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2022-04-01 来源:步旅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张岱年先生的民族精神观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张岱年先生曾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指出中庸这种“执两用中”、掌握限度的原则,要求处事恰如其分,确有合理的方面,但却可能限制事物的超越和飞跃,不一定是推动历史、文化前进的积极力量,不宜把“中庸”看作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则始终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然而当今社会对此精神的确失愈发凸显。认识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正义、民族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并有利于中国真正走向世界,争取本当属于自己的国家利益。

关键字:张岱年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刚健有为

正文:

张岱年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观点探索,在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上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极富战略眼光的。他精辟的提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智慧地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实质,对中国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

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深入,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都对这样一种民族精神逐渐缺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国内前者表现的过于突出,在对外上又过于强调后者。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发展之不平衡已表现在方方面面,对国内人民大众倡导自强不息,对外政策却总是显得“厚德载物”,过于软弱,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很多合理的国家利益。当代社会应该如何理解张先生所强调的民族精神,如何将之运用在国家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在这里,我简单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张岱年先生为什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民族精神。

在文化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张先生深入地思索了民族精神的问题。自梁启超于1899年提出“中国魂”的概念以来,在整个二十世纪,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称“民族魂”、“中国魂”问题,多次引起学界关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型相关,也与多次面临的深重的民族危机相关。中华腾飞,民族振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从自己的优秀传统中寻求并提取精神的凝聚力和支撑力。

自梁启超于1899年提出“中国魂”的概念以来,在整个二十世纪,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称“民族魂”、“中国魂”问题,多次引起学界关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型相关,也与多次面临的深重的民族危机相关。中华腾飞,民族振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从自己的优秀传统中寻求并提取精神的凝聚力和支撑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民族魂”呢?一百年来,人们见解殊异,分歧甚多。有从中性上多侧面表述民族特性的;有从积极方面概括民族美德的;有从民族的心理路向上与西方、印度相比较的;有从“心性之学”、“人本文化”或人文精神上

集中提炼的,等等。在这些观点和异议中,难免存在两个问题:1.如何区别作为“民族魂”的民族精神与一般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点?2.民族精神是一个学派或少数儒学代表人物的理想或体验,还是应当反映整个民族比较普遍的精神气质和心理情怀?张先生显然思考了这些分歧和问题,他区别了民族精神与“民族习性”,认为民族习性是一个民族世代养成的习惯,既包含优良传统,也包含落后的劣根性,而民族精神则是指民族文化中起积极作用的主导力量。

他特别指出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他强调“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精神是否有自觉的认识与把握,关系到这个民族是否具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是否能在困难与挫折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反复比较和深思熟虑,他明确而郑重地提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为人民群众所熟悉、所赞同,也最充分地表现整个中华民族前进力量的源泉。“自强不息”是民族的一种发愤图强的传统,“厚德载物”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在文化发展上有兼容并包之意。

二、“自强不息”的另一面表现为“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是个人应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张岱年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及生活态度上。在政治生活上,自强不息表现为对外反抗侵略、对内反抗暴政。张岱年指出,仅从中国人民传统的共同心理结构来看:“一、中国人民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对外来侵略不能容忍。”“二、中国人民对内有反抗暴政、反抗压迫的传统”。“这个优良文化传统,可以用《易传》中的四个字‘自强

不息’来概括”。也特别强调“行健”的另一侧面:“刚毅”,因为行胜屿刚毅总是分不开的《论语·子路》上说:“刚毅木调近仁”,意即人要不畏困难,不怕逆境,乐于在逆境中磨练,方能培养出刚毅的品格。用《孟子·告子》上一段话便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不仅浸染在我国古代大量的传说、神话、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而且为历代文化所承传,以致它绵延至今,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认同,发扬光大。可以说,哪里有中华民族文化,哪里便记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易传》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它把刚健当做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这就防止了主观盲动等片面性的弊病。从战国到清代,历时两千年,《易传》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不仅对于知识分子,而且对于一般民众也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为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等民间俗谚以及中国古代针对儿童与青少年教育的“蒙学”类著作,都有大量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内容,这些都反映出自强不息精神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普遍意义。

