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1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微观系统指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 B.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C.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外层系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文化等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生态系统发展理论的了解情况。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环境系统。该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由内向外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包括文化价值观、法律、习俗、环境等。故本题应选D。
2. 内隐联想测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 ) A.反应类型 B.反应时 C.正确率 D.信心评价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实验心理学中内隐联想测验的了解情况。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简称LA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等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故本题应选B。
3. 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有人每次采用一种假设,逐次进行检验,保留正确的假设,放弃错误的假设,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布鲁纳的研究,这个人使用的策略是
A.保守性聚焦 B.冒险性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概念形成策略的理解与掌握。在概念形成的选择性策略中,存在保守性聚焦策略、冒险性聚焦策略、同时性扫描策略和继时性扫描策略。保守性聚焦策略是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然后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来对这个假设进行检验。冒险性聚焦是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的假设,然后同时改变聚焦点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检验这个假设。同时性扫描策略是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继时性扫描策略是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并逐一排除错误假设。聚焦策略和扫描策略的区别在于,聚焦策略主要是针对概念涉及的属性进行检验,而扫描策略则直接对概念进行检验。
4. 在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对情绪产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A.注意 B.认知
C.生理变化 D.情境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导论中情绪理论的了解与掌握。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情绪而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这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其模型见下图: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问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5. 小明两岁时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这种学习属于
A.刺激一反应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习类别的理解和掌握。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水平的高低,提出了八类学习,分别是信号学习(对刺激做出弥散的反应)、刺激一反应学习(对一种刺激做出对应的反应)、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合)、言语联想学习(由言语单位构成的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对相似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规则学习(由多个概念的关系构成规则)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由多个规则联合起来解决问题)。题中两岁的小明一句接着一句背诗,属于言语联想学习。因此本题选B。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五人格因素特质的是 A.开放性 B.精神质 C.神经质 D.宜人性
正确答案:B
7. 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这种推理属于( )。 A.三段论推理 B.线性推理 C.条件推理 D.关系推理
正确答案:C 解析: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题干即为这种推理。
8. 在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实验里,被试在哪些情况下更容易依从(obedience)?( )
A.when the experimenter was nearby B.when the experimenter was a student C.when the victim was nearby
D.when there were models for defiance
正确答案:A
解析:A选项为当实验者靠近的时候;B当实验者是个学生的时候;C选项为当受害者靠近的时候;D选项为当存在拒绝服从的榜样的时候。
9. 考察新编测验与某个已知能有效测量相同特质的旧测验间的相关,若二者相关较高,则说明新测验有较高的( )。
A.区分效度 B.表面效度 C.相容效度 D.内容效度
正确答案:C 解析:从理论上说,相容效度是指测量相同结构的各测验之间应该有较高的相关。这就要求计算新编制的测验与原有的、已知的效度较高的测验间的相关。如果相关高,则推断新量表的相容效度也高。
10. 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献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
A.同化与顺应 B.延迟模仿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包括视觉偏爱法、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法、经典条件反射法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法。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延迟模仿是皮亚杰关于表征发展的观点中所提到的,是指对一段时间之前出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要想完成延迟模仿,个体必须形成对动作的心理表征并把它储存起来,以便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提取出来并将其再现。操作性条件反射法是通过观察儿童是否能够使用手、脚、吮吸等已经掌握的动作获取听觉刺激等来了解儿童的知觉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习惯化是由于重复刺激所造成的反应强度逐渐降低的现象。去习惯化是指新的刺激导致反应性增加的现象。通过对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现象的观察可了解婴儿对某些事物的知觉能力、记忆能力。题中给婴儿反复呈现红色气球,婴儿注视时间减少为习惯化,换黄色气球,导致婴儿的注视时间增加为去习惯化。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历年考查内容较少,今年重新考查,因此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需注重知识的全面性。
11. 常用来克服安慰剂效应的方法是 A.ABBA法
B.确保主试不知道实验目的 C.恒定法
D.控制组接受虚假实验处理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ABBA法主要用来平衡实验处理顺序。确保主试不知道实验目的主要用来控制实验者效应。恒定法用来控制已知的、可控的额外变量。控制组接受虚假实验处理可用来考查安慰剂效应。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属于高频考点,考生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
12.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开始时,计算机屏幕中央将相继呈现一系列字母矩阵,呈现的时间很短,您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当矩阵消失后,将您所看到的字母记录到记录纸上……”。采用此类指导语的瞬时记忆研究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 B.延迟部分报告法 C.全部报告法 D.顺序再现法
正确答案:C
