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摘 要】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深刻体现了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为我们开发课程提供了较实用的方法。本文探讨了国家中职示范学校重点建设化学工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化工原料与产品的分析检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 中职 工学结合 一体化课程 开发
目前中职学校中,传统教学模式属于“知识传授型”,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学校办学模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中职学校毕业学生达不到企业用工要求。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恰恰顺应了这种发展要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日新月异,中职教育部门只有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工学结合一体化作为一种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它符合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且能在真实工作情景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使学生对企业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适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2 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帮助。学生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知识学习后,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的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加强有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起基础。
1.3 促进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实现了资源互补。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其人力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构建校企沟通交流平台,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学校、社会、学生“多赢”的好事。
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设计
2.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支撑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框架,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就是关键的基础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走出以前的科目式教学,必须用实践专家的职业能力成长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从事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对职业能力成长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实例。在此基础上提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整合,给学生构建一个三年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职业体系,在这过程中必须把握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校国家中职示范学校重点建设化学工艺专业项目组教师多次到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映天辉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川东化工集团、重庆卡贝乐化工有限公司、重庆建韬化工有限公司、重庆民丰农化、西南合成制药等多家企业调研,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召开企业能工巧匠访谈会,经过汇总、合并、提炼,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化学工艺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流体输送单操作与控制》、《传热单元操作与控制》、《沉降过滤单元操作与控制》、《干燥单元操作与控制》、《精馏单元操作与控制》、《吸收解吸单元操作与控制》、《化工反应器操作与控制》、《化工原料及产品的分析检测》、《化工安全与清洁生产》等九个学习领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个专业一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工作任务。
2.2 基于学习领域《化工原料及产品的分析检测》,制定课程标准,内容包括:学习领域定位、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说明①学习情景划分②学习情境教学设计。
实施建议①教材及相关资源开发建议②课程考核建议③师资配备建议④条件配备建议。
其它①学生学习基础要求②校企合作要求③实施要求。
2.3 设置学习情景,构建项目任务。通过聘请企业工作一线的专家和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的共同论证和探讨,将《化工原料及产品的分析检测》工作过程引入课程,构建教学项目,设置学习情景,实施任务驱动。实现由原来学做分离转变为“学中做”和“做中学”。“学中做”,深刻领悟知识,掌握岗位技能;“做中学”注重创造创新,提高综合素养。下面是《化工原料及产品的分析检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具体设置的10个学习情景,20个学习任务(鉴于篇幅原因,学习任务未列出):
学习情境1
工业硫酸和混合碱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2
自来水硬度和氧化锌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3
双氧水和铁矿石及胆矾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4
水中氯和烧碱中氯化钠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5
水样中铁、水样中铬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6
苯甲酸及苯甲酸钠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7
黄酒中铜和镉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8
食用醋中醋酸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9甲苯的分析检测
学习情境10
维生素C的分析检测
4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条件
工学结合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是以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和要求为依据,满足培养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要求。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为一体的职业学习场所。
我校根据分析检测专业的特点,在化工实训中心开发建设了一间工学结合一体化分析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设置了钢制多媒体讲台展示台、双人位书桌、方凳、水池柜、活动白板、钢制文件柜、台式电脑、投影仪与幻灯机等辅助设备,还配置了COD分析仪、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压片机、溶出仪、自动电位滴定仪等分析仪器各一台以及常规玻璃分析仪器等。
工学结合一体化分析检测实验室划分为多媒体教学区、讨论区、操作区、工具仪器区。多媒体教学区是教师在咨询阶段进行必要理论教授的场所;讨论区是学生在咨询、决策和计划阶段进行讨论的场所;操作区是学生在实施和检查阶段进行实际操作的场所;工具仪器区是摆放实施工具仪器的场所。
5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情景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
5.1 学习情景设计方案的制定。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的10个学习情景,在具体教学时课改组教师分别进行了教学设计方案的制定。教学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或任务名称②任务描述③学时数④正文:a.教学内容分析与处理b.教学目标 c.学情分析d.教学策略与手e.教学资源与工具准备f.教学过程g.教学评价设计h.帮助和总结
5.2 学习情景设计方案的实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项目任务,布置分析②咨询查找,制定计划③汇聚信息,决策方案④动手实践,实施方案 ⑤方案检查,提高能力⑥组织评价,总结提高。
通过“完整的行动”过程,实现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成效及思考
教师的广泛参与,学校强有力的组织和资金保障,科学的开发路径,一流的职教专家指导,以及企业的支持是成功的坚强保证。
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工作,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发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5.3 基于学习任务的学习情境设置与企业工作岗位结合还不是很紧密;
5.4 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5.5 中职学校传统教师角色需进一步的转变,如何从一名技术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的促进者;
5.5 中职学校还需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使不同层次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6
(11)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