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读写结合的有效衔接点

2021-04-13 来源:步旅网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读写结合的有效衔接点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和感悟,反复咀嚼和回味上,看似做到了“深耕细作”,却不知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极为低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即将重点放在“语用”上。因此,寻找读写结合的衔接点便是阅读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 以课文为范例,在对照学习中迁移

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学习范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色,并能学会迁移,能在自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

比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就有许多写作方法和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课文按“表演之前—表演之时—表演之后”这一顺序分为三部分,而且巧妙地采用环境、气氛对比手法“静—闹—静”使人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那独特的魅力。文章大量运用了排比、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那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表演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课设计仿写的点很多,可以模仿“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句式仿写,可以模仿“每一个舞姿都是……,每一个舞姿都是……”句式仿写,也可以模仿“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句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有效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 抓住课文主题,在联系想象中续写

有许多文章结尾看似结束,其实还没有终止,它只是一件事的结尾,往往又是另一件事的开头,留给读者无尽的神思和遐想。作为教者,可以运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编故事训练。当然,续写故事,也不是教师完全撒手不管,让学生胡编乱造,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用,明确训练的目标、重点和要求。

就拿《爱之链》这篇文章来说,课后训练有这样一道题目: 请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其实,这就是一篇续编故事的写作训练。要想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就要在学生写作之前,作适当的引导: 通过课文的学习,想想乔依是一个怎样的人?乔依醒来之后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使我们明白什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在细细体会文章情感主题的基础再来续写,就不会离题万里,天马行空了,这样才能达到预期训练的目的。

三、 捕捉课文留白,在适切揣摩中拓展

所谓课文中的“留白”,是指文本中某些内容作者有意不写或者写得比较简洁,在叙述、描写上均留有让读者发挥的余地,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已叙述、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给学生留下了联想、想象的空间。如果我们善于发掘文本中留白之处,用作阅读教学的材料,对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都会大有作用。

一次教研活动,我执教《郑成功》一课。文章主要讲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作者在选材上也做到避免面面俱到,突出重点,详略结合。比如第二小节“荷兰侵略者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和第五小节“荷兰侵略者企图负隅顽抗”就是采用简要的语句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和侵略者企图顽抗。我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进行适度挖掘,引导学生想象: 荷兰侵略者是怎样奴役台湾人民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台湾同胞恨透了这伙强盗?侵略者具体会如何顽抗?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合理的想像,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指名学生大胆地说一说,再把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文章情节更加生动,语言更加活泼,读来情趣盎然,既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训练,又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