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公”经费审计的重点及方法

2020-12-04 来源:步旅网
“三公”经费审计的重点及方法

作者:吕光伟,马小克

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6年第9期

“三公”经费审计是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不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机关结合实际出台了实施细则,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依据。但是在体质、机制、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不配套、不完善、不细化因素,影响到“三公”经费

审计的深度和力度,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把握重点,立足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三公”经费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三公”经费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实施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三公”经费发生的依据、经费来源和使用、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审计,剖析“三公”经费的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是“三公”经费审计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关注发生“三公”经费的依据,是否与公务有关,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政策法规要求,这是从源头上控制“三公”经费、抑制权力消费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关注“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和决算,根据《预算法》规定,检查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细化,预算支出功能性分类是否细化到“项”级、经济性分类是否细化到“款”级; “三公”经费预算编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存在追加三公经费预算,或者以“办公费、业务费”名义,变相追加“三公”经费预算的问题;“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程序是否合法、对象是否准确、手续是否完善;“三公” 经费决算是否和预算相符, 有无超预算、无预算问题,有无转移、隐瞒“三公”经费问题;“三公”经费预决算是否按程序向社会公开等,这些都是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还要关注“三公”经费制度建设情况,检查行政事业单位是否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审批流程是否完善、内控制度是否齐全,责任追究是否到位、社会公开制度是否执行等。

二、“三公”经费审计的方法

“三公”经费审计覆盖的范围广、部门多,政策要求严,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当是“三公”经费审计关注的对象。需要采用相应的专业技术方法,在全覆盖审计框架下,突出重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才能实现点面结合,发挥审计效果。

第一,大数据审计是“三公”经费 审计的首选方法,从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采集“经费(事业)支出”预决算数据、税务发票信息、工商企业登记信息等电子数据,分析“三公”经费变动较大的重点部门和单位、提供消费或发票的重点大户,以及“其他商品服务支出”比重较大的单位,锁定“三公”经费不实信息的部门,作为延伸审计的重点。一般来说,把“公务接待费”转移到“会议费”和“其他商品服务支出”之中,把“车辆运行费、出国考察费”转移到“差旅费”“培训费”之中,是被审计单位转移、隐瞒“三公”经费的惯用伎俩。

第二,类比法是“三公”经费审计的重要方法。把同类型的部门、单位“三公”经费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三公”经费异常的单位,确定重点对象后,分析该单位的业务范围和项目资金使用,是否存在隐瞒收入、转移三公经费问题;是否存在变通项目、化解“三公”经费问题;是否存在分解“三公”经费,隐匿于项目建设管理费的问题等等。

第三,“解剖麻雀法” 是查处“ 三公” 经费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 国库集中支付已经成为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都通过支付系统结算,“ 三公”经费也就“曝光”在审计人的视野之中,把一个单位的“三公”经费对象核查清楚,筛选出同一对象的其他

单位,从消费对象倒挤“三公”经费,发现管理“三公”经费的制度漏洞,提出审计建议,促进部门依法管理公务消费,明确权力和责任清单,推动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政策的贯彻执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