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_孙子兵法_的语言学研究

2024-01-28 来源:步旅网
2007年3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Ludong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Mar.,2007Vol.24No.1

第24卷第1期

《孙子兵法》的语言学研究

孙 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为可靠的典籍,与其他典籍相比,在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不可代替的价值。其语言文风有“篇幅短小、分篇分章”、“多四言排比句”、“多用判断句表述观点”等特征。

  关键词:《孙子兵法》;《老子》;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07)01-0094-03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兵学经典,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兵家的追捧,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它的许多理论和原则,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所吸收、借鉴。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习惯于把它看作权谋之书,研究者也多从权谋的角度去研究、认识它,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部诞生于春秋末期的经典著作,在语言学方面对于它的探讨,至今学界的认识似仍不够充分,尚有继续挖掘的必要。

春秋》等。下面比较一下这些典籍来看《孙子兵法》于春秋时期语言研究的价值。

  《周礼》本名《周官》,虽然郑玄认为它是“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但根据近人的研究,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它成书的年代,历来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它是刘歆伪造;有人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也有人认为它乃是春秋早期的作品。就学界研究的现状来看,哪一种说法也不是铁案,但基本可以肯定它的成书早于汉代。我们不能否认《周礼》对研究古代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一点清代的朴学大师们如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俞樾、孙诒让等早有论述,但是由于年代的不可考订,也就是说,《周礼》所代表的到底是我国哪一时期的语言风格尚存疑问,因此,其研究价值不免要打一些折扣。此外,《周礼》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可以确定它并非成于一时,极有可能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众手修成的;二是它所记主要是政治制度,语言的使用比较单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诗上起西周初年(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前6世纪),时间跨度达

500年之久。从地域来讲,涵盖了周南、召南、邶、鄘、卫、

  一、《孙子兵法》的语言学价值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孙武兵经”,是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所著,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此后,《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八十三篇,图九卷。”根据《史记》的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正义引曹操语曰:“孙子者,齐人。事於吴王阖闾,为吴将,作兵法十三篇。”则《孙子兵法》的成书当在吴王阖闾时期,孙子的生卒年虽然不能确切考订,但是他生活的年代大略与孔子同时而稍晚,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和孙子、孔子年代同时而稍早的还有一位哲人———老子,据现存资料来看,他们也是我国最早的著述者。《春秋》、《尚书》、《诗经》、《论语》、《左传》、《国语》等如此众多的典籍都与孔子有关。老子所著《道德经》,又名《老子》,成为道家最主要也是最早的文献。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乃是与以上典籍并列的我国古代珍贵的典籍。而要研究春秋末期的语言,这些著作就成为最根本的依据。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还有《周礼》、《诗经》、《周易》、《管子》、《晏子

王、郑、桧、齐、魏、唐(晋)、秦、豳、陈、曹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从诗歌的来源来说,既有采自民间的民歌,又有部分贵族的作品。所以,它无可置疑地成为研究我国古代语言的宝库。历代研究者对《诗经》的注释极多,如西汉的《毛诗故训传》、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唐代孔颖达等所作的《毛诗正义》、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清代马瑞辰之《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都包含许多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诗经》所收的全部作品毕竟属于诗歌体裁,其句法有特殊性,不能代

  收稿日期:2006-10-11

  作者简介:孙炜(1977-),女,山东枣庄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9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我国古代语言的普遍现象,这一点也无可讳言。  《周易》实际上应该分成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关于《易经》部分的成书时间,学术界基本可以断定在西周初年,对于研究上古西周时期的语言特点价值不可估量。但《易传》就不同了,尽管有人认为它本为孔子所作,但从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来看,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一般倾向于认为“十翼”成书的时间从战国到西汉,故而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语言,借鉴意义不大。至于《管子》、《晏子春秋》,虽托名春秋时齐国的两位贤相管仲和晏婴,但其成书时间,不会早于战国诸子,甚至也有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可能。

  《尚书》这部流传下来的“上古之书”,经清代朴学大师阎若璩、惠栋等人的考证,却只有28篇是真的,其余乃是东晋梅赜所伪造。这28篇今文、古文俱有的真的文献,也大多为我国古代文献的存留,除《禹贡》一篇外,分属典、谟、誓、命、训、诰六种文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来说,《尚书》可以说是最为宝贵的材料,因为它的跨度大,保存了商以前的一些资料。尽管有些篇章如《尧典》、《皋陶谟》、《禹贡》被大多数学者认定为战国以后写定的,但不影响整部书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价值。可是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语言,《尚书》能提供的资料也不多,在这28篇中,可以确定为春秋时写成的,只有《文侯之命》、《秦誓》两篇。因而欲研究春秋时期的语言文风,可以作为凭据的也只有这两篇。而这两篇学界也倾向于写成于春秋初期。

