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为诗人白居易回忆江南景物之名作,艺术上很有特色。如此语言瑰丽、情景交融的词该如何教呢?
[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言语美感,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2.有感晴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学生可能会回答:
词语类: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诗词类:《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歌曲类:《嘀哩嘀哩》《春之歌》《小燕子》……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解;二是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生:“江花”指的是江畔的红花。红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艳丽夺目。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习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哇。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
(1)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红日”。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太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太阳,使江花更艳,也为江面铺上了一条红绸缎,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红艳了,江面上也失去了五彩斑斓。正应了那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对故土风光的迷恋,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 , 。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关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填充练习的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使江南春色美景得到个性化、形象化、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提取和巩固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品——体昧语言,感悟诗情
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进行配乐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1.比较学习。这三首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自学同题诗词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自主表达阅读感受,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发展了学生个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