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将字旁,能理解“连绵起伏、灿烂、壮丽”等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尝试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入境品读,感悟夕阳西下的的美。
2.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夕阳真美》。
2.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文中的词语。
逐行出示,指名认读,再齐读。
第一行:西斜 光芒 余晖 壮丽
第二行:下沉 慢慢 涨红 染成
第三行:日落 灿烂 霞光 遥远
二、导读课文,品味夕阳的美
(一)从整体上了解太阳自身的位置、脸蛋变化,感受变化中的美。
先请你大声地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说的是在落山过程中夕阳的位置和脸蛋的变化呀。 读完后和同桌交流。
交流:第二自然段中,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板书:西斜
2.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板书:下沉
3.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板书:落山
过渡:夕阳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一刻也闲不住。看,先是西斜,然后下沉,最后落山了。它的脸蛋也随着变化呢! 其实夕阳西下时,不光自己变漂亮了,还给周围的景物带来了变化。夕阳的美啊就藏在这些变化当中,就藏在文字当中,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夕阳西下的美。
(二)感受“西斜图”的美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美?
1.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1)指名读,交流:美在哪儿?——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2)如果在夏天的中午,我们的眼睛盯着太阳看,会有怎样的感觉啊?这就是一种刺眼的感觉。
(3)指导朗读: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夕阳的余晖变得很柔和。指名读。齐读。
2.天空是一片深蓝。
(1)指名读。
(2)是啊,这时的天空是一片深蓝。(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
3.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1)指名读。
(2)连绵起伏的山谁见过的?出示图片:看,西山一座连着一座,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连绵”;山有的高,有的低,这就是起伏。连绵起伏的西山远远看去是十分壮观的。谁能读好这个词语?指导读。齐读。放到句子中读一读。齐读。
(3)(出示图片)此时,这连绵起伏的西山在余辉的照耀下,在深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又壮观,又美丽。这就是——壮丽。
(4)看,太阳、天空和西山组成了一幅壮丽的西斜图。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说:夕阳真美!
(5)让我们再读读,好好感受感受。齐读。
4.这么美的西斜图应该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请你看着这画面,抓住这些词语,一边想象一边背诵,相信你一定行的。试试吧!一起来试试。
(三)感悟“下沉图”的美
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像画面。
1.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1)它是怎样下沉的呀?(慢慢地。)
(2)指导朗读。
2. 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1)小朋友,你在什么时候涨红过脸啊?(害羞、高兴……)
太阳的脸涨红了,就像小朋友们的脸蛋一样,红扑扑的,圆圆的,多可爱啊!指名读
(2)太阳把身边的云染成了哪些颜色?(黄色、红色、紫色)
只有这几种颜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或许还会有什么颜色呢?
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把这么多的颜色都说进去吗?读读表示颜色众多的词语。
出示图片。
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太阳是一位画家,它把身边的云染得如此美,让人看也看不够,忍不住想说:“夕阳真美!”。再让我们读读这段课文,欣赏一下这幅多彩的下沉图吧!
(四)感悟“落山图”的美
出示课文,边读边想像。
1.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
(1)出示图片:它的脸越来越红。它的脸蛋是有变化的。
(2)指导朗读。
2. 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
(1)出示图片:你看的霞光是怎样的呀?
(2)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太阳真是个羞答答的小姑娘,红着脸躲到西山背后,却把美丽留给了天空,我们想由衷地赞叹:夕阳真美!练习朗读。
(四)小结:西斜时,西山变得壮丽;下沉时,云朵变得五彩;落山后,天空变得灿烂,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夕阳给予的。让我们完整地欣赏欣赏一下吧!播放录像。配乐朗读。
(五)感悟“夕阳红”
出示课文末一节。
引读课文。
交流:爷爷怎么会“满面红光”的?
