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欣蓉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0期
罗欣蓉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现代汉语教学目标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化为两个:一个是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强调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适应法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是语言运用能力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制定更细化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分化也对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要求。在考试中,应减少死记硬背式试题的比重,增加能力性试题的比重,采取将学生学习风貌、实践环节成绩、阶段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的多向度评价方式。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目标分化;考核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114-02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基于‘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独立学院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DB201500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罗欣蓉,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长期以来,现代汉语被定位为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汉语教学及其他相关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这里对教学目标的表述虽是相当概括,而它体现出的与知识体系相联系的能力目标却是混乱的。[1]41-46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操作起来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随着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非中文专业也开设了现代汉语课,如新闻、广告、文秘、对外汉语教学、播音主持、法学专业等。很显然,不同的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的和职业需求均会有所差异。与之相应,教学目标也应随之进行分化。由于课程教学目标是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分化教学目标的同时必须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本文以法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教学目标分化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分化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无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目标,一是能力目标。现代汉语的知识目标是“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目标是“三能”即理解、分析、运用的能力。[2]41-44一部分人认为通过现代汉语的学习是可以接触一些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这只是一些语言细节的知识,对于外族人学习汉语或许有用,但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却不是什么新鲜的信息,难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现代汉语课不够实用,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所需要的语言能力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两种观点同时表明一个问题,学习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获取而希望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来的职业需求,由于将来的职业需求不同,学生希望获得的能力也不一样。基于此,现代汉语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化。总的来说,该课教学目标可以分化为两个:
第一,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目标。这适合于将现代汉语作为职业工具的学生,如新闻、广告、法学、文秘等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言语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通过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能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语言运用,并能解决工作中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问题。
第二,强调语言研究能力培养的目标。这适合于将现代汉语作为职业内容学习的学生,如中文、对外汉语、外语等专业的学生。以此为目标的学生必须掌握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具备从理性的高度审视、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它是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更系统、全面地讲授理论知识,更多地介绍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
就法学专业而言,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法律工作,他们需要较为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针对这样的职业需求,在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五大内容中每章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
“语音”章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标准的语音表达能力。法律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通俗地说是“使嘴皮子和笔杆子的工作”,“嘴皮子”上的功夫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标准的语音表达能力,这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发音以及常见的音变现象,加强某些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语音的发音训练。至于音位的内容以及对音位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可以不作要求。
“文字”章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能力。法学专业的学生“笔杆子”上的功夫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规范的书写能力。就语音部分而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汉字的笔顺、部件,正确使用汉字等,可以淡化汉字的整理的内容要求。
“词汇”章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精确的表达能力。法律工作对于语言精确度的要求是极高的,不容许在词语的使用上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就词汇内容而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词义的性质、词义的构成、词义的分解等内容,通过词义部分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对词义的敏感性,可以淡化词汇的构成的内容要求。
“语法”章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法律工作者的语言必须做到相当严谨,无懈可击。因此,在语法这部分内容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词类的功能和特征、短语的类别、标点符号和关联词的使用,加强多义短语的辨析和分化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多义结构的敏感性,可以淡化句型、句类、层次分析法等内容的要求。
“语用”章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和言语鉴赏能力。“标准”“规范”“精确”“严谨”是法律工作者基本的语言要求,而真正优秀的法律工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还要做到“得体”,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言语鉴赏能力。因此,语用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词语的锤炼,加强训练对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运用能力,可以淡化辞格内容的要求。
分化并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便是考核评价。目前,在多数大学中,现代汉语考核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期末闭卷考试,一种是期末开卷考试,教师将此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显然,这种“一考定学分”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也很难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3]42-43因此,改革考核方式很有必要。
二、考核评价改革
评价是一种手段,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同时也为教学目标服务。现代汉语课程的考核评价也应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改变单纯以考试为手段的评价方式和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评价标准,改进考核方法。具体而言,在考核内容上,要减少死记硬背式试题的比重,增加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性试题的比重;在考核形式上,采取将学生学习风貌、实践环节成绩、阶段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的多向度评价方式。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类型的考核形式。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是以语言运用为教学目标,因此,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应体现这个目标,要突出对学生表达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针对现代汉语五章主体内容可以分别采取通过以下考核形式:
“语音”章重点考核学生的语音面貌。应加大以口语形式为主的阶段考试的比重,可以借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如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朗读字词、短文的情况。同时,应突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评价,比如对于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学生予以肯定,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邀请他们给同学做发音示范、课外正音辅导;对于普通话语音有欠缺的同学,正确指出他们的发音缺陷,鼓励他们虚心向示范同学学习,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严禁对其语音缺陷进行嘲笑和讽刺,在全班形成良好的语音学习氛围。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对其学习风貌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计入学期考核成绩。
“文字”章重点考核学生规范汉字的使用能力。[4]106-108为提高这部分内容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课程开讲之初便知会学生文字书写是考核内容,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到该部分内容学习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书法作品作为评价的一个依据。同时,闭卷考查学生对《简化字简表》中的繁体字、《多音字表》《容易读错的字表》《容易写错的字表》的书写能力。分组进行社会用字情况的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举行调查报告会,根据调查成果以及学生的实际付出给予评价,将评价结果计入学期考核成绩。[5]376-378
“词汇”章重点考核学生词语使用的能力。在期末考试中突出与法律相关的近义词辨析、义素分析等内容的考核。同时,展开实践环节评价,分组调查新词新语的使用情况并撰写小论文,举行答辩会,根据答辩结果给予学生评价,将评价结果计入学期考核成绩。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一方面引导有研究爱好的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以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新词新语。
“语法”章重点考核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在期末考试中突出对词类辨析、短语结构分析、义素分析、多义短语分析的考核。单纯的笔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必须同时结合口试测评情况,评价结果才有可信度。口试的形式可以是即兴说话或即兴演讲,内容不限,如介绍自己的家乡,推荐自己喜欢的小说、电影、作家,介绍某个小知识等。
“语用”章重点考核学生修辞能力和一定的言语鉴赏能力。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通过话题小作文和经典话剧作品鉴赏等题型考核学生的书面修辞能力和言语鉴赏能力。在实践环节评价中,通过情景剧表演和典型案件证人证词、询问笔录的语用分析考查学生得体的口语修辞能力和言语鉴赏能力。
三、结语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一门传统的基础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也成了许多非中文专业的基础课。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群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搞“一刀切”,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进行分化,并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同时,与之相应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以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为例,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是为了获得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中可以淡化语言研究能力的要求。尽量做到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在考核评价中,要采取多向度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只有做到样既不忽视知识评价又注重人文评价,才能体现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 参 考 文 献 】
[1]刘大为,巢宗祺.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5,14(2).
[2]李如龙.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J].语文建设,1998(5).
[3]耿国锋.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改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1,240(6).
[4]邓根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5]肖宁.现代汉语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