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J.B.Rotter编制而成,该量表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主要用于测量人们已经形成的对于某一行为将导致正向或负向的结果的期待。可测查受测者在多种环境下的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指的是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陈述(口头或书面)的可靠性的估计或期待。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J.B.Rotter编制而成,该量表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主要用于测量人们已经形成的对于某一行为将导致正向或负向的结果的期待。可测查受测者在多种环境下的人际信任,包括大量不同的社会角色,如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等。多数项目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性有关,但也有一些项目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
本量表共有25个项目,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故量表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至125(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得高分者人际信任度高。
本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再测信度为0.68;相关研究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聚敛效度和区辨效度。
本量表的优点是同时强调了信任这个术语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因子分析发现本量表有两个因子,其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其二是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的信任(亦即相信那些相对来说几乎没有直接接触的人)。
1
【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是指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陈述(口头或书面)的可靠性的估计或期待。
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来自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人际信任程度高,而来自下层社会的孩子由于不满现状和当权者的利益,似乎没有理由去信任别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分值与父母的分值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父母所信奉或支持的观点和态度很容易为自己的孩子所接纳造成的。此外还发现人际信任程度与可靠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很少说谎或欺骗他人,也很少有偷窃行为。
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一般生活幸福,易为他人喜欢和尊重,并且多半会给他人提供机会,对他人的权利和价值比较尊重;很少有内心冲突、精神失常或顺应不良,他愿意结识朋友,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提高人际信任感?】
首先重要的一点是,不信任的感觉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强化的结果。人际间的信任程度与社会环境、团体氛围、个体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也使得人更容易看到或听到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有些人的反应就表现出由惊诧到承认到内心深处相信乃至发展到完全改变原来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一旦这种态度的转变被固定、内化后,人们就容易对一般的人和事物保持比较低的信任感。
明白了以上事实后,再来考虑怎样提高人际信任感就比较有针对性了。下面是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2
1.尽量全面收集信息和判断问题,请勿过多专注于小概率事件。
2.试着多与人沟通一些主要的不信任的感觉,听一听别人对于同样事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或许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3.主动了解一些当前社会信任危机(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等等)的真相,作出合理的解释的同时,也学习一些应对的技巧,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
4.某些不信任感(主要是对朋友或其他熟悉的社会角色的信任)的产生有时并不是因为欺骗,而仅仅是不当的沟通所致。这种情况下多做些诚恳有效的沟通往往能有效化解不信任感。
21号 3-7岁儿童气质量表(PTQ)
3-7岁儿童气质量表,由最了解孩子的抚养者根据孩子最近一年的表现来评定。采用7点量表进行评分,每个条目是一个陈述句。整个测验大约需要20分钟。
适用于对3-7岁的学龄儿童做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气质是对环境反应方式的素质倾向,是个性心理特点之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及精神病专家Thomas和Chess将每个儿童的行为方式称为儿童气质,他们认为气质是一个描述每个儿童的速度、节律、适应性、能量消耗、情绪和注意的现象学术语,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连续性。气质主要由先天和遗传因素决定,但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的气质也会受环境的影响(如教育、社会背景)发生某些改变。
Thomas和Chess是最早对儿童气质进行研究的。50年代初,他们两人领导的研究
3
小组通过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NYLS)提出儿童气质包括九个维度,即: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节律性(Rhythmicity)、趋避性(Approach-Withdrawal)、适应性(Adaptability)、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e)、反应强度(Intensity of Response)、情绪本质(Mood)、坚持度(Persistence)、注意分散度(Distractively),并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难养型”(Difficult)、“启动缓慢型”(Slow-to-Warm-up)、“易养型”(Easy)三种主要类型。
在Thomas和Chess的九个气质维度的基础上,1977年,NYLS小组设计了家长评定的3-7岁儿童气质量表(Pare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简称PTQ)。该量表为其他儿童气质的测查量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仍是测查3-7岁儿童气质的常用工具。80年代初,台湾大学的徐澄清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并在台湾进行了大样本的测试。1992年,张雨青等人将该量表译成中文,并在国内进行了测量。
该量表由9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
(1)活动水平:儿童身体的运动量,如儿童洗澡、室内外活动、玩耍等时候的活动水平。
(2)节律性:儿童反复性生理功能的规律性,如对睡眠、饮食、排便等评价。
(3)趋避性: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如新食物、新玩具、陌生人、新情境。
(4)适应性:指对新事物、新情境的接受过程,是容易还是困难。如旅游、初去幼儿园或学校时的适应能力。
4
(5)反应强度: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如遇某事是大声哭闹或兴高采烈还是反应轻微。
