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梅市府[2013]4号 【发布部门】梅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3.25 【实施日期】2013.03.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梅市府〔201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现将《梅州市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3月25日
梅州市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1 / 7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全力推动绿色经济崛起产业,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以推动自主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优势,以创新资源配置加快优势产业集聚,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扩张,以“重点突破、优化升级、创新培育”为行动指南,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完善保障措施,振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烟草、电力、水泥、陶瓷、农产品加工、新电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产业,打造“粤东北绿色先进产业集聚区”,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
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鲜明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一园一特、一县一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五华经济开发区和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的产业聚集,规划建设大埔陶瓷基地、丰顺电声基地、蕉岭水泥基地和平远稀土基地、兴宁机电基地等特色工业基地。引导和促进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优势主导产业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聚发展,调整和升级以烟草、电力、水泥、陶瓷、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培育和壮大以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形成多层次发展的产业结构。通过三年产业振兴,全市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业集聚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快速形成,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到2015年,实现全市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增20%,分别 2 / 7
达400亿元和1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明显增强,航母级企业不断增多,培育年产值10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50亿元的企业2-3家,20亿元的企业4-5家,10亿元的企业5-6家。 (三)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发展前景良好、市场地位稳固、技术基础扎实、管理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以及对实施绿色的先进产业集聚区战略有重大推动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注重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保护、积极引入最新的技术标准,实施品牌运营战略,使产业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方向升级。
--强化项目带动。抓住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海西区和省实施“双转移”的机遇,积极融入海西区和珠三角产业带,针对主要产业链中的补缺环节进行重点招商。围绕区域特色和产业聚集,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招商引资途径。
--突出绿色崛起。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能耗为出发点,制订完善的能耗评审体系,积极推广节能、节水、降耗新技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打造粤东北设计研发和制造中心,重点突破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优势主导产业。
到2015年,以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为主的装备制造和以电路板、电声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200亿元和180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应明显” 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 3 / 7
1.重点突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以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契机,以广州
(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要载体,重点围绕纯电动城市客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突破动力电池、电机、电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等技术,扩大汽车工业的总体规模,加快形成研发、制造、试验、示范运行和服务等综合性功能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充分发挥云山汽车、BPW(梅州)车轴、广汽强华(梅州)、柳菱宏通、井得电机等龙头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加强与整车生产企业的配套协作,不断扩大汽车零部件品种和范围,大力发展电机、变速箱、车桥等关键部件产品,全力打造与珠三角整车生产基地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聚,形成对珠三角核心汽车制造企业的综合配套体系,加大与闽粤赣周边地区重型汽车和工程机械产业配套合作力度,把梅州建设成为粤东北和粤闽赣地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市中小企业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2.重点突破机电制造产业。通过与珠三角地区开展产业配套合作,主动参与省内重大机械装备产业合作项目,以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要载体,依托梅州国基精密制造、永利机械设备、华兴精铜、兴宁金雁电工、南丰电气等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机械、陶瓷及塑料成套机械装备、多功能木工机械装备、特种加工玻璃机械、高速纺织机械、多功能包装印刷机械、金属制品多工位、精密压力成型设备、输变电控制设备及电气成套设备、医疗器械、机床模具、节能环保装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的高端机械装备。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良好机遇,推进以鸿源机电设备制造、大埔水轮机厂、梅县雄辉实业等为龙头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研发各种机电装备和辅助设备,着力提高梅州高端设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提升产业在广东及海西经济区的市场占有率。(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市中小企业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4 / 7
