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
摘要: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军阀统治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其发展历程。军阀时期的统治中心是分散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军阀统领和士兵的关系多半是靠军饷来维系的。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明显,内政外交在军阀时期处理的也是十分混乱的,各派军阀在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与斗争,逐渐演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爪牙。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
关键词:军—绅政权 军阀 士兵
一、中国近代军阀的产生。
军——绅政权是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军阀的的产生原因及历程。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开始于北洋军阀时期,而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迫切的现实要求:
(一)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开始丧失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日益得到激化, 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则是这种矛盾激发的结果。太平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将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实际战斗力削弱,转而清政府开始依靠汉族地方势力来与太平军对抗。清政府号召各地的士绅组织地方武装即所谓的团练。这样一来,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开始初步形成。在镇压太平
第 1 页 共 8 页
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武装军队,采取先进的编制和战术整合军队,这使得日本军队在与清军作战中表现出巨大优越性,这正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军队综合实力对比的强烈,以及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他们也逐渐意识到有目的的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必要性。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并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龢、荣禄、长麟会同办理。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三)袁世凯以新建陆军督办的身份来到小站后,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骑兵300人,总计2300人,并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新建陆军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西方列强,这种由列强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只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控制中国的更强有力的工具。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绿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共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袁世凯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实力,加紧谋求新军编练权。到1905年,袁世凯已把北洋陆军编为六镇(相当于师)。这支拥有全国最精良装备的六镇新军,共约七万余人,除第一镇是旗兵,袁世凯不能完全控制,其余五镇都是由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武装。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还创办了一批新式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小学堂。通过这些学堂,袁世凯把培训军官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北洋派系观念的中下级军官,作为他属军的骨干的力量。同时袁世凯还在保定创办巡警局,以赵秉钧为总办。赵秉钧创办了巡警学堂,组织巡警队,不久,京津一带的警权也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他还以推行“新政”为名,极力插手教育、路矿、通商、外交、财政等事务,控制了直隶、山东、河南、东北等一大
第 2 页 共 8 页
片地盘,使北洋集团成为清末统治阶层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四)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和临时政府北迁,标志着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大军阀、大地方、大资产阶级的手中,中国开始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经过制造“宋教仁案”和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认为政敌已除,更加嚣张,一步步向独裁和复辟帝制迈进。但在护国运动的影响下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呼声导致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失败告终。
(五)北洋军阀集团并没有因其首领袁世凯的病死而消亡,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产生了大分化,各派系利益立足点不同,混战了十年之久,其后,有的又演变为国民党新军阀,继续参与中国政坛的搏斗。
二、军——绅政权的简单定义
军阀是中国共产党人沿用共产国际的定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军阀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又得到地主阶级援助的军人,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把军人和地主合成一个统治集团,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毛泽东也曾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脱离群众的(工,农,小资产阶级),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的领导,如象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的道路一样。”中国从所谓的绅士或地主政权建立之后,实际的政权基础是绅士和军人的联合,那是绅——军政权。
但是在一九一二年以后,军人的势力不断壮大,中国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也变成了军人领导绅士的政权。北京的总统,总理,国务院,国会受军人操纵;各地方的县长,乡长也受军人的操纵。这种政权我们叫作“军——绅政权”“。
第 3 页 共 8 页
“军——绅政权”存在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觉醒以后的军队和军阀,这些军阀和“军——绅政权”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对民族主义也不是十分重视,而且他们的指挥和管理系统一直是不统一的。在军饷方面,他们自筹军饷,拥有防区或行政区,强迫行政区筹集军饷。
三、军——绅政权的表现
政权形式的转变是在一定的社会状况下进行的,社会阶级的分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权的统治阶级的变化,当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并付出沉重的代价的时候,满洲贵族统治阶级也开始寻求维护政治统治的途径,进行了新政的施行,在变革中统治阶层的各个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呈现出了离心的倾向,分化成了许多集团和派系,有的与工商阶级相结合,要求民主立宪的现代化;有的加入了军队(新军等),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要求共和;有的则与秘密结社联络来推翻清政府(如一九零六年的萍浏醴起义);但大部分都继续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继续拥护清室,保存了绅士的政权,企图安定社会局面,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阶级分化形成的集团和派系,慢慢发生作用,一步步将清王朝的统治推向终结。
