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孔孟论学习》 授课点拨 主备人 王军 审 核 魏国宝 时间 【教学目标】 1.牢固记忆孔子与孟子生平及思想,能说出他们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悟读书学习成就人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扎实掌握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4、主动参与,激情发言,展现自我。 【学习重点、难点】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导学案的使用点拨】 1、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勾画生字词,标注序号。 2、完成自主测评,作者牢固记忆。 3、将预习中的困惑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独立完成。 【预习案】 一、自主预习 整体感知 (学习建议 这是学习的第一环节,它给你的学习提供了方向) 1.查资料整理孔子和孟子生平及他们的政治观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其死后,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言语整理编撰成《论语》。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丘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史记》有《孔子世家》。。“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一说山东省邹县东南,另说河南商丘)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1]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认真阅读课本,记忆本课生字,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词语的意思。并翻译课文。 〖重点〗 时 习 说 温 故 新 罔 殆 知 是 问 数 愤 启 悱 发 谋 道 得 居 安 资 虽 暴 辟 若 策 仁 流 二、【预习自主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论语 置若罔闻 百战不殆 不悱不发
奕秋 弓缴 流杵 一隅 2、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前551~前479年 ) 名( ),字( ),( )鲁国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 ),( )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曾修《 》、《 》,《 》 、《 》,《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 )史书《 》,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政治思想核心是“( )”“(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世称他为“ ”。《论语》是一本( )著作,是记录( )的著作。它与《 》、《 》、《 》合称为“四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 )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 )、( ),()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 的著作,是由 共著。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9、学而时习之( ) 10、温故而知新( )( ) ....11、不耻下问 ( ) 12、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 ) ...13、不亦悦乎( ) 14、是知也( ) ..15、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16、一日之暴( ) ...17、有为者辟若掘井 ( ) 18、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 ..19、深造之( ) 20、为是其智弗若也( ) ...【探究案】 一、明确学习目标,走进文本(学习建议 有了预习中的体验感受, 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学始于疑 ) 解读学习目标: 二、小组互动: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并谈谈读后的感受。要求:(1)、朗读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互评。(2)、等级:优3分,良2分,中1分。 三、文本探究、展示 【小组探究 问题一】(A层独立完成,B、C层讨论完成) 1、 孔子和孟子对学习都提出了自己怎样的看法?他们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之道的?你悟到了什么? 第一则:意思: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道理:温习的重要 第二则:意思: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道理:温习的重要 第三则:意思: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道理: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四则: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道理:虚心好学
第五则:意思: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道理:虚心好学 第六则:意思: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道理: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第七则:意思: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道理: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 第八则:意思: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道理:虚心好学 第九则:意思: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道理: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 第十则:意思: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道理: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 第十一则:意思: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道理: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 第十二则:意思: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道理: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第十三则:意思: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道理: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 【综合探究 问题二】 1、当前,我们实行素质教育,你如何看待“知之”,“好之”,“乐之”这个问题? 2、比较一下孔孟在谈论自己的观点时,有什么的不同之处? 3、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 四、当堂测评反馈 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2、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 ②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期鲁国人。 D、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4、默写: ⑴学而不思则罔, 。 ⑵不 不 ,不 不 。 ⑶“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 ”。 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 。” 5、《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6、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⑵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训练案】 一、【阅读平台 全体完成】(学习建议 ——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奕( ) 诲( ) 鸿鹄( )缴(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通“ ”,意思: ⑵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⑶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通“ ”,意思: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通“ ”,意思: ⑸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3、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4、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6、翻译: ⑴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