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初步让学生了解数据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侧重于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并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学生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的知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些统计调查的方法,但没有系统归纳到一起,所以本节课设计应重点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统计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信封内装四种水果图片;每组两张用来粘贴的统计表;每组组长一袋大的水果图片;全班的大统计表和统计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引趣
师:同学们知道1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
生:元旦
师:我们班级要举行联欢会,老师要给同学们准备一些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和梨。(在黑板上贴出四种水果图片)如果买多了大家都不爱吃可浪费了。想一想,哪种水果买多些呢?
生1:香蕉。
生2:苹果。
生3:梨。
生4:橘子。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啊,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生各抒己见,想法不一。
生1:问问同学们。
生2:一个一个问,在水果下面划“正”字,就象我们选班长一样。
生3:问一下谁爱吃苹果,爱吃的就举手,再数一下。再问其它的。
生4:可以站队伍,喜欢吃各种水果的各站一排。
生5:可以分4组。
……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要问问同学们,调查一下,这在数学中叫统计。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级最喜欢吃的水果。(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设疑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1、教师示范。(教师和其中一组示范其他组认真学习)
教师让每个人想好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请最喜欢吃苹果的同学举手,数出几个人,就数出几个苹果图片贴在统计表中,再问其它的水果,有个别举两次的问同学们可以吗?并说出原因,最喜欢的只能选一种,还不能把同学忘记数,包括自己。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在调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争议很大并讨论自己的想法。
生1、不要把哪个同学落下。
生2、数过的同学不能再数一遍。
生3、选择的水果不能变,选了苹果就不能再选橘子了,只能选一个。
生:不重复、不遗漏、守秩序、每人只选一种水果。 (全班讨论的结果)
师、还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再说一说?
生再说调查的要求。
2、组内调查。
各个小组按照自己选好的方法,小组长组织进行统计、贴图。(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结果 。
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小组的统计结果,把每组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注意结果人数和组内人数相同)。
汇报员1、我们小组最喜欢吃苹果的有5人,最喜欢吃橘子的有2人,最喜欢吃香蕉和最喜欢吃梨的没有。
汇报员2、我们小组最喜欢吃苹果的有2人,最喜欢吃橘子的有2人,最喜欢吃香蕉的有2人,最喜欢吃梨的没有。
汇报员3、我们小组最喜欢吃苹果的有1人,最喜欢吃橘子的有1人,最喜欢吃香蕉的有3人,最喜欢吃梨的有1人。
……
4、观察分析。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统计图了,结合汇报员的汇报,大家观察各组统计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组贴的图和他们组的人数不一样啊!多了一个,我想可能有一名同学举了两次手。
生2、第五组的还少呢!肯定把谁落下了!
生3:第三组最好,他们的漂亮,而且不多不少!
生4:我看第四组的好,人数正好还干净。
生5:我认为第一组的好,因为整齐,很容易就看出来喜欢哪种水果的最多。
……
师:说的可真好,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在贴图的时候最好从下边对齐,并且横排的也对齐,统计的还要认真,和自己组的人数要一致,这样就很容易看出来最喜欢哪种水果的多了。这回我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好吗?相信每组都能设计出你们满意的图来。
5、重新调查。
让小组按交流、讨论的认为好的统计方法,把自己组的最喜欢的水果情况重新统计,把图制作好。(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并和其一起完成统计。)
师:观察第二次的统计结果与第一次的比较,认为你们组比第一次统计的好吗?
生 :好。
师:那我们把第二次的取代第一次的行吗?
生:好的。
把各个组的学生认为第二次比第一次好的取代第一次的统计贴在黑板上。
6、全班调查 。
师:刚才通过调查统计出了每个组最喜欢吃水果的情况,那么要知道我们全班应该多买哪种水果,该怎么办呢?
生:调查全班。
师:怎么调查啊?
生1:象调查我们组的一样,问问全班同学,数出来并记下来。
生2:分4组喜欢吃哪种就站到哪组。
生3:那多麻烦,可以把我们各个组的结果合起来。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把全班的结果合起来。每组的小组长把你们组喜欢吃各种水果的数量数好把大图片贴到这张大的表上,下面的同学监督看看有没有数错或者贴错的。
7、统计图表。
师:这样的图就是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最喜欢吃苹果的同学最多。
生2:最喜欢吃橘子的同学最少。
生3:我们应该多买苹果。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调查,现在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最喜欢吃的水果,统计真的很有用啊!从统计图中,我们能一下就看出来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吗?
