湿地科学家学会(The Society of 2013(12)219-220.Wetland Scientists)、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等国家组织(International [5] 宗静婷.洽川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并争取被纳入国际水禽湿地调查局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33—34.(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bureau)、国家林业局 [6]朱王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现实践解读[J].兰台 世界,2011(】1)33—34. 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人与生物圈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区网络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 [7]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eom/v64621214.htm. 【作者简介】 朱王莹(1978一)女,陕西乾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陕西 网络雁鸭类迁飞网络等机构的管理范畴;同时按照《拉姆萨尔湿地 公约》的标准对景区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及时关注国际相关研究 机构的研究成果,如借鉴澳大利亚湿地中心新南威尔士大学湿地生 态研究中心,美国国家湿地研究中心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湿地研究中 工商职业学院现代服务系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国内 心等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期刊如《湿地生态学》 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旅游文化. (Wetland Ecology)、《水体生态学》、《湿地学报》(Wetlands)、《湿 (上接第25页) 在保护中发展,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融为一体,以生态治理为依 新型农民。 托,以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转换当地传统的粗放的忽视环境的发 5、打“服务牌”,打造合理健全的城乡公共服务保障事业 展模式和经济结构,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 我国一直以来重视城市轻视农村,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的直接后 展。 果就是农村地区的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严重匮乏, 2、打“能源牌”,推动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农民很少享受这些服务或者比较困难,这种情况在甘肃也是非常明 甘肃省能源丰富,但是传统能源产业链短,利用效率低下,以建 显。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构建合理统一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保障事 设陇东新能源基地为契机,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实现精细深加 业,应加快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事业的建设,要把包括城乡劳动 工,延长产业链条,从而整体上调整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另外以河 力市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教育纳入规划统筹范围,加大最低 西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开发为契机,走在国内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 生活保障覆盖面,实行农村农民养老保险,提高农民养老金的覆盖 前列。 率,提高农村失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制度。 3、打“区位牌”,做强甘肃的交通基础建设 甘肃省地处西部中心地带,具有明显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为甘肃重要战略要道的地位凸显带 来了机遇和发展要求,甘肃应借助国家的一系列开发和扶持政策, 做强甘肃的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基础建设,发展发达的现代交通 物流业。 4、打“农村牌”,以形成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为目标 大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建设,加大对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摆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农民职业分化和收入渠道多元 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现代农村特色的产业优势,大幅度提高工 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经济比重。进一步推动和落实有关的职 业教育措施,加大农村致富能手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现代 【参考文献】 [1]陈明星.“十二五”时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思 考l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37—41. [2]冯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 济,1991.13(1)69—72. [3]杨保军,赵群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探索 与思考一一以海南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3)38—44. 【作者简介】 刘 建(1987一)男,汉,山东德州人,现兰州理工大学在读研 究生,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西部》2014.12期 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