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2020-05-22 来源:步旅网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地点: 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 请详细阅读内容

GDP的核算方法?

i.生产法,它是按“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全部价值增值之总

和”的原理来核算国民收入的。用此方法和算时,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要把 所使用的中间产品价值全部扣除,只核算本部门的增加值,然后将全社会所有 部门的增加值加总。2.收入法,它是将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 才能分别所得到的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在生产中的所得相加。GDP二工资+ 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3.支出 法,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来计算

GDPo

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 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

答: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国民收入唯一地由总需求决定,与总需求 同方向变动。如果总需求减少,部分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就 上升。为了减少非计划存货投资,将实际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厂商 就会缩减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如果总需求增加,产品供不应求,企 业的计划存货投资就会减少。为了将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有关厂商 就会扩大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另外,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社 会资原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供大于求。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闲置的资源 会逐渐得到利用,但资源的价格往往不上升,从而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的 成本不变,进而价格保持不变。因而,国民收入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 但一般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山于价格不变,经济主要是通过数量调节机制 而不是价格调节机制的调整达到均衡。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

答: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三种。一是货币的交易动机,指公众为应付 正常的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产生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的 间隔。二是预防动机,指公众为了应付非正常情况的交易而持有货币。它产生 于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三是货币的投机动机,指为了避免由债券价格下跌 所造成的损失,或者是为了在未来购买收益率高于当期的债券而持有货币。它 产生于未来利

率的不确定性。

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有哪些?

消费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人们在任何一种物价水平时想消费多少的 时间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人们更多的消费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动,当人们削减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2.投资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 平为既定时,任何一个改变企业投资数量的时间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投资 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3.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决 策者移动总需求曲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购买。当政府购买减少时,总需求 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4.净出口引起的移动。当净出口减少时,总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有哪些? 长期

1•劳动引起的移动,劳动力的增加会提高充分就业时的GDP,使长期总供 给

曲线向右移动,如果劳动力减少,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2.资本引起的 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中机器、设备等资本存量的增加会提高 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使之右移。相反,经 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减少商品与劳务供给量,使之左移。3. 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经济的生产取决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 新矿藏的发现使之右移,使农业减产的气候变化使之左移。4.技术进步引起的 移动,只要有技术进步,就能使总供给增加,使之右移。

短期

第一种情况:山于长期总供给曲线而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平行 移动(移动方向相同)。第二种情况:当物价水平不变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 上或向下移动。影响短期总供给曲县发生这种移动的重要变量是人们对物价水 平的预期。上升时上移,下降时下移。

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的 状态?

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 时,

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短期的收入和价 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如图5-2所示。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 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 于很低的水平,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笫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 期总供给曲线A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二者处于很高的水平,表示经济处于高涨阶段。

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提高)而向左移 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如图5-3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 A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 平,表示经济处于滞胀阶段,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一起的状态。

宏观经济政策的LI标有哪些?

答: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SJ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 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充分就业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 定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是指一个经济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稳定;经济增长是 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或收 入的增加;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乂无国际收支盈余。

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

政府购买,当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以增加社 会整体需求水平,减少失业,同经济衰退进行斗争。反正,当总支出水平过高 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以降低社会总体需求,抑制通货膨 胀。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2.政府转移支付,一般来讲,在总支出 不足时,政府应提高转移支付水平,而从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 平,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应降低转移支付,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和社会总需求水平。3.税收。税收主要通过其体制、税率、税负转嫁等来对国 民经济进行调控。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 时可采取增税措施

抑制通货膨胀。4.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政府财政收 入,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建设资金,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乂能对包括货币 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其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 促使利率发生变动,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什么是挤岀效应?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以 政府的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从而总需求仍然不变。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 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政府支出增 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挤出效应最大,即挤出效应为1。也就是政府支出增加的量等于私人支出减少 的量,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 下,挤出效应一般大于0而小于1,具体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 的利率上升的大小。具体来说取决于以下儿个因素: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货 币需求的利率系数、投资的利率系数和支出乘数。其中,支出乘数、投资的利 率系数和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与挤出效应同方向变动,而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 则与挤出效应反方向变动。山于支出乘数与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都比较稳定, 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 数

d。

什么是财政政策效果。简述其与IS曲线斜率和LM曲线斜率的关系。 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 收、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对总需求(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 变动产生的影响程度。

IS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

当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对于相同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 的斜率不同而不同。若IS曲线越陡峭,即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政府收 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 越大;反之,若IS曲线越平坦(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则政府收支变化使IS 曲

