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诊疗技术(骨伤科)

2022-05-11 来源:步旅网
伤科外敷方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根据我院自制药品新伤丸粉末跟詹氏消瘀酊配合拌匀制成药膏直接敷贴在损伤或疼痛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跌打损伤、四肢骨折脱位急性期肢体肿痛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棉纸、药物、油膏刀或压舌板,盐水棉球,胶布、绷带。 【操作方法】 1、正确取下原敷料。 2、盐水棉球擦去原药迹。 3、观察皮肤情况。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 5、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它物。 6、摊药均匀,厚薄适中。 7、棉纸四周反折。 8、敷药部位准确。 9、敷药面积适中。

10、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体位合适,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关窗保暖、遮挡。 3、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敷药部位,取合理体位。 4、选好部位后,观察皮肤情况。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 6、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它物。 7、摊药均匀,厚薄适中,棉纸四周反射。 8、敷药部位准确,面积适中。 9、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

10、协助病员穿好衣裤,安排合适体位,整理用物。

- 1 -

12、向病员交代敷药的注意事项及相关保健知识。 13、洗手。 【注意事项】

1、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则药力不够,影响疗效;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2、包扎做到松紧适宜,过紧易压迫血管神经,过松易出现滑脱。 3、敷药夏季每日更换,其它季节2-3天更换一次,若敷药已干,应及时更换,骨折病人换药时间遵医嘱,带回敷药应放置冰箱冷藏室用塑料袋装好封口保存。

4、按骨科功能锻炼法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局部肢体功能,以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5、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

6、偶有皮肤过敏,出现红疹现象,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但皮肤有破溃创面及局部有皮肤病者禁用。

- 2 -

骨折手法整复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术者和助手的准备

复位前术者和助手应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全身情况,以及据此制定复位方法、步骤和防止患者发生意外的措施,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准备好外固定器具,如夹板、压垫、扎带等。

2、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多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如果骨折较为复杂,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肢采用腰麻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3、手摸心会,在麻醉显效后、手法复位前,要先用手仔细触摸其骨折部,手法宜先轻后重,从上到下,从近端到远端,从而了解骨折移位情况以便进行准确的复位。

4、合理利用X线检查

复位中可通过X线观察骨折对位情况,但应尽可能缩短透视时间,以减少X线对患者和术者的损害。在复位后拍摄X片复查,以了解复位效果。

5、整复骨折

整复骨折必须遵循“子求母”,即以骨折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先由助手进行拨伸牵引、矫正骨折重叠移位,然后术者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选用旋转、折顶、回旋、端提等复位基本手法,整复结束,应检查复位效果。

6、固定

复位后通常采用夹板、石膏或牵引等外固定。

- 3 -

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术者和助手的准备 施术前术者和助手应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全身情况,以及据此制定的复位方法、步骤和防止患者发生意外的措施,并准备好外固定器具。

2、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肢采用硬膜外麻醉。

3、熟悉穿针及邻近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4、穿针前要手法基本纠正骨折的旋转及成角移位,并标定进针点。

5、进针点处皮肤及软组织要切开0.5-1cm以消除其张力,避免钢针压迫皮肤及软组织。

6、对不稳定骨折或有骨缺损的骨折,应使用半环式、三角式等双平面穿针固定器,或采用针板式固定器。如使用单平面穿针固定器,则要求骨折的远近段至少各穿入2枚固定针,且每个骨折段的2枚固定针间距要足够大,以确保骨折固定的牢固可靠。

7、连接外固定器,调整外固定器纠正残余移位,X线检查如骨折位置良好,则拧紧固定螺母,牢固固定。

- 4 -

手法复位治疗关节错位缝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诊断】

1、有外伤史、劳损史或久伤未愈史。要特别注意轻微外伤或者患者忽略的外伤作为诱因的发病因素。此外,错骨缝与伤筋的症状类似,容易混淆,错骨缝还常与骨折并发,容易漏诊,但适过仔细的触摸和检查、比较,还是不难鉴别。

2、疼痛除嵌夹型外,一般都不很剧烈,呈一种深在的钝痛或隐痛,多伴有酸、胀、沉、重、疲乏等不适感,躯干的错骨缝,则有活动转侧、呼吸咳嗽时疼痛加重,或伴有涉及到周围部分的牵扯样或放射样疼痛或不适感。

3、一般不肿,或仅有轻度肿胀。

4、除嵌夹型外,功能障碍一般都不很严重,多是个别方向的痛限或轻度受阻。

5、由于关节面间解剖关系紊乱,所以当关节活动时大多有涩滞不吻合的摩擦声或摩擦感。这是诊新错骨缝的重要重要体征。另外,由于骨错缝一经矫正,这种声音或感觉也随之消失,所以又常将此种特征此伏彼起为判定复位与否的标准之一。

6、仔细进行局部触诊,并与健侧对比,可以觉查出错位、歪拧、旋转及倾倒等紊乱改变。

7、有的错骨缝具备某些特殊的体征,如溜胯的双下肢假性不等长伴有骨盆倾斜;旋转型下颌关节错骨缝的上下门齿齿缝不能对合等。

8、X光平片一般不能直接看出关节面间紊乱的情况。 【操作规程】

1、治疗原则:在传统中医骨伤科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固定与活动结合(动静结合),医生与患者配合(医患合作)的观点。以上述原则为基础,进一步把错骨缝的治疗原则具体为:以手法复位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术前处理与手法复位同施;术后处理与手法复位并重。术前处理以松解痉挛、解除软组织的异常为主;手法复位以稳、准、巧、快为要求;术后处理以固

- 5 -

定、制动、锻炼、内外药物等法酌情选用。

2、常用的复位操作手法为。

2.1 牵推法:通过牵引加大关节间隙,再在局部推、按、压、提,将侧方错移复正,牵引要持续,并略带旋动,推时要快速,并与牵中的旋动默契配合。适用于上、下肢及局部易于摸出,指力可达之处的错移型错骨缝。

2.2 牵旋法:通过牵引加大关节间隙,继而旋动,使旋转错移在牵旋中回复原位或解脱嵌夹,对复位有困难的病例,可于此法的最后加一个顿挫法的动作。此法适于活动方向多、范围大、可作环转的球窝关节和椭圆关节等。

2.3 顿挫法:按一定方向反复被动活动关节,逐渐加力增加角度,当接近极度时,稍微再用力疾推一下,并立即放松,这种疾推的力量很大,又有暴发的特点,而且因为立即放松了,不会造成关节损伤,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复位手法,不过,此法掌握较难,必须在医患配合协调的情况下方可取效。为此,可以采用诸如谈话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乘其不备完成手法。

2.4 顿推法:即在顿挫法的瞬间,另一手指在局部快速地推一下,由于在局部加了力,效果较单纯顿法更佳。

2.5 鼓咳法:利用患者鼓劲用力咳嗽时,胸腔压力的增大、及肌肉猛烈的收缩,适时地在伤处施以下压或分开的手法,将凸者压下,凹者提起,复骨归原。此法主强调医患间有机的配合,而且必须掌握好压或分的时间才能取效。多用于胸肋和脊椎的错骨缝。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