三、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出示生字:壮、蓝
1.认读
2.借助笔顺图学习书写,描红一遍。
3.交流记忆和书写方法。教师板书。
4.临写、讲评、习字。
四、布置作业。
1. 用一边想一边背的方法记忆一下夕阳在下沉和落山时的美景。
2. 怀着一颗爱美的心,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大自然中更多的美。
板书: 夕阳真美
西斜 壮丽
下沉 五彩
落山 灿烂
……
说课:
得言·得意·得法——《夕阳真美》教学后记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马天怡
《夕阳真美》是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美文。课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云彩、西山等大地万物富有变化的美丽景象。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得言”、“得意”和“得法”作为课堂的价值取向。
1.关注“言”的训练。
“言”,即辞、文、句、论、叙、体式、章法、结构等言语式样的总称。本文虽然只是一篇写景小文,但是语言生动而又形象。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一些值得寻味的重点字词句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文字中内含的美——得到“言”的训练。
我将字词句的训练贯穿课的始终。开课伊始即引导学生认读展示夕阳西下景象的词串,夯实了基础。导读课文时,我依据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将词句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如引导理解“壮丽”一词时,我在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后,问及“你从哪儿找到了美的感觉”,大部分学生将目光投向第三句——“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然后,西山的壮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夕阳余晖的照耀和深蓝色天空映衬的共同作用。由此,在导读时我按文序进行,先引导学生读懂第一、二句话,感受夕阳余晖的柔和美和天空的色彩美。然后再理解第三句:结合图片理解“连绵起伏”,小手比划着,动态的红色曲线沿着山的轮廓延伸着,“山一座连着一座,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连绵;这里既有高高的山峰,又有低低的山谷,这就是起伏。连绵起伏的西山远远看去是十分壮观的。”我再勾连前两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此时,这连绵起伏的西山在余辉的照耀下,在深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又壮观,又美丽。这就是——壮丽。”在口、手、眼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之下,西山的“壮丽”已经不言而喻,“壮丽”的词义也已经不言而喻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反复地打着交道,读中生悟,读中生情,熟读成诵。类似的,在主问题“你从哪儿找到了美的感觉”的启发下,学生立足文本,品味着重点词句,循着“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整体入手追寻夕阳西下的脚步,看着太阳的位置和脸蛋的变化,感受着变化之美;再分段感受夕阳西斜时的壮丽之美,下沉时的多彩之美和落山时的灿烂之美;再回归整体,在录像流动的画面中加深对夕阳美的感受。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寻找夕阳美的同时也内化了文本的“言”。
此外,我还注重指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表达技巧的神奇效果。这篇课文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夕阳西下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如第三自然段“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并不急于点明拟人这一修辞手法,而是在导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着其富有的情趣:太阳如小朋友一般或许是害羞了,或许是正高兴着,也或许是因为下沉运动而涨红了脸。它像一位画家,把身边的云染得五光十色,彩绘了一幅下沉图。同时,我的教学语言也选用与文本语言类似的童趣化的句子,如用“太阳的步子是慢慢的,否则就来不及给身边的云染上很多色彩了”评价“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一句的朗读;又如用“夕阳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一刻也闲不住。看,先是西斜,然后下沉,最后落山了”、“太阳真是个羞答答的小姑娘,红着脸躲到西山背后,却把美丽留给了天空”等语句巧妙小结、自然过渡。
“言”是语文的主体,也是语文的根本。我们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就是要念好“字、词、句、篇”的“真经”,就是要练好“听、说、读、写、书(写字)”的“真功夫”。
2.关注“意”的熏陶。
“意”是指通过语言而得以传达的各种思维、情感、思想、意志和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中,关注“言”的层面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意”的层面,即通过具体可感的文本中的“言”——抓住文中的一个、两个传神的字眼,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品读、品析、品味,探究其意旨,受到 “意”的熏陶。
