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叫响“质量在课堂,素质在课堂,特色在课堂,名校在课堂”这一口号。
二、改革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
三、新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抓住一个中心:以生定点
即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困难预测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突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引导,点拨提升——展示交流,组内互助——当堂训练,达标测试。
操作提示: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巧妙导入新课,优化交际心理。
模拟交际目的,创设交际情境;揭示话题中心,提出恰当问题。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2)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点拨提升
(1)“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
展示交流,组内互助
(1)展示目标要求既要有内容方面的要求,又要有形式方面的要求,难易要适度,表述要具体简明。
(2)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展示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预习成果都拿来展示;要引导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展示。
(3)各小组按什么顺序进行展示,小组与小组之间怎样过度,衔接,时间如何控制等问题都要事先预设。
(4)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对各组展示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补充、点评,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等,都应有所预设。
当堂训练,达标测试
所谓“当堂达标”,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扎实训练,实现教学目标。
贯彻落实“三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突出重点。 四、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4)、实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 (5)、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
(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 (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 (6)、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主。
六、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 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 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五、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讨论、座谈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
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四优”评比活动:优秀实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 长: 任萍 副组长: 王芳 组 员: 李仙
20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