生:不能。
师:我们把数量数出来填在这个表里。(出示统计表)
生:最喜欢吃苹果的有22人。
生:最喜欢吃梨的有10人。
生:最喜欢吃香蕉的有6人。
生:最喜欢吃橘子的有4人。
(完成统计表)
师:它的名字叫统计表。看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最喜欢吃香蕉和最喜欢橘子的有几个人?
师:这么简单的问题谁来解决?
生:最喜欢吃香蕉的有6人,最喜欢吃橘子的有4人。
师: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最喜欢吃香蕉和最喜欢吃苹果的共有多少人?
师:会计算吗?
生1:22加6等于28。
生2:我先计算2加6等于8,再加20等于28。
师:你们可真是厉害啊!20以上的数也能计算。
生:我想问最喜欢吃苹果的比喜欢吃橘子的多几个人?
师:谁来解决?
生1:22减4等于18人
生2:我是用20减4等于16,再加2等于18。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不但会计算,方法还这么好!
……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观察、分析的体验,体验统计的过程及统计的作用;让学生经历分析和描述图、表的过程,看图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统计了我们班级最喜欢吃的水果,表现的非常出色,开联欢会还要准备很多工作,比如选谁当主持人啦,都喜欢什么节目啦,课后我们再调查。
[设计意图:有了本节课的统计的基础,再通过课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集中于某个对象并具有特定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便是创新教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它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教师教的兴趣和学的兴趣的重要手段。
新课伊始创设了“元旦开联欢会班级要买水果,要多买哪种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这个问题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能促进师生间积极的交往与互动。“要多买哪种水果”是学生本身很想知道的问题,抓住他们这一兴趣所向,再引导学生开展“最喜欢的水果现场调查”互动活动,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乐于交往、积极互动。活动中: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爱吃什么水果,再让他们亲自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简单分析。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使课堂气氛极为融洽,因而较成功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如何进行统计的表象,使学生经历了对数据的收集及简单分析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及初步的统计意识。
我觉得这一互动调查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以兴趣为切入点组织的“寓教于娱乐”之中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了师生间、生生间以生活为基础的动态的信息交流,并且交流的都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也全程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调查活动之中,与学生在不断的相互影响中达成共识,并快乐的分享着学生在活动中、给予老师的愉悦、信任与尊重。而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更加乐此不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互动提出新问题、说出新想法、找到新结论。如:在回答“哪种水果最受欢迎”,“你是怎么知道的”问题时,学生想了很多看统计图的方法,有的一一对应比个数;有的比高矮;有的学生提出在同样多少的格子图里数每条剩余的格子数来判断那种水果受欢迎!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较准确的发现统计图表中所呈现的信息,同时也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分析。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适时组织小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帮互教作用,并随机巡视,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事实证明这样的互动活动使学生表现得兴趣昂然,积极主动,个性张扬,创造的火花频频闪烁。可见,在教学中组织有趣的互动活动,可以使师生双方互惠、互利,使其在融洽、和谐、平等、理解的氛围里,进行交往,乐于互动,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
案例评析:
整节课的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以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揭示教学内容;以巧妙设疑建立统计的初步表象;以自主活动经历统计过程。从教学设计当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清晰,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成中给人一种水到渠成,自然流放的感觉。
这节课有三点表现比较突出:
一、突出了教师的“引导”。
从本节课的设计映射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以及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是十分到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追求形式上的情境创设,而更多的体现出一个“实”。例如:在陆老师的最初设计中没有“教师示范”这个环节,试讲之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分析证实学生没有理解“统计”的真正含义,学生也没有遵循统计的两个必要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教师经过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分析认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统计的概念和统计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示范,真正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突出了学生的“主导”。
这节课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我们说,只有学生亲自体验到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在这节课上教师设计的“组内调查”就给了学生一次自主探究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处于模糊的状态中。那么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取得了统计的 “真经”后,教师在“重新调查”的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去体会统计的过程,学生会带着一种成功的愿望,认真的去完成这项工作,这样的自主、这样的探究,学生的收获我们可想而知。
三、突出了评价的“多元”。
本节课中教师的评价进行在无形中。如:“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大家观察各组统计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问题引出了学生对各组结果的不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表明哪组统计图的好坏,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汇报,反馈给学生贴图时要整齐、自下而上进行,看起来比较清晰、很容易看出谁多谁少,实际上,学生认可的这幅图就是统计图的雏形,教师能趁机抓住学生的生成来完成本课的重点内容,时机恰到好处。还有的学生提醒说要认真,图中的数量要和实际相符。在这样的评价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才是统计的真谛。
通过,陆老师的教学说明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抓住学生有效的生成,那么课堂上自然会出现学生的闪光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