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2022-07-19 来源:步旅网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总 体 特 点

1、主导活动是游戏。

2、各方面发展迅速,但心理特征尚未分化,心理过程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3、个性开始形成,家庭和幼儿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幼儿园也是一盏重要的“引航灯”。

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本节自学(p186-189)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自学为主)

二、关于游戏的理论(自学)

(一)早期游戏理论(二)当代游戏理论 三、游戏的种类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自学)

• 自学幼儿语音、词汇、句法、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思考: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如何促进

其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知觉发展

形状知觉:4岁是图形知觉的敏感期

方位知觉:3岁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时间知觉 对年龄的认识

对年龄大小(时距)和出生次序(时序)两者关系的认知 。

熊猫姐姐和熊猫妹妹哪个先生下来?她们是不是同岁?”

“妹妹先生出来的,姐姐后生,她俩同岁” “妹妹先生出来的,姐姐岁数大些,是爸爸说的。” 水平1:儿童完全不理解年龄大小和出生次序的关系,也不理解年龄的过去和未来

“三只熊猫(熊猫姐姐、熊猫妹妹、熊猫妈妈)中,哪个最老?为什么?它生下来就这么老吗?为什么?” “熊猫妈妈生下来时就这么大”

“过一年就同岁了,因为它们长大了,就象它们的妈妈那样了”“同岁了,因为它们不打架了” “不知道”

水平2:儿童已经理解年龄大小和出生次序的关系,但不能理解出生次序所产生的年龄差距始终存在。

“熊猫姐姐今年2岁了,妹妹才1岁,你说说它们是同岁吗?那么一年以后,它们是同岁还是不同岁?” “同岁,熊猫姐姐先生的,因为姐姐比妹妹岁数大”

“不同岁,老了不是一样大,姐姐比妹妹高了,就先老了,妹妹的岁数就大些。” “到老了,一样了,两个都变老了,还是同岁了,都长老了就都一样了” “姐姐先生下来,先长大,年岁也大”

“过一年之后也不同岁,因为妹妹2岁,姐姐变成3岁了”

“姐姐先生先老,妹妹后生后老,第一生第一老,第二生第二老”

水平3:儿童能理解年龄时序与年龄时距的关系,也能理解出生顺序所形成的年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但所形成的时间概念是不稳定的,儿童往往把年龄和成长速率混为一谈。

“要是熊猫妹妹使劲吃,熊猫姐姐不好好吃饭,妹妹的岁数能赶上姐姐,和姐姐同岁吗?” “能赶上,因为姐姐挑吃,妹妹不挑吃,能追上姐姐” “能赶上,多吃饭能长大个,就高,岁数就能赶上”

水平4:儿童已完全理解年龄时序与时距的关系,能摆脱日常经验的干扰,并能主动采取策略,达到整合。 “不是同岁,哥哥40岁,弟弟39岁;哥哥70岁,弟弟69岁,因为哥哥先出生一年,弟弟后出生一年” “弟弟永远赶不上哥哥,过一年长一岁,弟弟过一年,哥哥也过了一年,相差也是一样的。”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p199-208 ) (一)记忆容量增加

(二)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三)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

(四)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今天有太阳,早上我6点半起床,快快吃过早饭,来到幼儿园。8点多钟,我们坐上蓝色的旅游车来到鳄鱼公园。

到了鳄鱼公园,我最先看到泥鳅。老师们把鞋子、袜子都脱了,光脚到水里抓泥鳅……小朋友们都围在旁

边观看。老师们都拿着袋子去抓泥鳅,我看到泥鳅是黑黑、小小的、不粗也不细。

然后我们去看鳄鱼表演,我看到六只鳄鱼。一只鳄鱼(即最旁边的鳄鱼)睡得好象起都起不来,小朋友们

还以为它死了。还有的鳄鱼被工作人员弄醒了,就下水了,工作人员把鳄鱼的尾巴揪着拖来拖去,还把头伸到鳄鱼嘴里,鳄鱼都没咬他,因为鳄鱼又睡着了,鳄鱼晚上太迟睡了,半夜三点才睡,所以现在睡不醒。工作人员还抱着鳄鱼走来走去。

我们又来到草地上,看到鳄鱼洞上有假鳄鱼,我们就在那拍照……。我们又到狮子那去,那是假狮子,我

们也在狮子那拍了照。

然后老师带我们到亭子那玩了一会,我和几个小朋友玩起了抓坏人的游戏。过一会,老师就让我们吃从家

里带来的午饭。吃完后,园长奶奶说:“都快一点了,我们回去吧。”

我们就又坐上了汽车,我在车上睡着了。

我今天玩得真开心,我希望今年再来一次春游。

(五)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实验研究 幼儿期健忘

幼儿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容易记住。其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易记易忘。 三、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具体形象思维

