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 平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3期
金 平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和珍珠米等。玉米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有较强的耐旱性、耐寒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是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不可或缺的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当前青贮玉米主要应用于我国养殖业中,青贮玉米是十分优质的养殖饲料原料,青贮玉米的品质及产量对我国养殖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当前对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依旧在进行,我国玉米种类增加,青贮玉米的产量及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青贮玉米的介绍
玉米在我国清朝时期传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当前在我国被广泛种植。 辽宁省也是种植玉米面积较大的省份。中国作为玉米种植大国,年人均占有玉米量为90%,其中约70%玉米用作畜牧业饲料。其中畜牧业使用大量玉米作为动物饲料原料,青贮玉米的产量高、品质好,成为畜牧业所广泛需求的最大饲料原料。
二、青贮玉米的分类
当前我国的玉米种植根据玉米收获后的用途主要分为三类:籽粒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其中,本文主讲的青贮玉米又叫青饲玉米,是指玉米的鲜嫩植株与在籽粒的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的果实,此时产量最高,营养价值也最好。
三、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1、土壤因素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在种植青贮玉米时,要考虑青贮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受土壤结构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此来选择合适的土壤,选择方法与普通籽食用玉米相同。青贮玉米的产量主要依靠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含水量越大青贮玉米的产量越高。青贮玉米所选择的土壤土质要疏松肥沃,有机含量丰富,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青贮玉米的品质。
2、播种方法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青贮玉米的播种日期与大田作物的播种日期相同,例如:在辽宁大部分地区一般都于5月上旬播种。其次要选择适宜的播种量,合理密植能够有效实现高产,如果采用点播机播种,播种量一般为2~2.5kg/667m2,如果采用人工播种,播种量为2.3~3.5kg/667m2。一般情况下的亩产保苗量约为5000~6000株。青贮玉米的播种方法一般采用大垅条播的方式,实施垅行间距60cm,株间距15~20cm,采用单条播和双条播的方式都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最后在种植青贮玉米时还可以采用混播的方式,比如说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是一项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青贮玉米的品质。可以将青贮玉米作为主产物,在株与株之间混种秣食豆,由于秣食豆是豆科作物,根系具有固氮的功能,并且耐阴,可以合理与青贮玉米互相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的资源,从而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改善青贮玉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混种播种量为:青贮玉米1.5~2.0kg秣食豆2.0~2.5kg。
3、品种选择
用于青贮饲料的玉米种植中,需要根据青贮玉米的使用方向进行选择。将青贮玉米用于饲料时,需注意青贮玉米的消化性会受玉米品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玉米品种选择时,若种植地区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一般选择高杆品种。高杆品种的显著优点是产量高,同时玉米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这也就表明高产量的高杆玉米具有消化性较差的缺点,对于一些养殖业的作用意义较低,所以当前我国多选用杂交品种的玉米种苗进行青贮玉米的种植。杂交玉米品种的粗蛋白含量较低,青贮玉米的可消化性更高,动物的接受程度更大,养殖户的可选择性更强,所以在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会选择杂交玉米品种进行青贮玉米的种植。
4、灌溉
水源对于青贮玉米的产量影响十分明显,在适当的时期向玉米植株进行适当水量的灌溉能够有效增加青贮玉米的总产量。在当前的玉米种植过程中,根据经验总结来看,当玉米出苗十天后进行第一次灌溉,效果要好于出芽后二十天或三十天进行灌溉。这类实验也说明了提前灌溉能够增加生产量,另外玉米生长期间,要根据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及时调整灌溉的次数和水量,但地势低洼地区或雨水过多时,也要注意排涝,进而保证青贮玉米的产量,推动我国养殖业发展。
5、青贮玉米收获
青贮玉米的最适宜收割期为玉米籽粒的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收获过程中需要关注天气情况,避免在雨季进行青贮玉米的收获,以免对青贮玉米质量造成影响。另外,青贮玉米的收获过程不应过长,长时间的拖延会导致青贮玉米中的水分流失,造成青贮玉米质量降低,若收获的青贮玉米含水量过高,那么需要进行简单的晾晒,避免影响青贮玉米质量,在收获完成后要及时装窖,在窖内进行逐层装填。
综上,在种植青贮玉米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方法和玉米品种,也要着重关注青贮玉米在收获期间的注意事项,借鉴相关技术知识内容,不断实验找到最适宜的方式,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收益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获得优质、高产的青贮玉米不仅需要注意因地制宜的问题,同时也需要配备先进的栽培种植技术,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研究优质高产的栽培种植技术指导当地农业的生产,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122500 辽宁省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