(6)情绪本质:愉快、和悦、友好的行为相对于不愉快、不和悦、不友好的比例。如与小朋友玩时、与人接触时等情境中的情绪状态。
(7)注意分散度:外界刺激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干扰程度。如做事情时对旁边干扰的反应。
(8)注意时限和坚持度:活动持续的时间长度和克服阻碍继续进行的能力。如做一事情的坚持性、对别人建议的接受、是否易哄等。
(9)反应阈:引起儿童产生可分辨反应的外在刺激水平,如对声、光、温度等。
该量表共有72个条目,九个维度,每个维度有8个条目。由最了解孩子的抚养者根据孩子最近一年的表现来评定。采用7点量表进行评分,每个条目是一个陈述句。整个测验大约需要20分钟。
【气质】气质是一种与人格的情绪、动机和社会方面相关的特质,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连续性。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气质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有所改变。
【活动水平】儿童身体的运动量,如儿童洗澡、室内外活动、玩耍等时候的活动水平。
【节律性】儿童反复性生理功能的规律性,如对睡眠、饮食、排便等评价。
5
【趋避性】对新刺激是接近还是回避的最初反应,如新食物、新玩具、陌生人、新情境。
【适应性】指对新事物、新情境的接受过程,是容易还是困难。如旅游、初去幼儿园或学校时的适应能力。
【反应强度】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如遇某事是大声哭闹或兴高采烈还是反应轻微。
【情绪本质】愉快、和悦、友好的行为相对于不愉快、不和悦、不友好的比例。如与小朋友玩时、与人接触时等情境中的情绪状态。
71号 自评抑郁量表(SDS)
自评抑郁量表(SDS)由W.K.Zung在1965年编制而成,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一周。
该量表的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但如受试者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则不能进行自评。该量表与Beck抑郁问卷(BDl)、Hamilton抑郁量表(HRSD)、MMPI的D分量表的评分之间具有高和中度的相关性。
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简称SDS)是W.K.Zung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我国于1986年取得中译版常模。
SDS的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一周。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但如
6
果受试者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较差则不能进行自评。
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均按1、2、3、4四级评分。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的四组特异性症状:1)精神性一情感症状,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2个条目;2)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间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共8个条目;3)精神运动性障碍,包含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激越2个条目;4)抑郁的心理障碍,包含思维混乱、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贬值、空虚感、反复思考自杀和不满足,共8个条目。
SDS内部一致性较好,与贝克抑郁量表(BDI)、Hamilton抑郁量表(HRSD)的评分之间具有中高度相关性。SDS操作方便,容易掌握,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度和变化,特别适用于综合医院用以发现抑郁症病人。
【抑郁】
抑郁是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以主观的痛苦感为核心成分,表现在个体的情感、心境、认知、生理症状等多方面,如悲观、失败感、不满、社交退缩、犹豫不决、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厌倦、敌意等。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抑郁性的体验,而持续和严重的情况下,抑郁就可能成为一种精神障碍。抑郁与个体的人格特点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多次经历失败等等。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适用于11-100岁
16PF是美国依利诺州大学的卡特尔教授采用因素分析统计法编制的人格测量问卷。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量表之一。
7
该量表适合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被试进行测试。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由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R.B.Cattell)在多年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该问卷的理论基础是个性特质论,问卷编制采用因素分析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在全世界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人格测验工具。
该问卷适用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各年龄阶段的受测者。共有187道关于个人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题目,每题有三个可选答案。答题时应注意的是:测验不计时,但应在一小时内完成;应凭自己的直觉反应进行作答,不要迟疑不决,拖延时间;尽量不选中性答案。
施测该问卷可以得到16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因素。由于测得的16种人格特质因素各自独立,相关较低,因此,每一种人格因素都能对受测者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说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可以全面理解其人格特点。16项人格因素为: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除了描述基本的人格特点,该问卷还提供了四项可以描述人格类型的双重因素(内外向型、怯懦与果断性、适应与焦虑性、感情用事与安祥机警性)和四项社会成就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创造力因素、环境适应因素)。16PF是进行大范围人格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较理想的问卷。
【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型式,体现了人的自然性和
8
社会性的交织。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指戏剧中演员所戴的特殊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对未来行为有一定预测性。人格既包含某些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东西。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蕴蓄于中,形诸于外”,可以作为人格的最好概括。
指导语:本测验包括一些有关个人的兴趣与态度等问题。每个人对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回答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对问题如何回答,并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只是表明你对这些问题的态度。请你要尽量表达个人的意见,不要有所顾忌。
