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客家文化

2023-07-20 来源:步旅网


客家文化

班级:高一12班

姓名:张小燕、吴帅婷、张燕燕、张燕华 指导老师:王斌

简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一个客家人来说,客家文化是传统,更是根。对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一、了解客家的历史来源。二、收集有关资料,如: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收集方法有:(一)查询有关文献(二)上网查询(三)沿城走访(四)调查表了解。三、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一、客家来源。

客家为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于唐末宋初的汉族人在闽、粤交界地区,融合了部分的畲族、瑶族、南越等东南亚土著居民。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继承了中古时期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混合了南越文化,进而形成特别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乃文化的概念。

具体来说: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是客家语最为集中的区域,惯称客家大本营。“纯客县”是指使用客家语的人口超过九成,且当地经济、文化主要为客家民系主导的县域,这样的县域,只存在于中国内地,而且只存在于客家大本营。

(一) 客家语来源

客家语,简称客语,又称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称涯话( )、新民话、土广东 话(广东话)、粤东语、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但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语言研究中,客家语以梅县话为代表。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例如:粤语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围头话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语之“掌牛”(zong ngiu)相同

(二)风俗习惯

1、生活风俗:生活风俗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 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

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2、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春节是 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方可开怀痛饮。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元宵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

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3、婚嫁风俗、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

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

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 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 、

“买卖婚姻” 、

“聘请婚姻” 、

“指腹婚姻” 、 “童养 媳婚姻” 、 “荒婚” 、 “望门婚” 、

“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 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

“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 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 (

2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封建婚

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有提亲,过大礼,接新娘等十二种程式进行 (三)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半

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

结论;正是这些丰富的客家文化,才使得客家文化得以被我们喜爱,被我们一直传承下来,身为一个客家人,我为我自己骄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