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作品中的杨柳

2022-04-08 来源:步旅网
文学中的杨柳

柳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被人们所称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正是最佳写照。

在古今作品中,我发现并非所有的作品,皆是在赞叹杨柳的风姿,更有借咏柳以赋别,又或是托物拟人,用以寄托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

二、杨柳特质与人格的印照

“杨柳生命力旺盛,往往只需截取一枝小小的柳条,插在土中,不用多久的时间,它就能长成一株小杨柳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它并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是较深的花盆,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能生活,还生得非常美丽。”丰子恺的《杨柳》提到:“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在文中,杨柳是低下的。但真是如此吗?其实并不然吧!

丰子恺将杨柳与牡丹等植物对比,杨柳表现出的是坚毅的精神。不管生长环境如何,不论是否有外力协助,它依旧成长、茁壮,并有所贡献,丰子恺所要呈现的真实意义,其实与文章表面意义是相背的。

杨柳在长到某一个高度时,枝条便会下垂,长得越高,越垂得厉害。丰子恺在文章中也提及:“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之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其他的花木,大都争先恐后的向上争取生存空间,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那种一心一意、不顾一切向上的气焰,令人备感威胁。绝不回顾,因风使力的窜升,更是令人惶恐。反之,杨柳的下垂却让人想到那些默默不语、谦卑羞涩的小人物。

三、杨柳与美人

对于杨柳的姿态,几乎所有有关于柳的作品皆会提及,但其中所蕴藏的含意则有所不同了。古人诗词常用柳枝来形容美人,因为它那丝丝下垂的长条,随风款摆的姿态,很像美人苗条的身段,如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绊惹”二字写活了垂柳,它就像是调皮的小姑娘逗弄着春风。这里的垂柳,还暗喻为体态轻盈的美人,以自夸的口气,写出其纤柔飘逸之美。“世间谁敢斗轻盈?”这一问,更是从反面肯定了垂柳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贺之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与一般多用杨柳形容美人的手法不同,这首诗翻转过来,用美人来喻杨柳,形容她的梳妆打扮是浑身缀满碧玉,身着下垂的绿色绿色长裙,

1

而且这身打扮又是大自然造化之工剪裁出来的,这种倒喻不但显得构思新巧,而且形象异常准确。

四、藉杨柳以抒怀

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就诗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形容杨柳绊惹着春风,随风起舞的翩翩风采别有一番柔情,如此纤细飘逸之美有谁能够相比拟呢?此后笔锋一转叙述起故往,楚王在曲江江畔栽种杨柳,此举致使宫女们争相仿效,希望有杨柳般纤细的腰枝以获得君王的宠爱,但就算是纷纷饿死了也无人学成。文中虽有暗喻美人,却也不只用于暗喻美人,其后段:“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诗中本意是说楚灵王时,宫中江畔种满了杨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嫔妃们为使腰枝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因而白白饿死。但诗人在此并不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而发。因为其身处的晚唐,朝政腐败,大臣们极尽迎合谄媚之能事。这种邀宠取媚的伎俩,不也很像“饿损纤腰”的椘王宫女吗?“楚王江畔无端种”,“无端”二字意味深长,江畔种柳对椘王来说也许是随意为之,而在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她们自以为揣摩到了椘王的意向,竞相束腰以致于饿死,作者虽言尽于此,然而却是有其含意的。

五、借杨柳以赋别

杨柳在我国文学上,有时象征着多情的惜别,有时亦象征着无情的离别。在大部分的诗人笔下,在送别时皆喜欢折柳相赠。主要是因为柳谐音“留”,盼望能将人留住。然而雍裕之《江边柳》,却有与众不同的表现:“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只系住,永不分离,虽然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系住情郎的船,其离情之重,自是不言而喻,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具体。

六、结论

综观以上提及有关杨柳的作品,各有相同与相异之处。对于杨柳外观的叙述,杨柳的翠绿、柔软的腰身、缀满绿叶随风飘荡„等等的姿态,各篇作品几乎都有提及,只是或多或少的差异。作品间相异的地方,就是作者写作的风格及其文中蕴藏的涵义。有取其生长特性来喻人坚毅、不忘本的;以柳纤细柔美之姿暗喻美人;托物拟人用以寄托愤世嫉俗之情;取其音而用以赋别。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在西昆诗人所宗尚的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

2

其他诸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维《洛阳女儿行》“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杜审言这《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无不寄托着历代诗人个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离情别怨的依依杨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娼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

一般诗人以“柳”为意象入诗,皆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真是别具匠心。 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诗人集中笔墨于柳的花、色、叶,抓住一个“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晓畅,形象鲜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

3

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自我画像――“临风立马图”。他的另一首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一株枝条繁盛、舞姿优美的柳,却是荒凉冷落的处境,这分明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处朋党倾轧的诗人自己的写照。

明诗人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

历来诗人以“柳”入诗,但很少有人写到冬柳,而唐人陆龟蒙则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写的是在寒风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诗人自伤的情怀。 风流韵致的梦中情人

李商隐的《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全用白描,“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之依依不舍,实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李商隐的另一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写与情人惜别时劝慰情人,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而在这令人痛苦的惜别前,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枝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离别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析呢?“惜”与“损”互相呼应,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诗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斩钉截铁,充满了悲观情调。 邀宠取媚的奸佞之徒

唐朝诗人诗人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纤柔轻盈、妖媚多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无耻的邀宠取媚的小人及腐败的朝政,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宋代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则

4

以乱条狂舞、柳絮纷飞的柳的意象讽刺了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二》,伫立在中国诗坛中的风姿可爱的柳,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令无数文人为之陶醉。

古人云: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又爱港人董桥“身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语,总想忘却芜杂喧嚣尘世,孤灯夜雨,沏茶剪烛,一书一笔,心飞天上。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