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

如果IS去曲线斜率不变,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若LM曲 线的斜率越大,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时对利率的影响越大,引起的国 民收入增加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的斜率越小,扩张性 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时对利率的影响越小,导致国民收入发生较大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该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为猛烈的工 具。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就会缩小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给量;降 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就会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2.再贴现政策。指中 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与再贴现条件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 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打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LI标的一 种政策措施。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 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一方面增加了 流通中的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增加活期存款,最终增加货币供给 量;另一方面,会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出售债券会减少货 币供给量并提高利率。山于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和灵活地买卖政府债券,随时控 制货币供给量,因而使得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口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常 用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效果的极端情况。

凯恩斯主义极端:若LM曲线为水平线,IS曲线为垂直线时,我们由此可 以推断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二、古典主义的极端。在古典主义极端的情况 下,当水平的IS曲线与垂直的LM曲线相交时,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儿种配合方式,分别在何种经济形势下采取?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主要是总量政策之间的配合,即松紧搭配 问题。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方向,指是“松”还是“紧”;二是力度,指是严 格从紧还是适度从紧,是有控制的放松还是全面放松。山此产生了四种配合方

式:双紧、双松、一紧一松和中性。四种不同的配合形式,适应宏观经济运行 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各有不同的配合效应。

1. 双松政策搭配:主要适用于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即大部分企业开工不 足,

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 双紧政策搭配: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为严格抑制社会 总

需求,促进经济增势回落,财政政策以减支增税为主,货币政策则着力于减 少货币供应量或提高利率。

3. 松紧政策搭配:这一搭配方式乂具体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松财 政、

紧货币”的搭配方式。一般而言,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 压力乂很大,或者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搭配 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的优势,有效实现宏观经济调节 的政策LI标。列一种是“紧财政、松货币”的搭配方式。这种搭配方式比较适 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

4. 中性政策搭配:主要适用于社会总供给基本均衡、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而 经

济结构调整成为主要任务的情况。

通货膨胀含义及产生原因,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含义:

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 来衡量。

产生原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因总需求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普遍和持

续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造成的现象。有两种情形:笫一 种,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形。尽管价格上升,但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此时的通 货膨胀被称为“半通货膨胀”。笫二种,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形,真正的通货膨 胀。此时,价格水平提高而收入水平不变。(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没 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 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即工资成本的增加、利润 的增加、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3)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状况 所引起的一般价

格水平普遍和持续的上涨,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 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

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1. 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通过降低国民收入来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分

为渐进式和激进式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询者是指政府持续不断紧缩总需求, 用较长的时间和每个时期降低较少的通货膨胀率来消除通货膨胀的方法。后者 是指政府通过突然性的、大规模的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以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明显下降和失业率显著提高为代价消除通货膨胀,是一种用较短的时间和每个 时期降低较多的通货膨胀率来消除通货膨胀的方法。

2. 收入政策:为了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

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其LI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 其他收入的增长率。有三种具体方法,即实行工资和价格指导指标,冻结工资 和物价以及实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3. 指数化政策: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税收以及各种合同和某种物价

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指数上升时,工资、税收以及各种合同议价也随之上 升。

4. 改变预期,恢复公众信心:在相信政府有控制通货膨胀能力的基础上,

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制止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

5. 实行异端稳定措施:针对恶性通货膨胀而釆取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

具体包括稳定汇率,实行全面的预算政策,对丄资和物价的直接干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它是短期 总供给曲线的反映:当决策者是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时,失业和通货 膨胀反方向变动。因此,政府属性扩大需求的政策,虽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但 却可以增加产出,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要想减少失业,就采取通货膨胀的 政策。反之,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就应使失业增加。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 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乘数-加速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什么是加速原理?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其根源正在于 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第一,在经济中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 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笫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 程是:假设忧郁新发明或发现的出现是投资增长,投资增加乂会通过乘数效应 引起国民收入的更大增加,国民收入的更大增加乂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 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整个社会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然 而,当国民收入打到一定水平后,忧郁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 时就会III于加速原理的作用是投资减少(自己想想。)

加速原理是关于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会以你其投资量变动的经济理 论。它的实质是,对资本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消费 需求的增加,就会要求企业增加商品的供给量,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得到 充分利用,增加产量就要相应增加资本存量,就要有新的投资追加到生产中 去,加速原理分析的就是收入变化与追加投资之间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