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2020-02-06 来源:步旅网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 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 B.德教 C.诗教 D.礼教 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 B.礼学 C.仁学 D.诗学 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 B.群 C.观 D.兴 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 A.四教 B.四情 C.四学 D.四义 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 B.娱乐 C.教化 D.表现 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 B.模仿 C.认知 D.审美 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怨 C.诗可以观 D.诗可以群 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 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b.文已尽而意有余 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文已尽而意有余 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c.言有尽而意无穷 d.文已尽而意有余 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诗品》,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刘勰的《诗品》 d.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 b.识 c.习 d.力 3.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原则有“六义”,即:一则()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a.情远 b.情深 c.情真 d.情浓 4.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方法有“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a.美善 b.情致 c.通变 d.高远 专题四司空图“韵味”说 1.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a.食味 b.品味 c.气味 d.余味 2.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a.品味 b.韵味 c.滋味 d.气味 3.司空图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具体地描述为“()”、“景外之景”,此“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a.楼外有楼 b.象外之象 c.山外有山 d.门外有声 专题五严羽“妙悟”说 1.《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b.诗法 c.诗体 d.诗评 2.《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喻诗。 a.释 b.道 c.禅 d.儒 专题六叶燮“才胆识力”说 1.叶燮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a.“胆” b.“力” c.“识” d.“才” 2.“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核心和主宰 d.从属和边缘 3.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属于主体论范畴。 a.“师法自然”说 b.“妙造自然”说 c.“理、事、情”说 d.“才、胆、识、力”说 4.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 b.“才、胆、识、力”说 c.“妙造自然”说 d.“师法自然”说 5.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属于创作方法论范畴。 a.“妙造自然”说 b.“师法自然”说 c.“才、胆、识、力”说 d.“理、事、情”说 专题七金圣叹“因文生事”说 1.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2.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离骚》 b.《九辩》 c.《屈原》 d.《九歌》 3.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 a.明清 b.宋 c.唐 d.汉 专题八李渔“浅处见才”说 1.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半部结尾要有,“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冲突 b.“机趣” c.伏笔 d.悬念 2.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a.“同情之举” b.“团圆之趣” c.“机趣神韵” d.“悲剧之情” 专题九王国维“境界”说 1.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宋元戏曲考》 b.《文学小言》 c.《屈子之文学精神》 d.《人间词话》 2.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突出美的形式性  b.突出美的社会作用 c.强调美的教育性 d.强调美的政治性 3.“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a.诗歌的内涵 b.地域的范围 c.诗人的精神情怀 d.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 专题十一布瓦洛诗学原则 1.《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出自之手。 A.艾弗蒙 B.黑格尔 C.康德 D.布瓦洛 2.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中提出来的。 A.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B.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C.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黑格尔的《美学》 3.“自然”在布瓦洛那里,是指“”,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A.真实的事 B.自然事物 C.客观现实 D.常情常理 4.“新派”中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对新古典主义“复古”论的诘难和批评,