与自强不息、刚毅联结在一起的,便是中华文化讲正气、气节,讲爱国的精神。行健、刚毅、正气、气节、爱国,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双双孪生,密不可分。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中国人自从进入“自为”阶段便极为重视民族气节,凡为民族面捐躯者则留芳百世

张先生在阐述这种民族精神时,注意到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即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他指出,“中庸”的观念虽然也广为流传,而且这种“执两用中”、掌握限度的原则,要求处事恰如其分,确有合理的方面,但却可能限制事物的超越和飞跃,不一定是推动历史、文化前进的积极力量。因此,不宜把“中庸”看作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则始终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三、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后,由于文化建设的忽视,造成了我国社会在精神文化方面,尤其是传统文化的部分缺失。这样造成了广大民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在信仰和文化上的缺失。由此,甚至造成世风日下,社会风气日益恶化,人们的追求日益趋附于金钱和权利。这样一来,我国已经有着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过于“刚毅”,对外政策却又过于“厚德载物”的趋势。普通老百姓居住在用自己一生积蓄买下的房子里,却要时刻担心被城管强拆;中国石化、中石油、移动、工行等公司在世界五百强的名次日益靠前时,却不忘竭尽全力搜刮民脂;面对恶霸官员的强压却无处伸冤。广大百姓在这种“刚毅”的环境下,不得不“自强不息”。反观之,在我国面对海外,却时刻不忘“厚德载物,以德报怨”,用天朝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国的慷慨和肚量。就在我们的海洋主权局势很不平静、连续遭受越南、菲律宾侵犯的时候,外交学院院长吴先生公开发表意见说:“那

些以为外交强硬就好的人,是多么肤浅。中国不能张牙舞爪,必须夹着尾巴做人。”面对钓鱼岛危机时,有学者公然提出“共同主权说”,并得到了广大“精英”们赞同。当列强抢占我们的岛屿,在我国领海外进行军事演习时,那些外交家们不忘“厚德载物”,却从未提过自强不息。别人欺负到你头上,你却不忘“韬光养息”的“韬光”,这些人真是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啊!

然而真正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时又必须重视我国文化的建设,张岱年先生曾谆谆告诫说:“文化问题关系着民族存亡问题,岂可掉以轻心!”对待广大人民群众,要把“厚德载物”放在第一位,对待国际问题应该首先记得“自强不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张岱年晚年论著的字里行间,爱国主义是他致力构建中国新文化的灵魂。他每每提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而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就必然要热爱自己祖先传递下来的民族文化。虽然我们的文化有缺点、有糟粕,但正像“子不嫌母丑”一样,不能因为母亲不那么漂亮,她就不是你亲爱的生身母亲了,何况,祖国母亲本来是很美丽的,只是在近代受了屈辱。所谓文化的主体意识,也就是爱国主义的另一层次。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学者特别喜欢谈个人的主体性,避谈甚至反对谈民族的主体性,甚至把民族的主体性和爱国主义统统归结为贬义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个中性词)。对此,张岱年指出,肯定个人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民族的主体性。在世界大同的理想实现以前,民族矛盾、民族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必然要受别的民族的奴役;在受奴役的民族中,个人主体性是不可能存在的。民族的主体性即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当代西方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不强调其文化的民族主体性的,而且要把它们的这种民族主体性通过霸权推向全世界,把它说成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而我们如果主动淡化本民族的主体意识,放弃民族的主体地位,全盘接受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那么,中华民族如何提高在全世界中参加竞争的能力?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对世

界文化做出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实际上,离开了民族性也就没有世界性,离开了爱国主义也就没有国际主义。

张岱年先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贡献和学术成果应该更广大的为人们所学习。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都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向张先生那样“古为今用,中为洋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那时,我国才能真正做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

参考资料:

张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张翼星《张岱年先生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

张允熠《融会中西马,创造新文化——张岱年晚年文化哲学思想拾贝》

张岱年.《评所谓“中体西用”》文艺理论与批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