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
(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
(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
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
(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此从《广韵》)
(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
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明 兰茂《韵略易通》)
(1)声母:20个
明 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
(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4个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
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清阴浊阳”:
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1(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清音但声调后来变成了阳平,如:“痊诠铨荃筌”等。)。例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
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2(少数平
声字的声母属于全浊音和次浊音,但后来变成了阴平声,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铢洙殊殳苔推涛焘(以上全浊音)猫捞摸捏捋勒(以上次浊音)”)。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3(《刊误》,《四库全书》列入杂家类,该书考究典故,引旧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作者李涪,曾官国子祭酒、宗正卿等职,后被流放,死于岭南。)。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4(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从《中原音韵》到现代
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1)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平、清入
(2)今音声母为送气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送气音”排除了清入声和次浊平)
今音声母为擦音、韵尾为鼻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声母为擦音”排除了次浊平,“韵尾为鼻音” 排除了入声)
(3)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上、清入(全浊上归去,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即排除次浊上)
(4)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去、清入(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声母为送气音即排除了全次浊去和次浊入)
(5)今音声母为鼻音、边音、浊擦音的字,今音零声母的阳平声字(除“於、滢”等字),其声母中古属次浊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步旅网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音韵学·近年来音韵学研究进展·对中古至现代音发展的研究
音韵学·近年来音韵学研究进展·对中古至现代音发展的研究 1981年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和1983年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两部书对有代表性的《中原音韵》音系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在声调研究上,一反王力、赵荫棠“《中原音韵》无入声”的说法,提出存在阴阳上去入五声调的观点。1980年唐...
如何区分中古音与近古音?
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
音韵学 解释一下下面的名词解释 和一些问答题 高分悬赏 谢谢
汉语语音因时而异,会发生历时的变化。中古的十个全浊声母到现代普通话中都已悉数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从中古语言到现代普通话——实则是在大多数汉语方言里,浊(包括全浊与次浊)的塞音、塞檫音(奉、杜、薄等)遵循了一个平送仄不送的规则,即在遇平声字时,这些音都读送气音,反之遇仄声字都不...
古代汉语考试试题
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研究汉语上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上古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今音学:研究汉语中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中古主要指隋唐时期。等韵学:研究韵镜、七音略一类的等韵书,了解古音的音韵地位。北音学:北音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的语音系统,近代指元明清时期。语言...
请问古人说话是什么音调???别跟我说是现代汉语拼音的音调啊
汉语的历史分为四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中古以来的声母、韵母、声调的系统的演变规律比较强,现代汉语的方言的语音都可以找到跟中古音的对应关系,就声调来说,中古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在方言中保留了入声,相对来说,粤方言的语音比较接近隋唐时期的通语的语音。而上古音...
如何自学音韵学
其次,要建立“历史”的观念,要认识到古今音是不同的,并把握住语音的演变规律,正象明代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指出的那样,“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学习音韵学,不仅要知道上古有多少声母韵母、中古有多少声母韵母等,更重要的是要清楚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
不知如何辨平仄,哪位了的能告知在下?
应当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方言的平仄以及声调的实际调值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准备用普通话的实际调值来分析平仄系统,以方便新诗的写作。 在语音学里的声调,主要是指音节的音高变化,一般采用五度标示法,“5”表最高度,“1”表最低度。 在普通话中,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 阴平:高平调,调值为55。大体是高的平衍调值,...
中国语言发音有变化吗
“汉语的语音从古到今一直沿着简化的道路发展,尽管汉语原是一种单音节语言,但语音却非常丰富,有许多不同的音节(指“谐声”读音),后来经过剧烈的变化,早期区分得很清楚的音位合并了,语音变得非常贫乏,以致在现代北京话中只剩下420个不同的音节,而且这个数字也是把声调计算在内。我们发现中古汉语...
平仄声历史
说到古代四声,也是个大麻烦。音韵学对中古上古的声韵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了,但对于声调的研究一直都很欠缺。 原因无外乎材料稀缺。古代不是不分第一声第二声,而是有不同的声调。 我们需要有点历史眼光来看待古今语音。呃,零零碎碎说了这么些,也不成系统的。 总之吧,如果不先了解音韵学,掌握一些音乐学的知识,律学...
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
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 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2、发展时期不同 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