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

2024-05-17 来源:步旅网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为说理诗,文字浅显易懂,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我出示的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结合实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这些:

  1、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3、教学中能以关键词句为出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能够佐证这一哲理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体会。

  不足之处:

  1、导入古诗不够精炼,所花时间较多,前松后紧,最后联系巩固环节草草收场,影响整节课的结构。

  2、我的教学语言显得过碎,问题提炼不够精,显得罗嗦。

  3、读的训练还不够扎实,语文的重要环节抓的有缺失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熟读成诵”四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3、不足之处:在理解诗题这一环节中,课堂生成完全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诗题目中有这样的词:子聿。学生为理解这个词,在拼命地翻字典,可怎么也解释不了这个子聿。因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得到想到结果。课前我预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来理解诗题中的示,自己认为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应该明白图上那个小孩子就是子聿,但恰恰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子聿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现在想来,如果把对诗题的理解直接放在揭示诗题时,抓住聿这个生字,就直接告诉学生子聿是作者陆游小儿子的名字。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全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后记

  在教学本诗时,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然后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