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乔家大院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020-12-05 来源:步旅网
浅谈乔家大院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董在林

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4期

乔家大院是清代富商大贾乔致庸的宅院,又名“在中堂”,坐落于山西省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整座大院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属清、民国时期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经两次增修扩建,到民国10年(1921年)最后一次增修工程结束,前后虽历经了两个多世纪,但其建筑风格相互协调,浑然一体。

一、 乔家大院的现状与价值

乔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城堡式的民居建筑群体。大院三面临街,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墙上部有女墙式垛口,屋顶建有更楼、眺阁,外观威严高大,气势宏伟。进入高大的拱券式大门,一条宽阔笔直的甬道把6个大院分列在南北两侧,北面3个大院(从东向西依次为一、二、三院)。一、二院院落布局基本相似,为三进正偏套院,即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院之间有穿心过厅相连,二进院南房、三进院正房都是两层楼房,巍然对峙。三院为内宅花园。南面3个大院(从西向东依次为四、五、六院)为二进双跨四合院。每个大院都是正偏结构,院中有院,院中套院,高低错落而又各不相同,正院为硬山顶式瓦屋顶,院落与居室开间宽敞明亮,原由主人居住;偏院为平顶式砖铺屋顶,院落与居室开间都较狭窄低矮,原由仆人居住或开设厨房等。大院结构设计精巧,整体布局呈“囍”字形。院内斗栱飞檐,巧

夺天工。附属于建筑之上工艺精湛的砖、木、石雕、彩绘等俯仰可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乔家大院所特有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被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研究我国清、民国之际北方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同时,建筑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保存了大量有关昔日的社会制度和民俗文化的原始资料,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商人和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而且它也为研究近代山西的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风尚、民情风俗、建筑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1965年5月20日被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家大院因其具有独特的遗产价值,已与其他3个晋商大院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 乔家大院的开发和保护

为了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的社会作用,更有效地保护文物,1984年,祁县县委、县政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对乔家大院进行开发,利用乔家大院作为馆址建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开始对乔家大院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保护工作。

在每一次具体维修工程前,都要对大院原始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研究,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原有建筑仔细勘察和反复研究,充分论证之后,制定出科学、准确的修缮方案。在实际的维修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实行“可补的不换,可修的不拆”的维修方法,即使有必须更换的构件,原构件也都妥为保存,作为研究的佐证。维修所用的砖瓦、木材等由专业人员尽可能从当地购置同一历史时期的古建筑材料。在修缮施工过程中,专业维修人员尽量采用原传统工艺进行施工,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其历史遗存的原汁原味。

多年来,在保持建筑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中型或大型的古建修缮工程,如翻修屋面,更换部分大木构件或落架重修等。根据勘察情况,在保持原水道布局形式基本不变情况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院的所有水道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疏通。对室内外破损地面进行了维修铺墁。对院内酥碱风化的砖墙,采用了剔补或抹面等保护措施。对常暴露室外的门窗、木柱架等

进行了油饰保养。2004年修复了院内屋顶残破的烟囱30余个,复原了五院偏院的过厅5间、东厢房、西厢房各3间、南房门楼1座、一院一进院过厅3间。

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以后,参观的游人与日俱增,防止人为的破坏也成为保护古建筑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旅游开放的同时,博物馆始终把古建筑的保护放在首位。如在1996年开发房顶游览项目时,在建筑物外围焊制了钢结构的上楼通道;1999年在房顶铺设了木板以减轻游人对房顶的踏压;2002年因参观人数的增多,为了确保古建筑安全,大院房顶不再开放。近年来,大院游客量增多时,实行限制参观人数等方法来减轻对古建筑的压力。

博物馆重视做好定期检查工作,日常维护保养是对可能使文物造成的损害进行的预防性的保护措施,可以及时排除一些不安全因素和轻微损伤。同时,对文物建筑的状况随时做客观、真实的记录,并整理存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加强防火防盗以及对文物建筑环境的污染、噪音等因素采取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文物安全检查制度。加强防火防盗工作,2001年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2008年,全院增建了地下管道消防系统,2009年,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材料对古建筑的房顶进行了防漏处理,确保文物建筑万无一失。

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对大院遗产进行了科学的、必要的维修保养,遏制、延缓了大自然对古建的破坏,保持了这座民居建筑精品原有的风格,保护了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切实有效地保持了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 乔家大院的展示和弘扬

乔家大院通过文化遗产与陈列展示相结合实现遗产的合理利用,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效地保护、保存和展示世界遗产,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要求。乔家大院的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离不开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的支持。乔家大院本身是一种已传承两百年的物质存在,后代的工匠和管理者需要完整地掌握传统建筑修缮的技巧和工艺,了解和遵循本来的建筑理念、文化内涵和特色,否则古建筑的保护和延续难以为继,难以保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其物质文化遗产会失去自身的精神和灵魂,失去知识和技术的支持而无法传承。博物馆对大院建筑的布局思想、建筑理念、楹联匾额等以及内部陈列文化深入的研究和展示,是乔家大院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持续保护和弘扬所必需的文化支持。

乔家大院开发为祁县民俗博物馆后,把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相结合,发挥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利用乔家大院这一“文物”创办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十分明智的举措。既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更有利于游客在汲取民俗文化知识的同时欣赏建筑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博物馆利用自身所独有的优势和特点,负责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与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相联系,深入挖掘开发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专题陈列,从不同的侧面浓缩展览了山西晋中一带清末民国初年的民俗文化,包括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业习俗、农事习俗、民间工艺等民俗精华。通过其所收藏的文物、图片等丰富的文物资源,采取各种陈列手法,利用讲解的有效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乔家大院作为文化遗产成为山西省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成为对民众进行文化传播的场所,成为人们了解晋商文化和晋中民俗文化的窗口,成为文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民居建筑精品与丰富独特的民俗陈展相得益彰,使文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利用和弘扬。

乔家大院文化利用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并举,促进遗产的传承弘扬。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已吸引了近千万游客前来游览参观。乔家大院开发利用作为民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使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在可持续发展中协调发展。

遗产保护是发展旅游的物质和基础条件,而发展旅游是进行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旅游收入使文物保护得到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持。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大院的社会影响,游客参观后反馈的各种意见信息,有益于开阔古建筑保护研究人员的思路,为更深层次地挖掘古建筑的内涵创造了条件。

大院古建筑的遗产保护和管理还涉及周边环境改造、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旅游安全等多方面。近年来,在上级部门和政府各方的支持下,博物馆在周边环境整治、古建筑保护、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乔家大院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也是进行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把地方文化推向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 实现乔家大院的可持续发展

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乔家大院积极参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的一员。博物馆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吸取我国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学习和借鉴各国各地区的先进做法,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遗产、弘扬文化为前提,充实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完善遗产保护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遗产。从建筑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示教育,创造良好的遗产形象,广泛、深入宣传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和科学保护方法,协调与当地居民利益,增强民众对遗产的保护和尊重意识,把遗产保护工作置于社会的支持、监督和保障之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遗产的氛围。进一步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并鼓励和吸收社会各界对大院保护进行物质支持。

遗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而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保护知识技能的遗产保护专业人员,也是使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在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领导和重视下,始终本着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把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对遗产地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利用申遗的契机,使乔家大院这一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使乔家大院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使遗产保护形成良性循环,构建保护与利用共赢体系,在保护中实现弘扬,真正实现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和谐统一。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