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真好!
高中时,在被窝里透过淡淡的一口气把余华的《活着》看完了。故事情节一环套一环,此起彼伏,没有丝毫让人喘气的余地,看完后心中只剩下沉重与压抑,甚至都没有读第二遍的勇气。活着为什么这么难?我追问我自己。时隔几年,也许情节中细枝末节的地方早已忘记,只是放下书的那些心情永远无法忘记。而这次,我,从头到尾带着复杂的心情,又一次阅读一个新的《活着》。张艺谋拍的《活着》,与许多翻拍小说的电影相比,它在某些程度上比原著更有品味的意义。张老爷子不仅读透了书中的《活着》,在视觉效果上他添加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丰富活着的意义与内涵。
一、 在死去中活着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在这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主人公福贵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接踵而至的死亡,早已让人处在了心里崩溃的边缘。而电影出彩的地方就在于被死亡笼罩下的团聚,让生活还保留一丝希望,让活着的人留份念想继续享受活着。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这一句话诠释《活着》的主题足够,只要继续活着就足够。再多的死亡摧垮不了坚韧的生活,日子有盼头,总会越来越好;生命依旧美好。
二、皮影,好似人生入戏
电影中一大亮点是福贵的出身的变化。从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毫无色彩的农门,摇身一变成了满身艺术气息的做皮影的流浪艺人。与艺术为伴,用艺术衬托,让觉得生活出现了些色彩与希望;皮影戏又至始至终贯穿了整部影片,却正是这样的反差让悲剧更悲,让皮影戏连同电影更刺痛人心。皮影戏里,人物可以哭笑,可以与命运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命斗,福贵也把自己的感情加入戏中,也只有在唱皮影的时候,他才可以把最真实的内心撕心裂肺的唱出来,无论有没有人懂,有没有在听;可戏外,他更多的是无奈和忍受,接受命运的安排。
于是,皮影戏,人生如戏、悲喜皆空。
三、我看《活着》
电影《活着》很长时间以来被评为十大禁片,内容上也许充满了所谓的不和谐。但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活着”。如何活,怎样活,为什么活。反而脱离了那个时代背景,现在有好生活的人却不懂“活着”意义。
活着有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电影里人们没有了物质生活,全部是精神生活的写照,尽管艰难到早已没有生活本样,但活着的精神支撑了一个大写的人。可反过来,当下,人们带着精神空壳过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
“好好活”这句话深深刺到了我的神经。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但是“好好活”的标准又因人而千差万别。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