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与案例教学法
2024-06-05
来源:步旅网
彦 蠢 2013年1月 University Educmion 《中国法制史》教学与案例教学法 隆(吉首大学法学院[摘奕王建美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要]中国法制史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案件和国内专家对中国法制史案件的评析来引导学 生掌握中国法制史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理念与综合思维能 力,树立学生的民主法制信仰。围绕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两 个问题。对案例教学进行论述和分析,希望对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1—0129~02 《中国法制史》是历史学与法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 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法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 业基础课程,但也是一门很难讲授、很难掌握的交叉学 科,因此这就要求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尤其要注意教学方 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技术,比如声音、图片、FLASH动画等,大大地激发学生 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国法制史学习,提出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真正体会学习中国法 制史的乐趣。Ⅲ (三)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提 高素质 、(一)-g例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当前,《中国法制史》课程传统教学仍采用教师讲授 为主的“粉笔+嘴巴+黑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造 成的一种现象就是自始至终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授 我们的老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又直接进入高校教 学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从法律职 业化的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尤其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采 用案例教学法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上好案例课,对教师 课,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台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 台下学生埋头苦记,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能在传统教 学的基础上加以案例教学,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让学生参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此提高学习效 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等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 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中国法制历史的理论知 识,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历史案件的分析能力及课堂 驾驭能力等。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充电,扩充知识 面,课前认真地选好备好案例教学内容,通过一次次案 例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砑)案例教学珐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最终使教学相长 如何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 重要前提。《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内容起自夏朝,讫于 当今,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专有名词多,所涉及历史 典籍、数据浩繁久远,加上与现实的距离感,很容易使学 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困惑。如果还采用传统方式教学, 有些概念老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仍可能云里雾里,不 得要领,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从 而影响其学习的动力。而这时引人案例教学分析的方法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除了尊重外,还有几分畏 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 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 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 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 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获得 最大的收效。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 氛,老师的亲和力、感召力激励学生全力以赴,启发学生 进行创造性思维,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打破千 并且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学生了解当时的立法背 景,加深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切实掌握重点问题非常有 帮助。尤其在网络课程中,案例教学可以使用多种传输 [收稿时间]2012—09—21 [基金项目]湖南吉首大学教改课题《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之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JSUJGB56。 [作者简介]隆奕(1977一),女,湖南隆回人,湖南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律史。王建美 (1972一),男,江西赣州人,湖南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 129 ,謦 霜 百年来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 洽;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 己,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I2] (五)案例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 认识和理解 案例体现了法律规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对法律规则 的内容和法律精神做出了最好的实际阐释与证明。恰当 地引入案例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容易 接受和理解。通过对古代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老师 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法律规定和法 律精神的变化;从文本到社会理解立法与司法二者间的 差距,从而引发学生们深究导致二者差距的诸多社会历 史因素的兴趣,也使学生们得以从中探寻到法律发展的 一般规律,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在理论层面为今天的法制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六)案例教学的使用促进中国法制史教育改革 以往的《中国法制史》课的教学与学生将要从事的 司法实际工作基本脱节。而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非常好 地实现中国法制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 师通过对古代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与“古代的法制” 这个“实际”、“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明了历 史上办案的方式、分析案件的思路与方法、适用法律的 过程、支持判决的理由以及案例的意义等等,养成学生 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善于、勇于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 思想。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 锻炼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培 养学生具备从事法律工作的必备素质,培养出大批高质 量的、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采用案例教学 法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推动中国法 制史教育改革。 二、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 事项 (一)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 鉴于中国法制史纷繁众多的过去,为了提高学习 的有效性,我们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一类 理论问题用一个或者若干个案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共同加以说明,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比如在 讲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问题时,无宇追逃案就是一 个很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案例。在收集这个案例时, 考虑到目前学生对于古汉语的掌握能力,在收录原文的 同时,也要收录对它们的白话文解释。 (二)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当有一定的疑难性 案例太难或过易都不好。案件太难学生不知从何分 析,从而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件太易会使学生一猜 便知,引不起学生的求知欲,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案 例难易要适度。比如在讲到魏晋时期法律的儒家化问题 时,有的老师就会讲到费羊皮卖女葬母案。其实这个案 130 例不仅涉及儒家关于服制制度的态度,还涉及其“尊尊 亲亲”思想。费羊皮卖女确实罪不可恕,但卖女是为了尽 孝,符合儒家思想,最后免除了刑事处罚。只要配之以白 话文解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三)案例教学要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更 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教师要尽可能多采用如小组发言、限时发言、扮演 案例中角色等不同方式来授课。其中由学生扮演案例中 角色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很多学生参 与。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情理法司法审判 精神,可以依据史料记载案例,由学生积极参与扮演,完 整再现当时的审判场景。学生在模仿古人判案过程中, 以古人的心态和思想支配自己的言行,故能深刻体会古 代法官兼顾情理法的司法审判原则,感同身受中理解了 相关法制史知识。 (四)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具备案件推理能 力和一定的组织应变能力,以灵活驾驭课堂 一般来讲,教师在全面地介绍案例后,可以分组讨 论,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最 后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集中讲评。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的地方重点讲解,分析其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才能 避免出错,真正做到答疑解难。另外由于学生理论知识 不扎实,故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更多是从直觉、情感上去 理解,这样容易背离法学理论的基本要义,缺乏应有的 “法言法语”。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法学的角度分析案 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上所述对一个合格教师的推理能 力和应变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教师要注意 丰富自己的知识,尤其是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 法学修养,这样才能提高分析案件的能力,进而提高教 学能力。 总之,中国法制史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法学专业一门 比较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功底并 能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多在案例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奥妙的求知欲望,才能既达到教 学目的,又使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罗艺.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黑河教育, 2010,(6). [2] 张建宏.案例教学与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研究[J].黑龙 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 张建宏.案例教学与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研究[J].黑龙 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顾海波.法律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引进与应用[J].辽宁 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