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物质溶解的量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
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
[设 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
[观察活动]【实验7-6】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完成教材空白)
[板 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
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
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 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
物质
[设 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
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
才能达到饱和?
[观察活动]【实验7-7】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完成教材空白)
[板 书]3.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1.p.189 检查站
2.下列有6种操作,选出其代号填入下列转化关系的括号中:
a.加硝酸钾晶体 b.加水 c.恒温下蒸发掉一些水
d.升温 e.降温 f.加入较稀的硝酸钾溶液
硝酸钾的 硝酸钾的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 结]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