3.重点突破电路板产业。推进“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电路板基地”建设,依
托超华科技、博敏电子、五株科技、志浩电子、威利邦电子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和TFT、LED以及软件业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巩固和加强高端电路板优势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高端电路板生产基地。依托国威电子、高迪数码、新晋炜科技等龙头企业,鼓励移动通信设备及TFT导光板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加强与佛山TFT企业的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数字液晶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液晶显示器。(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市外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4.重点突破电声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电声元件设计企业、配套企业和整机制造企业,努力形成上游原材料生产本地化,提高电声整机产品的制造能力,拓展电声元件产业发展的空间,完善电声制造产业链条,推进丰顺电声基地建设,加快电声制造产业集聚建设,做大做强普通扬声器产品市场,打造全国重要电声制造基地。到2015年,基本建成“中国电声之都”。以丰顺县培英电子、旺兴达电子、泰昌电声元件等龙头,深化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助推电声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汽车、多媒体、高档玩具等系列用扬声器及配件产品,提高盆架、纸盆等扬声器主要配件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规模,建立健全扬声器配件专业配套市场。(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市外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二)围绕打造全省重要的特色工业基地,优化升级烟草、电力、水泥、陶瓷和农产品加工五大重要传统产业。
5.优化升级烟草产业。以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税收超50亿元、产能超50万大箱、“五叶神”品牌香烟超50万大箱为目标,积极推进烟草品牌建设,壮大“五叶神” 5 / 7
品牌,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依托梅州卷烟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继续
做强做大做优,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做优品质、打响品牌、提升效益。延伸烟草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烟草种植、复烤规模,完善种植、复烤、卷接的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烟草种植、烟叶复烤和卷烟生产基地,使梅州成为全国重要的“两烟”生产基地。(由市烟协办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中小企业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6.优化升级电力产业。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产业政策,紧紧抓住全省用电负荷增长迅速、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打造全省电力生产基地的目标,充分发挥梅州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清洁火电、绿色水电和风电能源,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清洁电力基地,打造梅州“绿色电力”品牌。在丰顺、蕉岭、大埔等地加快开发中型水电站,加快葛布装机容量6×0.7万千瓦的水电枢纽工程建设。以宝新能源、华润、粤电等大型企业为龙头,推进荷树园电厂三期、华润电力二期热电联产2×35万千瓦、粤电大埔电厂装机容量2×60万千瓦等项目。加快推进丰顺、梅县华润风电和五华、平远国电风电以及兴宁大唐、中广核、粤电风电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电网结构,建设一批关键输变电项目,切实提高电力输送和供应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全市电力行业实现产值160亿元。(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环境保护局、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市科技局、市供电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7.优化升级水泥产业。坚持“一手抓淘汰、一手抓发展”,加快淘汰现有落后水泥产能,推进蕉岭水泥生产基地建设。以塔牌集团、蕉岭油坑、皇马水泥、宁江水泥等企业为龙头,加速推进全市新型干法旋窑熟料生产线项目、回转水泥粉磨生产线项目、9M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及携同处置垃圾污泥和固体工业废弃物系统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2115万吨,全市水泥粉磨产能达到3045万 6 / 7
吨,实现水泥产业工业总产值90亿元,能耗与污染控制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由市
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环境保护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市中小企业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8.优化升级陶瓷产业。按照“传统陶瓷精品化、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理念,以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进大埔陶瓷基地建设。以宝丰陶瓷、新马陶瓷、昌隆陶瓷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日用陶瓷、陈设工艺瓷、特种陶瓷、紫砂陶、高档礼品瓷、旅游瓷、卫浴陶瓷、建筑陶瓷等,提升青花瓷、颜色釉等优势特色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开发高档骨瓷、白玉瓷、滑石瓷、强化瓷、环保陶瓷等产品,支持纳米复相强化日用瓷的研发与产业化、日用陶瓷燃油隧道窑节能烧成关键工序改造升级等一批技改项目建设,适当引入高端建筑陶瓷生产。到2015年,全市陶瓷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并通过品牌规划和建设,擦亮大埔“中国青花瓷之乡”金字招牌,成功打造“大埔陶瓷”、“高陂青花瓷”、“潭江红陶”等区域性品牌。(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相关县〈市、区〉政府等单位配合)
9.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产业。按照“特色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思路,围绕“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全省农业观光休闲基地”、“中国客家米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总体建设目标,依托精致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具有客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