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1.袁世凯统治的垮台,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六三以后的发展
2.新文化运动的扩展和深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3.各派新思潮的竞起,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斗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协同侵略
2.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府权力的更迭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迟滞,一度兴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4.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宣传
5.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各界群众运动的新发展
6.孙中山的继续奋斗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
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2.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
3.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工作的开展,五卅运动
4.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及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5.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初步形成
6.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和中国政局
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1.北伐的胜利进军
2.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3.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反对军事独裁的斗争
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失败
1.奉系军阀在北方的统治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3.工农运动继续高涨和二期北伐,武汉政府的转向
4.革命的紧急形势和共产党的对策
5.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
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
1.国民党各派系的斗争与合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2.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3.国民党训政的开始,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
4.中国革命的低潮
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2.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和苏维埃口号的提出
3.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
1.各派国民党军阀的斗争,中原大战
2.国民会议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3.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国民党对他们的破坏与镇压
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1.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
3.李立三左倾错误及其被纠正,王明左倾错误的出现
4.国民党军对红军围剿和红军反围剿作战
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
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族浪潮的兴起
1.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掀起,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王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及其各项政策
3.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一.二八事变,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4.伪满洲国的成立,国联调查团的调查及其报告书
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
1.国民党独裁政权的强化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
2.国民政府的土地法令,关于农村问题和农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
3.日本帝国主义向关内侵略扩张和国民政府的退让
4.中间政派的抗日民主要求和抗日民主运动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
1.鄂豫皖和湘鄂西红军的转移,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川陕苏区的开辟
2.苏区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各项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
3.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开始长征
4.遵义会议,反对张国焘反党分裂主义的斗争
第四节,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
1.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和华北事变
2.八一宣言的发表,一二.九运动
3.中共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4.共产党在白区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5.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斗争和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
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
1.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和对日政策的变化,国共两党开始接触,法币政策和国民党统治地区经济的增长
2.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
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两广事变,绥远抗战和援绥运动
4.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5.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共苏区代表会议,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全国抗日高潮的掀起
2.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沦陷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的南京大屠杀
3.共产党的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4.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国民参政会的设立,中间集团的抗战主张
5.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沦陷区伪政权的建立
6.抗战初期的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1.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2.相持阶段前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3.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和国共摩擦的激化
4.国民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发,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5.汪伪政权的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
6.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2.敌伪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斗,解放区的政权建设、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大后方经济由发展到衰落
4.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和中共对它的批判
5.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日、争取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太平洋战线的崩溃,缅北滇西作战的胜利,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
2.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的大溃败,民主运动的新发展
3.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4.雅尔塔会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挣扎和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六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5年9月-1949年10月)
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力求和平民主
1.战后国内形势,各党派的建国主张
2.重庆谈判,国民党挑动内战和解放区的自卫反击,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
3.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4.国民党破坏政协协议,准备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准备自卫战争
第二节,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1.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制宪国大和改组政府,反蒋的第二条战线形成
3.中间路线的宣传及破灭
4.少数民族的政治斗争
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政府的戡乱总动员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中共十二月会议
3.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深刻演变
4.解放区的战略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5.国民党南京政权的全面崩溃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四节,哲学、科学、文学
1.哲学
2.史学
3.经济学
4.社会学
5.自然科学
6.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