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教育需要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补充大量人才,开始提倡职业教育。1917年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了近十年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更多的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二、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一) 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就其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有用之才,社会从业者受到良好训练……,社会国家的基础由此确立。就其对当时中国的作用而言,在于有助于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消灭贫困,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基本的自由权利。
(二) 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制度上的地位应该是一贯的、整体的。
(三)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四)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办学方针。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
要,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五)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六) 职业道德教育: 基本要求——敬业乐群
第一要义——为群服务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
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增进人类全体,同时也是个体幸福的基础。“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做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有建设的能力,有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要服务。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教育儿童要让他们走进大自然,注重实践,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书本,而是提出“五指教育”,即让自然、让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联系整体。
三、“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它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活教育”思想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具有批判性,是一种有吸收,有创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主张真正把
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