本测验每一题都有三个选项,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在做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务必坦白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态度,对测题不要费时去斟酌。应当顺其自然,根据第一反应作答。 2.要尽量少选中性答案,即“介于1、3之间”或“不确定”。
73号 贝克焦虑量表(BAI)11-55岁
贝克焦虑量表(BAI)由Beck等人于1988年编制,用于评定多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该量表主要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人,在心理门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病人中均可使用。
9
使用BAI进行测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量表应由被试自行填写。2、评定的时间范围应为“最近一周内”(包括当天)。3、不要漏项或重复评定某个项目。4、两次测查之间至少间隔一周。
BAI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项目内容简明,操作分析方便,是目前最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之一。
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简称BAI)由美国心理学家Beck等人于1988年编制,用于评定多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BAI共有21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一种焦虑症状。被试根据最近一周内自己被这些症状烦扰的程度作4级评分,其中1表示“无”,2表示“轻度,无多大烦扰”,3表示“中度,感到不适但尚能忍受”,4表示“重度,只能勉强忍受”。
BAI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在0.88-0.92之间;一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71-0.75之间。BAI与多种焦虑自评量表的分数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6-0.83之间,显示出较好的会聚效度;BAI与贝克抑郁量表(BDI)的相关系数在0.54-0.63之间,显著低于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与贝克抑郁量表的相关系数,表现出较好的区分效度。此外,用BAI测查60名焦虑患者和80名正常人,两组的分数有显著差异。
使用BAI进行测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量表应由被试自行填写。2、评定的时间范围应为“最近一周内”(包括当天)。3、不要漏项或重复评定某个项目。4、两次测查之间至少间隔一周。
10
BAI主要适用于17岁以上的成年人,在心理门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病人中均可使用,帮助了解近期心境体验及治疗期间焦虑症状变化动态。BAI项目内容简明,操作分析方便,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是目前最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之一。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1、量表的因素结构不稳定,不同研究的结果相互矛盾。2、BAI的21个项目中有15个项目是生理方面的焦虑症状,对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焦虑症状缺乏重视。
【焦虑】
焦虑是对外部事件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它以恐惧感为核心成分,涉及轻重不等但性质相同的一系列情绪:最轻的是不安和担心,其次是心里害怕和惊慌,最重的是极端恐怖。在表现形式上,焦虑通常包括主观上紧张不安的体验、行为上的运动不安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唤起症状,如惊恐、无助感、思想慌乱、睡眠不良、心悸、多汗等。
焦虑由个体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感所诱发,但这种危险或威胁往往并不真实存在。如果焦虑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并且程度恰当,可视为正常的反应;如果焦虑是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则成为一种异常或病理状态。
79号 学业求助量表(HSS) 11-18岁
学业求助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学生在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方面的表现。
该量表适合于中学生。
学业求助行为泛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主动向他人(包括老师,同学、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一切更有知识的人)请求帮助的行为。狭义地说,学业求助行为主
11
要指发生于学校情境当中(不包括考试或测验时)、以口头发问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老师或同学为求助对象的行为。
学业求助量表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的行为特点对每个条目的符合程度做5点评估。学业求助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测量学生在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方面的表现。当学生在遇到无法独自克服的学习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可能会作出这三种不同的反应:
(1)工具性求助,指学生为了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而向老师或同学询问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一些信息,并期望利用这些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求助者如果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不但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而且加强了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学习。因此,工具性求助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控学习策略。
(2)执行性求助,指学生不经努力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正确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这类求助者表面上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他们并未通过这种求助增进理解,也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未对学习产生任何促进作用。
(3)回避求助,指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这类学生可能由于学习困难得不到及时克服,从而使学习过程难以继续,并对学习最终产生不利影响。
学业求助可以给学生带来益处,如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但不是所有的求助都有利于学习。因此,测查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很有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策略,摈弃不良求助习惯,采用有效方式获得帮助并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促进学习。
【学业求助行为】
12
学业求助行为泛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主动向他人(包括老师,同学、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一切更有知识的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学业困难是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的。学生在遇到无法独自克服的学习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可能会作出三种反应: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或回避求助。