  故而,以上典籍,对于研究春秋晚期的语言文法,大多不足为凭,或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

  三位春秋时期的著述者中,和孔子有关的著作,除《春秋》之外,其他的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语言文法价值也要打折扣。理由如下:

  《论语》成书于孔子的弟子甚至再传、三传弟子之手,具体的成书时间,也难以考定,其流传过程则更为复杂。杨伯峻先生根据其中记载的两条信息,一条为记载孔子最年轻的弟子曾参的死亡,一条为孟敬子的谥号“敬”,推定它成书于战国初期,应该说很有说服力。经过秦的焚书,西汉初年又重新流传的《论语》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在齐地流传,一个在鲁地流传,刘向在《别录》中分别称它们为“齐论”和“鲁论”。汉武帝时,又从孔子旧宅中发现了一种更古老的版本,称为“古论”。这三种版本篇章、字句也多有不同。到了汉成帝时期,张禹将其整合成一本,是为“张侯论”,之后,“齐论”、“鲁论”、“古论”逐渐式微。到了东汉,郑玄再次对《论语》进一步整合,其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张侯论”,经过这次整合,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齐论”、“鲁论”和“古论”则失传。尽管《论语》所记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但从它的成书时代和流传来看,把它作为研究春秋时期语言的材料,其价值多少还是要打一些折扣的。至于《左传》和《国语》,虽然自司马迁时代即被认定为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作,但其

(岳麓出可信度不高。杨伯峻先生在为1988年版《左传》

版社)所作的序言中,详尽地考释了《左传》成书的年代,并把它定在公元前403年以后,也即战国初年。史学界对《左传》成书的年代尽管未能达成一致,但绝大多数学者赞同成书于战国时期说。至于《国语》,所记虽为春秋时事,其成书年代史学界一般认为不会早于《左传》。  和以上文献相比,《孙子兵法》对于研究春秋晚期的语言文法,有着独特的价值。首先,《孙子兵法》是确定无疑的春秋晚期作品。前已言之,《孙子兵法》是孙武献给吴王阖闾的书,并以此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在阖闾九年

(前506年)与伍子胥一起率师伐楚,五战入郢,创造了我

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5年即位,因此,虽然我们不能精确地考定《孙子兵法》著成于哪一年,但成书于公元前515至公元前506年之间,应该是无疑的。因而,在研究春秋时期的语言方面是可靠的资料。较之于上述其他典籍,其价值尤为宝贵。所以孙星衍在《孙子解略叙》中这样评价《孙子兵法》:“诸子之文,皆由没世之后门人小子撰述成书,惟此是手定,且在《列》、《庄》、《孟》、《荀》之前,真古书也。”充分肯定了它的价值。

  其次,与上述典籍相比,《孙子兵法》另外一个特点为它是著述体例。上述典籍中,《尚书》中确定为春秋时期作品的《文侯之命》和《秦誓》,都属文告体,与出土的钟鼎铭文体例一致。《诗经》为诗歌体,《周易》的卦辞、爻辞是分别对卦象和爻位的解释,《论语》为语录体,《春秋》为纪事史书。只有《老子》和《孙子兵法》一样,为阐发作者观点、理论的著述体。一个时代同一体例的作品,往往带有共同的文体风格、语言风格,这一点是后来者难以模仿、作伪的。因此,以《孙子兵法》为标本,对于鉴别春秋时期的文献资料有着特别的价值。学界对于老子的时代聚讼不已,司马迁时期已经难以断定了,故其在《老子韩非列传》中本着“疑则传疑”的精神记录了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三人的事迹。近代,胡适、郭沫若、马叙伦、任继愈等学者坚持认为老子即老聃,在孔子之前。而以梁启超、冯友兰、范文澜、侯外庐等以思想史名家的一批学者则坚持老在孔后,老子是战国时人。虽然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可以证实《老子》一书在战国晚期已经较为广泛地流传,但仍不能据此推断它成书的确切年代。如果以《孙子兵法》的文体语言特征为标本,与《老子》的文体、语言风格特征做一比较,从语言的角度来确认《老子》一书是否成于春秋时期,笔者以为,可以为解决《老子》的成书年代问题提供一有力的旁证。同理,也可以参照《孙子兵法》的语言特征,来对据传是孔子所作的《易经》的“十翼”做一透彻的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确定是否真正为孔子所作或哪些为孔子所作、哪些为后人增添。

