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
2、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
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诗句。)
3、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4、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从杨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风萧瑟的秋天了。)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漫长的时间,一路上又会发生什么呢?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其实心里是深有感触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大漠边关,黄沙漫漫,烽火狼烟,长河落日,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风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苍凉,而出关以后,语言不通,更觉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况且,什么时候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经历这一番别样的生活,在这离别之际,王维有多少话要跟老朋友说啊!此时此刻,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6、老朋友啊,你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许会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让我再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读诗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千言万语就
化作这句话吧:(生读诗句)
8、师: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大家站起来。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番那种离别的情怀吧!师:岁月穿梭了1300年,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仍然以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来电视剧《大敦煌》中的一段词:秦时明月云天上,汉家宫阙在何方?阳关三叠,叠不走万千惆怅。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春花谢看秋霜,驼影飘渺映夕阳。悲欢聚散一杯酒,各自东西为情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去热爱它,诵读它!
课后反思:
1、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比较新颖的、独特的。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那如何使自由个性的抒写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呢。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读中感,理在自己读中悟,法在自己读中明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