工具性学业求助可以给学生带来益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但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宁愿放弃也不求助。这是因为向他人求助,意味着向他人暴露自己的不足,可能对学生的自尊心构成一定威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觉醒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注意。对中学生来说,老师和同学都是重要的他人。越是希望给老师和同学一个好的印象,就越是担心求助就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拒绝和嘲笑,也就越不愿意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暴露给对方,因此越可能回避求助。还有的学生宁愿抄别人的答案而不是真正的寻求帮助,这多是因为抄答案并不一定意味着不会做,这样就可以掩蔽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的自尊心。
然而,无论是不求助还是消极求助,实际上,学业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长此以往,不懂的知识累积的越来越多,将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工具性学业求助才是从根本上战胜困难的应对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行为。工具性学业求助是恰当地以他人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他人的帮助得到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然后利用这些线索和提示,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最终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求助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当前的困难,使学习顺利进行,而且加强了对问题的理解,在下次面临同类问题时就很可能成功解决。此外,在向他人请教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弥补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能力。
13
【工具性学业求助】
工具性学业求助是指学生为了克服学习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向老师、同学或其他人询问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一些信息,并期望利用这些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执行性学业求助】
执行性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己不付出努力,而是直接向老师、同学或其他人询问正确答案,或要求他人代替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回避学业求助】
回避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虽然需要帮助,但是却不主动向他人求助。这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时,担心向别人请教会令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因此宁愿放弃也不愿向别人寻求帮助。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根本不在乎学习,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因此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觉得解决了也没什么意义,干脆置之不理。
第三种情况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很有信心,觉得自己应该能够解决几乎所有问题。因此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总是倾向于自己继续坚持。
33号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 15-54岁
14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于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用于评定父母的教养方式,含有81个条目。
1993年,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岳冬梅、李鸣果、金魁和、丁宝坤对该量表进行修订。施测时间约30分钟。
该量表不适用于年龄幼小的被试和年龄过大的被试,而适用于中青年被试(15~54岁),该年龄段的被试对父母的评价更客观、稳定,回忆的准确性也较高。
注:为了方便呈现,本系统中的题目有132道,前66道对父亲评价,后66道对母亲评价。题目内容完全一致。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简称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等人编制,含有81个条目,用于评定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可能是子女心理疾病的病因。例如,神经症患者父母的教养方式比正常人的父母有更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但缺乏情感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量表要求被试回忆自己的早期经历,对描述父母的句子进行4级评分。由于年龄过小的被试对父母的评价容易失之偏颇,缺乏客观性,而年龄过大的被试回忆的准确性不高,故该量表最适于中青年被试(15~54岁左右)。该年龄范围内的被试回答较为客观和稳定,能够更好地达到测试目的。对于年龄偏小或过大的被试,结果解释应慎重。
中文版EMBU由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的岳冬梅、李鸣果、金魁和、丁宝坤修订。修订后的量表经过主因素分析,确定了66个条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含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六个主因素,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
15
方式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等五个主因素,共57个条目。本系统为方便作答,将教养方式按父母分别呈现,共132题。
修订后的量表信度效度较好。各主因素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系数均较好,最高者达到0.88,最低的为0.46,平均为0.75。分半信度范围从0.5到0.91,平均为0.76。重测信度范围从0.67到0.89,平均为0.776。其效度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数比较来表示,发现量表能够对两组被试做出有效区分,而实验组内不同类型的神经症患者得分无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因此,该量表也可用于普查父母的教养方式,结合其它的量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比如,国外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四个维度: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偏爱被试。而中国的修订报告发现,除了在这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之外,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中还另外出现了惩罚这一维度。这说明中国父母有更大的倾向性把子女视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和附属品而不是一个独立个体。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