教学《夕阳真美》时我紧扣文眼——“美”字做文章。复习旧知环节“美已生”:学生认读着词串,眼前仿佛就出现了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情境中“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于是,我们在天地间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导读课文环节“美正浓”:我以“你从哪儿找到了美的感觉”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课文是按事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来描写夕阳的,我觉得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就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让学生自主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他们陶醉于课文中,对“夕阳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读:夕阳真美,美在太阳自身的位置与脸蛋的变化之中;夕阳真美,美在西斜时柔和的余晖、深蓝的天空和壮丽的西山;夕阳真美,美在下沉时缓慢的步伐、涨红的脸蛋、多彩的云朵;夕阳真美,美在落山时变红的脸儿、轻轻的脚步和灿烂的霞光;夕阳红,映红了爷爷的脸庞,夕阳美,美得令爷爷陶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壮丽、连绵起伏”等关键词句,体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文中的“爷爷、奶奶和我”产生共鸣,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到了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夕阳美。课外延伸环节“美犹存”:音乐声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枫林、皑皑的雪景等自然风光图,引导学生延续寻美的脚步,怀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发现、去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更多美的事物。
《夕阳真美》是一篇优美的文,是一幅美丽的画,是一首清新的曲,文、画、曲在不知不觉之中结下了不解之缘——既相映成趣,又相得益彰。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的氛围:用虚化的课文插图作为背景图,导读时适时地展示与文本匹配的夕阳图片,播放夕阳 “西斜——下沉——落山”的全过程的影像资料,配上一段的悠扬的乐曲,浓郁的美的感觉呼之欲出。目视文、耳悦声、心醉情,学生充分地享受着文本的语言美、意蕴美,在不知不觉中使文本传递的信息,铭刻于学生内心。
“情动而辞发”,要理解文本的情感,就要让学生走近文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思其想。“夕阳真美”的赞叹,一次又一次地在课堂上响起,孩子们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一次比一次真挚。
3.关注“法”的指导。
“得法于课堂”才能“得益于课外”。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经典的范例,引导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在《夕阳真美》这课的教学中我立足文本,不仅精心地“授之以鱼”,而且还努力地“授之以渔”。
指导学习如何理解词语。识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其中字义、词义的理解是重中之难。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刺眼、涨红”,动手比划理解“连绵起伏、往下沉”,观察图片理解“灿烂”,前后勾连理解“余晖”等。
指导学习如何朗读句子。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含有省略号的句子:“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为了让学生读出云朵的多彩,我先引导学生抓住“黄色、红色、紫色”和省略号展开想像,说说太阳还会把身边的云染成的哪些颜色,接着让他们用表示颜色多的四字词语概括,出示“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等词语引导积累。最后在欣赏多幅彩霞满天的图片后引导朗读,学生能关注到顿号,但是省略号的处理不得当。于是,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听中比较,在评价中感悟到读法:将句尾的“紫色”一词的读音稍稍拖长,就能让听着觉得此时的云朵不止黄、红、紫三色,还有好多好多的色彩。我适时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读此处的省略号,学会读这个句子,加深对夕阳美的感受。
指导学习如何阅读美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根据“文中有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丰富的想像。边听边想促感悟:教学第二、三段时引导学生听同学读课文,想像课文描绘的景象,“想”让学生很快捕捉到了深藏于文字背后的夕阳美;边读边想促表达:指导朗读时我强调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要想像画面,“想”让学生将静态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读中自然表达出自身独特的阅读感受;边想边背促记忆,我指导背诵课文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应的画面与几个关键词,“想”让学生找到了记忆的支撑点,让他们的背诵积累省时又省力。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进而更好地体会夕阳的壮丽,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也为他们的后继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指导学习如何书写生字。在教学“壮”的字形时,从构字部件出发用“将军在前,士兵在后”的口诀法指导记忆。为了增强书写的示范性,我摆好“头正、肩平、背挺、足安”的姿势,在实物投影下规范地握着铅笔在纸上写生字,在我直观的横竖撇捺、顿提折收的示范中告诉学生书写的正确姿势、运笔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看,远远优于我平时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的示范书写。
在“言”的训练过程中渗透“意”的熏陶和“法”的指导,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 “言”的训练和“法”的运用,在“法”的指导中更好地接受“言”的训练和“意”的熏陶。美文教学要达到既“得意”又不“忘言”,还“得法”的有效统一,是我的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