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不判死刑的情况包括未满18岁的人和怀孕妇女,以及已满75岁但未使用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人;故意杀人判死刑的情况包括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时又实施杀人、出于恶意报复、犯罪对象特殊、多次杀人、组织杀人或雇凶杀人、教唆未成年人杀人以及造成多人死亡或严重残疾的情况。
法律分析
一、什么情况下故意杀人不判死刑
1、有以下情况,行为人故意杀人的,不能判死刑:首先,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其次,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二、故意杀人判死刑的情形
1、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时,又实施杀人的。如抢劫中杀人的。
2、出于恶意的报复,实施杀人的。这种行为主观恶意非常大。
3、犯罪对象特殊。如孕妇、残疾人、正在抢险人士。
4、多次杀人的。
5、组织杀人、雇凶杀人的。
6、教唆未成年人杀人的。
7、从后果上看,造成多人死亡的,或多人严重残疾的。
拓展延伸
死刑适用条件下的故意杀人罪判决
在死刑适用条件下的故意杀人罪判决中,判决结果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法庭会考虑被告人的故意杀人行为是否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是否存在明确的故意和杀人行为。其次,法庭会评估案件中的相关情况,例如被害人的身份、被告人的动机、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等。此外,法庭还会考虑被告人的前科记录、社会危害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因素。根据这些综合考虑,法庭可能判处死刑,但在特定情况下,如被告人具有自首、立功、认罪悔罪等情节,法庭也可能决定不判处死刑,而是采取其他刑罚,如无期徒刑。最终的判决结果应该公正、合理,既要维护社会公正,又要尊重被告人的权益。
结语
在故意杀人罪的判决中,是否判处死刑取决于多个因素。法庭会综合考虑被告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被害人身份、被告人动机、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等相关情况。同时,被告人的前科记录、社会危害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也会被考虑在内。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法庭可能判处死刑,但在特定情况下,如被告人自首、立功、认罪悔罪等情节存在时,法庭也可能决定不判处死刑,而采取其他刑罚。最终的判决结果应当公正、合理,既维护社会公正,又尊重被告人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六节 减刑 第七十九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第三十六条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