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搬运
2020-08-03
来源:步旅网
说明文 黄;可日I搬运 ◇李胜男 古老的黄河用它的滔滔河水哺育了黄土地上的万物生灵,也 用它裹挟的泥沙造就着另一个奇迹——新淤地。 黄河口新淤地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而美丽 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湿地,至今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特征,展示着 一份原始而独特的美丽。 走在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的每一寸土地上,最古 老的土地也不过2500多年的历史,人们常说的近代黄河三角洲仅 仅只有1 50多年。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是海洋过程与河流 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自河南孟津出峡谷入平原,2500多年 中,“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方圆25 万平方公里,习称黄河古三角洲。人们常说的黄河三角洲一般是 指近代黄河三角洲,以宁海为顶点,北至徒骇河以东,南至支脉 沟河口以北约6000平方公里的扇面,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 瓦厢决口后从徐淮故道改行清济水道后形成的三角洲。1934年黄 河改道,三角洲顶点从宁海下移到渔洼,于是有人将以渔洼为顶 一 备5 ” 凄 和三年缀 2011.7 文体分类阅读 点的三角洲称为现代黄河三角洲,范围是北起挑河口、东至宋春 荣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350 ̄490公里,湿地总 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 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黄河泥 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黄河三角洲面积逐 年增大,1979年以前黄河口年均造陆高达32.4平方公里。之后, 由于黄河改道及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造陆面积逐渐减少。1996 年 ̄2002年由于来水、来沙较少,甚至出现长时间断流,黄河口 年均造陆面积减少为2.7平方公里。 临近黄河口是一片片绿和红色彩蜿蜒交织的天然画卷,绿的 油绿,红的紫红,映衬在蓝天白云下,仿佛人们亲手雕琢的一幅 美丽图画。油绿的是芦苇,~丛丛、一簇簇,生长在泥沙淤积的 缓平低地上。紫红的便是被人们所啧啧称奇的翅碱蓬。当地人称 “黄须菜”。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可以看到:黄河那种“九曲黄河万里 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气势,在河口一带变得温顺而驯 服。顺流而下,河道渐行渐宽,泥沙淤积的河床偶尔在河道的某 个位置聚成一块裸露的滩地,黄河水便曲折前行,缓缓地注入无 边无际的大海。唐代诗人王之涣所描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的诗句,用在这里极为贴切。“黄龙入海”是对黄河入海 时宏伟壮观景观的细致描述。浑黄的河水与蔚蓝的大海交汇处, 河水受拦门沙的影响和海水顶托的作用,高高跃起,波涛汹涌, 若恰逢海水大潮时刻,河水与海潮相遇,两股激流相互撞击、撕 扯,白色的浪花跳跃其间,景象尤为壮观。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仅是最完整的河口湿地,而且是中国乃至 世界暖温带唯一一块保存完整的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 统,具有新生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然 说明文 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2009年8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黄 河三角洲湿地进行了一次徒步穿越腹地的“亲密接触”。 一场降雨刚过,我们一行6人便迫不及待地来到黄河三角洲自 然保护区。由于6月刚刚进行补水,又有降雨的原因,开阔的水面 及芦苇荡里积水遍布,有砦地方积水已经漫过堤坝,横过马路穿 越另一块湿地。水源充足,食物丰富,湿地的景色壮观而宏伟, 茫茫绿野,禽鸟翩飞,鱼蟹争游,水波粼粼,甚至脚下涌动的水 和孕育的土无不使我们产生好奇。