  二、《孙子兵法》的语言特征

  对于《孙子兵法》语言特点的研究,其实古人早已注

・9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程器第四十九

意。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这是

()

兵法》13篇中,简短整齐的排比句式随处可见,而四言尤多。如《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武次之。”语言虽然简洁,但铿锵有力,表意清楚。《老子》中也常见这类语言现象。如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用四言断句,直下断语,简洁有力地揭示出所要阐述的观点,决不拖泥带水,读来琅琅上口。就这一点来说,《孙子兵法》与《老子》也是一致的,反映了同一时代著述之作的共同特点。老子生于楚国,为周室守藏史;孙武生长于齐国,为吴国将,两者地域不同。文风相似,更足以说明这种风格是春秋末期著述之作共同的语言特征。  3.表述观点,多用判断句式。每下一语,斩钉截铁,语气之坚定,不容人置疑。王阳明和林纾所举《行军篇》,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其它还有如《军争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类似的表达方式。《老子》中亦常见,如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现存的最为可靠的春秋时期的典籍,它不仅是一本杰出的兵学宝典、谋略武库,也是一部宝贵的语言学资料,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尚有许多领域可供开发。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尚祈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郑厚.艺圃折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3]王阳明.诸子汇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4]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本.

  [5]林纾.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最早注意到《孙子兵法》文采的。宋代郑厚则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点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著书皆

[2]不及也。”指出了《孙子兵法》语言简约而意蕴丰富,文

字平易而说理深刻的特点,并已经有意无意地把它的语言特征和《论语》、《周易系辞》、《孟子》、《荀子》以及扬雄所著诸书做了比较。类似的还有北宋李涂,他在《文章精义》中说:“《老子》、《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不断,文字极难学。”拿《孙子兵法》和《老子》的语言特征相比较,得出二者相似的结论,十分有见地。这一观

)炼字炼句,逼点得到王阳明的赞同,他也认为“(《孙子》

[3]卷17真《老子》”。此外,陈傅良把它和《考工记》、《谷梁

(

)

传》做比较,认为“盖与《考工记》、《谷梁》相上下”。黄震其《黄氏日抄・读诸子・孙子》中将它与诸子之书做了比较后说:“诸子自荀、扬外,其余浮词横议者莫与比。”古人除了把《孙子兵法》的语言与其他典籍相比较外,还注意到它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王阳明指出《孙子兵法・行

[3]卷17军篇》“连用‘也’字,文法开《醉翁亭记》法门”。清

(

)

[4]

末林纾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始古录》谓欧阳修《醉翁亭记》用‘也’字,东坡《酒经》用‘也’字,王荆公《度支郎中萧公墓铭》皆用‘也’字,不知谁相师法,然皆出《孙武子》十三篇中。”

[5](“也”字用法)

这些研究虽然不系统、不完整,有

的甚至也并非有意识地专门研究,但对于我们认识《孙子兵法》的语言学价值有着重要地作用。

  概括起来,《孙子兵法》的语言文风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章短小,全书分篇,篇分章,一章论述一命题或观点。就这一点来说,与《老子》极为相似。《孙子兵法》全书分13篇,每篇分若干节,每节论述一个命题或观点。全书六千余字,可谓“辞约而意尽”。《老子》分“道”篇和“德”篇,全书亦分为81章,每章论述一命题或观点。全书五千余字。就体例和篇幅而言,与孔子后学所论撰而成

(一万二千七百余字)相近,而与动辄洋洋数万的《论语》

甚至数十万言、体例相对成熟的诸子如《墨子》、《孟子》、《荀子》、《庄子》等相去绝远。这正可说明,《孙子兵法》、《老子》、《论语》成书的年代相近,而与诸子绝非同一时代的作品。据此而推,《论语》虽为孔门后学所论撰的,但它的成书应该有依据的资料,如孔子门人当时所作笔记等,不像凭后人回忆写成。

  2.句子简短整齐,多用四言,亦多排比句式。在《孙子

(责任编辑 梅 孜)

・9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