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1-18 来源:步旅网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凝结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俗称最初摄氏度

  3、读好句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

  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奇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