尖锐而有力,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布瓦洛理论的参鉴。 A.拉辛 B.韦勒克 C.艾弗蒙 D.贺拉斯 专题十二康德审美艺术理论 1.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的是。 A.黑格尔 B.泰纳 C.康德 D.克罗齐 2.康德的审美鉴赏理论除了从质、量、关系,还有等四个方面进行逻辑推理。 A.环境 B.状况 C.形状 D.情状 3.康德转入研究哲学后,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伦理学思想和美学观念,构成了所谓真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其中论述美与艺术问题。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论火》 D.《判断力批判》 4.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主要是从方面对艺术提出他的分类论的。 A.意义 B.形式 C.内容 D.方式 5.不包括在康德的三种艺术分类中。 A.感觉的美的自由活动的艺术 B.造型艺术 C.语言艺术 D.表情艺术 6.康德强调艺术创造中的,一定是内在于艺术家的心灵中,从而这种创造才可能达到自由与法则、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A.自由法则 B.人工法则 C.自然法则 D.理性法则 专题十三黑格尔艺术哲学 1.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感性 B.目的性 C.理性 D.科学性 2.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在他看来,“()”(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 B.形状 C.美 D.模仿 3.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

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喜剧 B.正剧 C.悲喜剧 D.悲剧 4.黑格尔对于艺术的分类,是以艺术的形式与其内容相互融合的()为原则来进行的。 A.关系 B.程度 C.性质 D.目的 5.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是()。 A.“崇高的艺术” B.“艺术后的艺术” C.“真正的艺术” D.“艺术前的艺术” 6.黑格尔认为,在一切艺术中,诗是最少具有()的审美的因素的艺术样式,从而是最贴近内在心灵的艺术样式。 A.感性 B.理性 C.直觉 D.表现 7.黑格尔还对()提出的悲剧的“净化”作用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A.克罗齐 B.伊瑟尔 C.布瓦洛 D.亚里士多德 专题十四泰纳实证主义艺术观 1.“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的()。 A.韦勒克 B.拉封丹 C.伊瑟尔 D.泰纳 2.西方十九世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以()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十分流行和活跃的时期,泰纳深受其影响。 A.沃伦 B.姚斯 C.孔德 D.康德 3.泰纳的《艺术哲学》可谓是按照他找到的规律而描绘出的一幅关于艺术真相、变迁的图画。 A.哲学史 B.绘画史 C.文学史 D.艺术史 4.泰纳认为“艺术家庭”还属于一个更广大的总体,这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 A.社会 B.风俗 C.环境 D.时代 5.泰纳说明,艺术固然追求真实,但这个真实应当是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与相互依赖”。 A.逻辑 B.从属 C.关系 D.连接 6.泰纳为了给虚构的艺术以普遍可传达的真理性价值,而将之抬到了与科学、()同等的地位上。 A.文学 B.历史 C.哲学 D.道德 7.泰纳提出的作品构成的三因素及诸因素安排的“()”方法或原则,无不具有创新性、经验根据和实践价值。 A.审美 B.虚构 C.构成 D.集中 专题十五克罗齐直觉主义艺术论 1.如果我们将()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克罗齐 B.黑格尔 C.泰纳 D.康德 2.克罗齐谈道:“艺术是什么──我愿意立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艺术是()或直觉。” A.意象 B.表象 C.幻象 D.形象 3.克罗齐说过:“美并没有()上的差别,所谓较美的美,较富于表现性的表现,较恰当的恰当,是不可思议的”。 A.目的 B.效果 C.程度 D.水平 专题十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文艺论 1.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理性意识 B.本能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2.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作了一些较大的修正,其中包括将上述的“心理结构”发展为由本我、自我、()三重因素构成的“人格结构”。 A.故我 B.超我 C.物我 D.真我 3.在弗洛伊德看来,()弒父娶母的故事所显示的主题,不是人与神的冲突,而是作者本能中固有的“恋母情结”的艺术实现。 A.《哈姆雷特》 B.《卡拉玛卓夫兄弟》 C.《施礼者约翰》 D.《俄狄甫斯王》 4.弗洛伊德认为,驱动人格的三个构成部分活动的能力叫做“()”,它与“体力”相对存在。 A.能力 B.智力 C.心力 D.才力 5.弗洛伊德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可用一句话作概括表述:艺术是艺术家未满足的____的幻想性实现。 A.渴望 B.欲望 C.愿望 D.希望 专题十七韦勒克、沃伦新批评派文学理论 1.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 B.历史 C.形象 D.画面 2.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形象性 B.画面性 C.虚构性 D.符号性 3.韦勒克、沃伦是英美“新批评”文论派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新批评”在总体倾向上继承并发展了俄国()。 A.直觉主义 B.实证主义 C.形式主义 D.古典主义 4.韦勒克、沃伦认为,“最高级的意象是()、基本的、扩张的三类意象”。 A.隐喻的 B.传统的 C.象征的 D.潜沉的 5.韦勒克、沃伦特别强调,要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 A.组合体 B.有机体 C.互动体 D.统一体 6.韦勒克、沃伦的“新批评”文学理论,将文学的“()”贯注到了文学作品的全体,而不仅仅限于文学的形式。 A.艺术性 B.文学性 C.整体性 D.语言性 7.韦勒克、沃伦指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家个人的“()”,也就是在他感到一个文学作品具有“价值”时他才去“评价”这个对象。 A.阅读体验 B.审美经验 C.批评经验 D.创作经验 专题十八伊瑟尔审美反应理论 1.伊瑟尔与()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A.伽达默尔 B.姚斯 C.胡塞尔 D.海德格尔 2.伊瑟尔认为,在“()”中,出于商业目的,有控制地增加空白,则是一本万利的事。 A.对话体小说 B.主题小说 C.通俗小说 D.系列小说 3.伊瑟尔认为,“空白”是文学交流中的()因素,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文学的交流活动。 A.主体性 B.主导性 C.客体性 D.本体性 4.伊瑟尔所谓的“否定”,主要是指对于读者熟悉的、遵奉的、信仰的,并生活于其中的“()”之缺陷的暴露。 A.政治规范 B.道德规范 C.社会规范 5.伊瑟尔谈道:文学本文中不存在由语言表述的意义的“事实”,只有“一系列由剧目和策略组成的()”,它们具有刺激读者自己去建立这些“事实”的功能。 A.模式 B.格式 C.图式 D.形式 6.伊瑟尔认为,()是所有理解本文的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而这又依赖于读者在本文中作出的“选择”。 A.卷入事件 B.建构意象 C.游移视点 D.建立连惯性 7.伊瑟尔所说的“策略”,用其概括的论述来说:“策略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读者熟悉的东西()。” A.系统化 B.形象化 C.意象化 D.陌生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