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高校校园环境塑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2-07-26 来源:步旅网
浅析高校校园环境塑造对学生心理健康

的影响

摘要:在影响大学生心理的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也是常被忽视的一个因素。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和学校中包含的文化遗产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学校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良好的人格。积极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学校制度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美丽的心灵。

关键词:高校 校园环境 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四个要素的具体凝合和熔接,是学校发展历史中所产生的宝贵财富,凝结学校历史发展的精华,同时它是学校校风的完美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校园文化的建立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

高校校园环境塑造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环境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一方面,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创造具有和谐秩序的学习空间,并在营造良好空间的基础上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维形成及行为活动产生正向引导。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交往和正常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大学生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源自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自身感知、理解

和评价,必须重视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良好校园环境的塑造,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及独立思想的塑造。

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渐增多,这对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学生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高校管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大学校园环境塑造的角度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从校园文化角度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结合,组成了大学校园重要内容,这也构成了校园给人的总体印象,因此,打造符合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是校园环境塑造的核心。

1、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校园建筑和生活资料等有机组成部分。校园建筑能够对学生的审美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活资料能够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影响,物质环境在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着教化作用,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塑造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的发展。

2、精神文化

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并持续良性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师生建立归属感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当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把握教育性原则和艺术性等原则,并将这种原则融入到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打造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精神文明标签。校园也应该让学生承担起校园精神文化的维持工作,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中,自觉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维护者。

3、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同时也是校园秩序的重要维护手段,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的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管理制度内容需

要始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科学合理的系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有意识地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提高自律意识,消除心理痛苦,塑造良好的道德和健康心理。

(一)、从校园规划角度优化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

高校应当高度注重其校园环境建设,采用整体规划理念,从宏观出发进行校园规划,保证校园总体布局合理,功能规划适宜,为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校园规划设计应当具有前瞻性、整体性和合理性。

1、前瞻性

校园整体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校区建设初期做好校园未来发展规划,制定长期、中期、短期三个层面的发展计划,分期、分区、分片进行校园建设,尽量减少施工干扰,保证校园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校园整体规划需要对校园未来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约束力,能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2、整体性

校园整体规划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校园建设的时间跨度较大,需充分考虑不同年代建筑的相互融合。规划设计时应考虑校园整体风格,使后续建筑单体设计及校园景观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功能分区合理性

校园的功能分区是校园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等,合理配置各个功能分区间的关系能极大促进师生学习生活的便捷性。随着教职工和学生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的改变,功能分区也就越来越需要满足教职工和学生的各个要求,这需要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融合,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职工和学生需求。

(二)、从学生培养角度建构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

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继承、创新、延续的长期综合性过程,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待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培养,不仅有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

高校应当不断扩展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2、丰富实践活动

系统地组织校园文化和体育活动,以便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和体育活动已经发展出培养乐趣,兴奋和才华的能力。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活动,使大学生建立自信、锻炼意志和性格,改善心理适应能力。

1.

增强民族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近年来大力倡导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阵地,高校校园更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承,提升大学生民族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推动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贡献生力军。

(三)、从管理角度强化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的树立重点在于制度的实施,为确保学校制度能准确落实到位,必须做好管理工作。

1、改善管理人员工作作风

高校管理工作者作为学校制度落实的一线人员,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多渠道、多方面地大力提升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效能,确保在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中有效落实校园制度。

1.

健全建立管理制度

及时更新管理制度是高校紧跟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需紧跟形势的发展,与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建立新制度,并对“不适用”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和完善,让制度能够与时俱进,体现制度的生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贺信,全体教职工及全体学生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设立规章制度,考虑师生主体需要细化制度落实。

总结: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保证学生的管理工作以扎实有效的方式进行。通过优化校园规划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校园制度建设,有效塑造良好校园环境,从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卞波.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9(1):84-85.

2.

陈萍.高等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改善对策.黑河学院学报,2019,10(6):4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