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淮阳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2-04-12 来源:步旅网
淮阳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作者:杨涵雅

来源:《大观》2020年第11期

摘 要:面塑艺术在河南分布非常广,尤以河南东南部的淮阳面塑出众,其面塑造型百态而简洁,质朴而又充满情趣,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表现了该地区朴实劳动者的思想以及审美观。用面制作的面塑形态各异,除了用于祭祀外,还可用来欣赏。逢年过节,人们会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塑走亲访友,表达对亲友的尊重。从这里可以看出,淮阳面塑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一种标志性元素。

关键词:淮阳;面塑;艺术传承 一、淮阳面塑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豫东地区一些乡镇集市上随处可见淮阳面塑,价格很低,虽说不能够使商贩们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养家糊口。小商贩带着面团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在集市上一边做一边卖,特别过年过节时,面塑供不应求。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年闺女走亲戚要带大馍,外甥要搬舅舅的枣山”。目前,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购买人数大幅度下降。为了吸引消费者,出现了面包类的“面塑”,在造型上沿用传统的式样,但是制作工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面塑艺术基本上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目前农村自家制作面塑的方法以及技巧仍广泛流传,但缺少了正规记录与面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面塑是一种生长于农村、发展在农村的民间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淮阳面塑同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生存土壤非常有限,只能依托特定民俗。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很多民俗活动渐渐消失,而依托于此的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淮阳面塑同样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的热潮给民俗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饮食文化西方化、便捷化,更多的人钟情于面包、汉堡等西方饮食,对中国传统的面食、面塑一无所知,面塑艺术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二、淮阳面塑工艺

在河南省东南部,人们的主食离不开面食。淮阳面塑因此被冠以“可以吃的艺术品”的美称。淮阳面塑成本较低,却可以塑造成极为细致的艺术品,而且材料干净、安全,对人体没有伤害,是其他材料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根据功能可将淮阳面塑分成食用型以及专用收藏型两类,食用面塑包括花卷等面食,收藏型面塑被称为面塑工艺。对于食用面塑而言,材料主要有面粉、生粉等,这是因为馒头类的主食都离不开食用性,所以这一类面塑作品的基本造型是圆形,线条也比较流畅,追求神似而非全似,多数为扁平状,便于平放晾干。而工艺面塑多用于收藏,材料有精面粉以及盐等。淮阳工艺面塑还可以根据题材类型简单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

为人物类,俗称捏面人,此类面塑目前在市面上很少见;第二类为动物类。人物大多表现神话人物或者妖魔鬼怪,动物则以鸟为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此类作品是淮阳人走亲串巷必不可少的物品。

淮阳面塑造型质朴粗犷,形态夸张、简单,主要以动物、植物等为造型,追求形似而非全似。面塑匠人通過自己的双手,把一块又一块单纯的圆面团捏成面塑艺术作品,展现了广大劳动者美好、质朴的愿望,同时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例如有的造型代表生命符号,如桃(常被称为“寿桃”,代表长寿)、葫芦(代表子孙昌盛)、石榴(代表多子)、枣(谐音“早”,素有早生贵子一说)等。可见这些面塑展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淮阳面塑色彩丰富,具有一定的寓意。传统的民间面塑中,人们所运用的色彩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赋予色彩特殊的情感以及意义。例如,在面塑中常见的红色代表热闹,是喜庆的象征。在面塑的创造过程中,色彩突出了劳动者的审美。

制作淮阳面塑有五道工序:第一,和面和发面,确保面塑在蒸熟后外形仍是饱满而富有质感的,所选择的材料一般是上等的小麦精粉,混合一定比例的水反复揉捏,面团更具有可塑性;第二,切面、加色,面团发酵好后,切割成几个大块,根据需求加上不同的颜色;第三,塑形,淮阳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传统手法,包括面团的揉搓、挤压、捻等,除了手法,还借助剪刀、梳子等简单的工具,从抽象到具象,是一种工艺的体现;第四,上色,上色是塑形后烘托整个面塑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面塑的神韵由色彩体现;第五,晾干,把最基本的面粉进行加工制作,所形成的作品各式各样。劳动者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借面塑表达出来,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创造出风格质朴的作品,展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淮阳面塑文化的传承

淮阳面塑经过300多年的洗礼,艺术价值非常高,可以说面塑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结晶。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艺术造型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劳动者不同的追求。只需要简简单单的材料和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工具,把面团在手中揉搓、轻捏等,就可以展现出极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带来的震撼是不可小觑的,其艺术魅力也让人们心动。百年来,劳动人民用最简单的材料,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淮阳地方民俗的绝佳载体。 淮阳面塑可以运用到各种节日以及民俗活动中。淮阳面塑是民俗活动的载体之一,并且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面塑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淮阳面塑审美价值不只停留在直观的层面,更与劳动人民的道德观紧紧联系了在一起,一起走向更深的层次。

淮阳面塑艺术多彩而丰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四季活动的开展,如遇到小孩满月、老人家过生日、结婚、白事、过节过年等重要的日子,风俗可以增加很多额外的气氛,让生活更加有趣并充满神秘感。例如过年之时,面塑可以起到祭祀的作用,以食用为目的出现,展现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不可忽视的资料。

四、淮阳面塑文化的保护

构建系统完善的资料库,对于面塑保护、传承极为重要,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可以保留不同风格的作品,对面塑艺术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加强对面塑艺人的重视,有利于传承面塑文化。发动群众的力量,把传统面塑文化融入课堂,融入社会各界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将面塑文化带入中小学和大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制作与体验,培养学生对面塑文化的兴趣,以做好淮阳面塑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打造淮阳面塑品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运用视觉设计对淮阳面塑进行品牌打造,打造出特有的乡土文化品牌。这样不仅可以深度挖掘面塑文化,还能宣传淮阳地域特色文化。在品牌打造上,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在图形上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如各种花鸟鱼虫等作为品牌包装的图形。色彩上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保留传统同时融合现代元素,打破区域的制约。在品牌的推广上,选用具有亲和力的家乡话作为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传统民间艺术的开发、保护过程是艰辛的,其发展、传承需要与经济发展挂钩,淮阳面塑品牌的构建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可进一步推进淮阳面塑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民间艺术需要本土化,民间艺术离不开衣食住行,淮阳面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成為我们身体中的社会基因、文化基因,渗透我们的思想,成为无形的精神财富。作为新一代面塑的传承人,不仅要保护好面塑文化,更要在本土面塑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创造一个个更新、更高的艺术巅峰。 参考文献:

[1]靳艳华,林晓.“互联网+”背景下胶东面塑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8):125-127.

[2]文徐静.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天工,2019(7):144.

[3]邢福荣,李仁伟,韩伟,等.山西省闻喜花馍的传承及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7):24-26.

[4]邵藜.民间面塑教学的价值探讨与推进方略[J].四川教育,2020(Z4):47-48. [5]刘志兵.“非遗”视域下淮北面塑艺术的技艺特征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3):65-70.

[6]武振宇.传承与衍变:民俗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再生产:以山西岚县面塑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0(3):45-50.

[7]于丽娜.“互联网+”背景下胶东面塑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11):139.

[8]郭永玲,刘敏,徐明,等.别开生“面”:用VR技术致敬面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山西青年,2020(7):276.

[9]陈秋敏.非遗面塑在广府特色的粤剧艺术形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0(11):67-68.

作者单位: 周口师范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