辛亥革命使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前,中央政府是从州县,省,到北京,一个统一的行政系统的最高点,当然同样包括全国的军事系统,财政系统。此时的军队由国家政权统一领导,军饷方面由国家的财政统一调配。但在辛亥革命以后,各省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省份宣布独立革命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如在军人势力强大的湖北,云南,山西,江西等省份),形成了典型的军人领导的军——绅政权;有的省份却对革命持观望的态度(如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军队实力则显示的较弱,则形成了绅士领导的绅——军政权。但就全国革命的形势而言,军人日益在政治上占居首要地位,军人也不再是绅士阶级的附庸,也不再是驯服的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变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
第 4 页 共 8 页
既然中央和地方已经有了明显的分离,那么一系列的问题也出现了,财政方面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军饷的匮乏加深了中央和省的矛盾。
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各省之间的差别很大,各省的地理区位因素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军队建设实力不同,南北方的军阀势力也迥异,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各派军阀采取的军事政策,政治政策,军权与绅权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军阀割据的时代,不可能轻易就有一支统一中国的新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土地,供给军力,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为了在各派军阀中鹤立鸡群,统一全国,军阀们发动了许多次战争。如我们所知道的直皖战争和两次直奉战争,这些战争给全国人民再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且纷争越来越多,争夺地盘也越来越严重,相对的军队给养问题也日趋严重。
在军——绅政权的军阀间,就如何解决地盘争夺,军饷军需的问题,逐渐出现了一种省联合自治的趋势,虽然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但确实产生了联省自治,并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历史事件,联省自治是具有相同利益的军阀将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但在实际上来说,这都是自私的,他们不顾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军阀割据,造成新一轮的混战,反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土地,资源,养兵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在这个时期,军阀和士兵的关系也是十分微妙的。在国内动乱,纷争剧烈,田赋增加,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的年代,义务征兵制不可行,反而募兵招兵制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贫苦的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小工商业者,以及迫于生活的土匪等均成为了士兵的主要来源。当然经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士兵也占据大多数。在募兵制下,军饷军需的满足与否就成为连结士兵和军阀统领的纽带,当士兵得到应得的钱财时,自然英勇作战,否则则不然,矛盾严重时还会引起兵变。裁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必须要做好裁军的各项工作,否则
第 5 页 共 8 页
则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伍士兵加入土匪行列,造成暗杀事件等。I
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存在着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和关系网,我们称之为派系。在军队和政治方面都存在着派系,他们的共同点是:派系是以人事关系为基础的,人事关系是以领袖为中心的,当人事关系变了,以它为基础的派系也就瓦解了,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派系存在多个,而且各方所持观点态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派系的纷争,造成一些军事活动。各派系内政外交态度不同,既由于自身利益立足点不同,也由于帝国之义支持的不同。中国处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就使得各帝国列强必须跟地方派系势力交涉以达到照顾他们在华利益,因此各国不得不支持地方派系势力。派系的意见往往不可能一致,这也就造成了内政方面的分歧,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观点和军事策略。中国由军——绅政权决定内政,当然也要由他处理外交问题,如一九一七年中国参加欧战,皖系扩军备战,又造成国内派系势力的纷争。针对巴黎和会上是否签订《巴黎和约》,各个派系之间也是持不同的态度,亲日集团皖系则主张签订和约,而安福系则表示反对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定。
中国要富强统一,必须消除种种造成中国分崩离析的衰弱原因。在军——绅政权的控制下,各个派系都力图制定自己的宪法,约法,其制定的内容,程序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军队不尊重宪法,而按自己制定的军法及统领的命令行事,完全从派系的利益出发,孙中山的护法也是依靠军——绅集团,而他们又是不尊重先宪法的,是违背社会法约的,相反人民的自由则遭到了约法的束缚。
中央的财政和地方的军费。中央则依靠大量举借内债和外债来填补空缺,而地方政府则由军——绅政权向劳苦的农民,工商,金融,来索取军费军需。农民在军阀时期受到了军——绅政权的剥削,生活日益困苦得不到保障,当有一支力量将他们组织到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摧毁军—绅政权的力量。在城市里知识分子阶层反对军——绅政权,主张改革,而且这股势力日益与农民的势力相融合,来反对军阀的统治。
第 6 页 共 8 页
在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的思潮是怎样的呢?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是这段时期中思潮的两个主导趋势。
在军——绅政权的统治下,民主政治,社会改良,基本民权都成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推翻军——绅政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武装革命,但在北伐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内战与分裂的现状,仅仅是在蒋介石的统一下的,继续的派系分裂。军——绅政权的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派系的分裂象征着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地区的分裂象征着既得利益不能调和,养兵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地区的分裂表现在派系之争,联省自治等方面,派系的分裂表现在内政外交之争,立法约法之争。这些斗争挑动了许多内战,内战使中国陷入长期的产业衰落局面。
中国在军——绅政权的统治时期不能捍卫中国的主权,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转变为外国统治中国的爪牙。军——绅政权对内对外政策的施行,内战、重税、对中国原始产业及新兴事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结语
以上是我关于军——绅政权的一点认识,首先从近代军阀的产生讲起,然后有讲述了军——绅政权的下的各个阶级的分化以及中央和个地方的关系,明白了在军——绅政权下的中国是多变的,内政多变,纷争内战不断,外交多变,随帝国主义的利益而不断发生变化,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爪牙。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他是中国统治史上的一个特点,在中国政治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迹。
第 7 页 共 8 页
参考书目:
【1】《军绅政权》陈志让 广西师大出版社
【2】《毛泽东选集》
【3】《辛亥革命》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