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明确的真正含义。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预习检测
1、注音:
锱铢( ) 镞( ) 岑( ) 牍( )
下乘( ) 蕴藉( ) 付梓( )
2、解释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锱铢必较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如何阐述“咬文嚼字”的?
第一层( 至 )通过三个例子,说明 与 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 和 的调整。
第二层( 至 )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第8段 )点明写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都写了哪些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所做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探究
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并从文中的例子和读过的诗句中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