根据工作的需要,我们选择了 绿色帷幔般飘逸的芦苇群落和红色绒毛地毯般奢华的翅碱蓬群 落,作为我们科考采样的开端。 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我们停下车,准备好仪器和采样工 具,换上水鞋,背起背包,便匆匆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走过 去离岸边不足百米远,我们便异口同声地大叫起来,那绿色帷幔 和红色绒毛毯绝不像我们看到的和想象的那样飘逸和奢华。表层 薄薄的积水平静而清澈,而积水下面却是黏重的淤泥,一脚踩下 去,便淹没了小腿肚子,泥水溅到腰际。刚才还是一幅宁静而祥 和的美丽画卷,现在我们脚下变成了黏重的泥土和浑浊的积水, 身材单薄的紫红色翅碱蓬在我们的惊扰下东倒西歪。越往里走, 饱含积水的泥土越黏重,我们的行程就越艰难,我们的勘察采样 工作就越困难。左脚踩下去的同时,右脚必须快速拔上来,否则 很可能会双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只好依靠同伴的拉拽,才能 走出下一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装仪器的背包高高举过头项, 以免被水溅湿,原本不想带来被称为累赘的铁锹成了我们跋泥涉 水的拐杖,高挺的芦苇是我们每前进一步感觉最安全的“救命稻 草”。一身泥水,一身汗水,一路笑声,一路脚印——这是行走 在湿地里的独特体验。 知三年级 2011.7 良 文体分类阋读 起初,我们不停地回头遥望停车的位置,以确定我们大体走 出的距离,当我们从朝阳冉冉升起走到夕阳开始降落,完成采样 任务疲惫不堪地准备返回时,却远远地看不见了车的踪迹。地面 的积水依然很多,隐隐约约地能看出我们曾经走过的地方,四周 依然是绿色帷幔般的飘逸和红色绒毯似的奢华,翩飞的鸟儿在头 顶盘旋,偶尔会发出低沉的呜叫,似乎在谴责我们侵犯了它们的 领地。积水在夕阳中泛着红晕,波光粼粼,没有建筑物,看不到 远处的车辆和人群,也看不到路边的电线杆,只有借用GPS导航寻 找我们的归途。脚下依旧是“扑哧扑哧”地踩在泥水上的声音, 泥水从靴筒里灌了进去,裤子、袜子全泡在了泥浆里,每个人都 不再是早晨出门时的那份模样,衣服上、手上、脸颊上、甚至嘴 上都挂满了泥点子。 走出那片滩地时,已经夕阳西下,整个黄河三角洲在落日的 余晖照耀下,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抬头望过去,刚刚翻越过 的滩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夕阳的余晖里,像一个美丽的 少妇,展现出成熟、优雅而又高贵的气质。午餐——其实该是晚 餐了——是随身带来的面包、火腿、黄瓜、西红柿,每当这个时 候是我们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刻,可以毫无顾忌地一屁股坐在 柏油路面上或水泥地上,享受那种暖暖的、千千的感觉,轻松 地说个笑话,讲个故事,香甜甜地大吃一口面包,一身的疲劳 便消失了。 橘红色的落日,在西边的地平线上缓缓降下。一弯月牙已经 在东方的天际遥遥挂起。朦胧的落日斜晖中,身披洁白羽毛的鹭 鸟被映衬得更加明净皎洁,啁啾鸟语在寂静的旷野里愈发显得清 脆、婉转。黄河便在这水天一色的混沌中,闪烁着粼粼波光,优 雅地流入渤海的怀抱。 目前,黄河三角洲以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水文条件、丰 说明文 富的动植物资源,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科普宣传教 育的博物馆、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而且作为环渤海经济圈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选自《森林与人类》2010年第11期) 亭 … 蒜; 赫 … 赫 i、 ;;… 茹 ;嚣 I= 一 赫 端嵩; ; i ……一一…—………一 、. .… 诩析 ; ; 自古以来黄河就被我们称为母亲河,作为“炎黄子 、孙”,我们被母亲河世代哺育着。但是我们很少去关注; :她的成长,以及她的生存状况。 本文作者怀抱着一种崇敬而向往的心情,用精确的 数字(列数字)、生动的画面(摹状貌)、拟人化的叙 述(打比方),以及古典诗词,给我们介绍了黄河一个 几乎被我们忽略了的存在——新淤地。 在这里,说明成为带有感情的文字跳跃,事物被赋 予了鲜活的生命。依循着作者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那宽 阔的地域,斑斓的色彩,河潮涌动的张力……这样的说 明怎能不引起我们一览其风采的渴望,怎能不激起我们 对母亲河保护的冲动?从这里,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 自然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热爱。 (梁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