(二)思维的逻辑性开始萌芽

(三)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四、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发展

“心理理论”一词的使用最初是源于两位心理学家——普利马克和伍德洛夫

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能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可以由心理状态引发,能够理解其他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并能依据这种理解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意外转移任务

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 。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

盒里放一支铅笔。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

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

 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

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大多心理学家将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看作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发现儿童大约4岁获得心理理论。

第四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评价:p223-224

自我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向社会性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库尔奇兹卡娅关于羞愧感的研究

(1)3岁出现羞愧感萌芽,但未从“惧怕”中摆脱出来;这种情感往往与难为情、胆怯交织一起,并不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而是因为成人的直接刺激(如责备)而产生。 (2)3岁后,能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对而羞愧。

(3)小班、中班儿童在成人面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尤其是本班)面前感到羞愧——集体舆论。 (4)随年龄增长,羞愧感的范围在扩大,越来越“社会化”,但外部表现范围在缩小,体验加深。 只有形成个人自尊感、理解自己的各种品质,哪些是优良的,才能认识自己的过失,才能从道德角度对自己作出评价,才懂得哪些行为引起成人不好的评价,并为之羞愧。 自我控制(p225):自我控制力差,坚持性差

坚持性实验

要幼儿在实验室内等候,若能安静地等下去(最多15分钟),可以得到好吃的糖果(延缓报酬);若不愿等,可马上按铃要主试来,但只能得到不大好吃的糖(即时报酬)。

坚持性实验结果

在延缓报酬和即时报酬都看不见时,能等待的时间最长(10分钟左右),其中有一种能看得见时,能等5分钟左右,两者都能看见时,等的时间最短。

自制力实验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们买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但午睡时间到了,老师要求等小朋友起床后再看,现在就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不看玩具。

等小朋友闭眼后,主试把玩具拿出来,使玩具活动发声,诱导被试。

自制力实验结果 初级(闭眼1-3分钟) 二级(闭眼4-5分钟) 三级(闭眼6-8分钟) 3-3岁半 100 0 0 4-4岁半 86.67 13.33 0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一)侵犯行为(p230-234) 1、定义 2、理论

(1)本能论(2)挫折-攻击假说(3)社会学习论(4)信息加工论

信息加工论

第一步是对输入信息的译码,儿童通过感知精确接受来自环境的线索,与此相联的是儿童搜索就中的有关线索并把注意集中到适宜线索上的能力。

第二步为解释过程,在儿童知觉了环境中的线索之后,他首先必须把这些信息与他对过去事件的记忆、他的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

第三、四步是寻找反应、决定反应的过程。在儿童对某一情境作出解释之后,他便去寻找可能的行动反应,而行为反应的确定又与儿童对规则的运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儿童进入执行自己选择的反应阶段。 3、幼儿期的发展特点

(1)无缘无故发脾气的现象会不断减少,4岁以后就比较少见了。 (2)对侵犯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3岁后急遽增加。

(3)侵犯行为的缘起年龄发生着变化:2-3岁的侵犯发作多是在家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年

长儿童的侵犯多出现在与同伴或兄弟姐妹的冲突之后。

(4)侵犯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2-3岁多为踢打对方,引起争执的原因是玩具或其他物品;年长儿童较少动手,

多为逗弄对方、说闲话或嘲笑、起绰号等;年龄越大,侵犯越有敌意。 (5)侵犯的发生频率虽年龄增长而减少。 4、影响因素

(1)生物学因素:如遗传、激素

(2)社会环境:如文化背景、家庭、社会传媒等 (3)个人心理特征:如气质等 5、如何控制

宣泄 消除强化源 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认知训练…… (二)亲社会行为(p234-239) 1、定义及研究的产生 2、发展

3-5岁还处在萌芽状态。5-8岁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2、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2)移情(3)社会学习(4)情境因素(5)被帮助者的特点 3、训练: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 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性别角色:社会规定的经常与某一性别相对应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方式。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偏爱是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5-5岁半 10.00 56.67 33.33 6-6岁半 6.67 26.66 66.67 柯尔伯格将性别认同分为三个阶段

 使用正确的性别标签:是获得性别认同的最早成分。

 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知道性别是不变的,男人总是男人,女孩长大以后不会成为父亲。  理解性别的恒常性:知道发型、服饰、活动表现等表面变化不能改变人的性别。

性别认同的发展

2岁: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岁半-3岁:能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不知道性别是不变的 4-5岁:知道人的性别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7岁:逐渐增强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2岁左右:是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3-6、7岁:幼儿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思考题

• • •

1、有的父母无暇照顾孩子,总把孩子打发到电视机前或电脑前,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父母的婚姻角色是否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

3、父母的“关怀综合症”,即过度关心、过度保护、溺爱,会对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拓展阅读

《幼儿心理学》儿童发展指导》《游戏与儿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