解析: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包括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排除了B、D,再来区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斯伯林在感觉记忆实验中采用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所有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地报告。之后,他提出部分报告法,即在刺激呈现时出现声音或其他信号,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刺激。故本题选C。
13. 根据测验中不同维度或分测验的导出分数,绘制形成的折线图或柱形图称为( )
A.结构图 B.碎石图 C.剖析图 D.茎叶图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测验的导出分数一般就是常模的形式,所以这其实是对测验常模的呈现的考查。呈现常模的主要方法有两种:转化表与剖析图。转化表有简单转化表与复杂转化表两种。剖析图是把一套测验中几个分测验分数用图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析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故本题选C。
14. 在一组正态分布的数据中,去掉两端极值后,一定不会受到影响的统计特征值是(
A.全距 B.平均数 C.标准差 D.众数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题意其实是要考查什么量数不受极端值影响。众数是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它的优点是计算时不需要每个数据都加入,较少受极端数目影响。全距则为一组数据两极端值的差,必然受两极端值影响。平均值和标准差需要每个数据加入计算,反应灵敏,易受极值影响。故本题选D。
15.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D
解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
时,高级需要才可能出现。生理的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低级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生存,也称缺失性需要,包括前四种需要。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这种高级需要,它也与人的健康成长有关,满足这种需要能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因此也叫成长性需要。故本题选D。
16. 认知功能的老化与视、听觉的严重衰退关系密切。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
A.感觉功能理论 B.加工速度理论 C.抑制理论 D.工作记忆理论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老化理论及其对应的观点。分析题干,感觉功能理论认为基本的感知觉的退化影响了认知功能。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包括感觉功能理论、加工速度理论、抑制理论和工作记忆理论。感觉功能理论把认知老化归之于老年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衰退的结果,比如,视觉、听觉能力减退。不同心理机能老化速率不同,感知觉在个体心理中发展较早,衰退也较早。加工速度理论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老化,造成信息加工系统的信息加工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和认知能力下降。抑制理论认为主体主动的抑制能力的退化是认知能力退化的主要原因。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下降是导致认知老化的主要原因。故本题选A。
1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够有效解释这一现象的学习理论是( )
A.认知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是用古诗句来作为题干的题目,也是这两年经常出现的题目类型。本题难度较大,因为需要考生明白题干的古诗句的含义。此题的含义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再来分析各个理论的主张。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因此他们探讨了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别于精神分析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的“第
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建构主义理论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再回到题干,题干其实暗示了学习指导者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示范作用,体现了外在的社会变量的影响。故本题选B。
18. 在桑代克早期提出的学习规律中,体现了共同要素迁移理论思想的是( )
A.多重反应律 B.优势元素律 C.联结转移律 D.类推反应律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共同要素说的掌握情况。多重反应律是指某一反应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时,个体便选择其他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优势元素律是指对情境中某些优势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反应。联结转移律是指逐渐变化情境中的刺激,直至使反应与新情境形成联结。类推反应律是指在新情境中出现类似旧情境中的反应。桑代克在共同要素说中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故本题选D。
19. 神经系统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突触 B.轴突 C.神经元 D.胞体
正确答案:C
解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小单位是神经元,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叫作突触。故本题选C。
20. 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主要是( ) A.运动视差 B.纹理梯度 C.线条透视 D.双眼视差
正确答案:D 解析: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当视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将看到双像。我们看到的立体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把两台摄像机放在相距几厘米的地方同时进行拍摄,然后把两个视像同时投射在电影
屏幕上,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进行观看,由于左右眼看到的视像略有不同,因而出现了立体视觉。故本题选D。
21. 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状态的是( ) A.感觉 B.想象 C.注意 D.记忆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导论中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感觉、想象、记忆都是心理过程,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关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属于一种心理状态。故本题选C。
22. 一个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较少受外部环境信息的干扰,与人交往时不善于觉察细节,这种认知风格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理智型
正确答案:B
解析: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认知风格,即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时主要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与人交往时很少体察入微;场依存性的人在信息加工时对“场”有较大依赖性,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故本题选B。
23.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认识需要 B.审美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与爱需要
正确答案:D
解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7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成长性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可归类为成长性需要。故本题选D。
24. 对某高中录取分数线前。150名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他
们的中考总分与高一期末统考总分的相关只有0.16。解释这个较低相关的最好理由是( )
A.该样本的同质性很高 B.中考的信度高
C.期末考试的信度高 D.抽样误差产生的变异
正确答案:A
解析:被试团体的同质性越高,分数分布较窄,测验信度越低,因为多次测验的排名变化大。如果150个被试的水平极为接近,则考试排名很不稳定。故本题选A。
25. 甜味感受器主要分布在( ) A.舌尖 B.舌根
C.舌两侧前部 D.舌两侧后部
正确答案:A
解析: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和成四种,负责感受它们的味蕾在舌面上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根分别对成、酸和苦最敏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