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三)(10分)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2.请梳理文中“她”情感变化的过程:十分痛苦→ → → →十分感激。(3分)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的人。 B.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C.第⑦段中“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的“温暖”仅仅是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 D.文中的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14.请分析结尾“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⑥),写生意受挫的她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被一位捡破烂的小男孩感动并帮助他的事;第二部分(⑦)写她从此后资助小男孩,小男孩毕业后不忘对她的回报;第三部分(⑧⑨)写在她生意又一次受挫时,工作的男孩用巧妙的方法帮她重新走出难关。小说讲述了爱心可以传递,互相温暖的主旨,内容感人至深。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快速找到有关她的描写,理解这些描写的用意,从中筛选有效语句作答。按提示可以根据第⑤段“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第⑦段“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第⑧段“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分别提取“非常感动”“重拾希望”“心急如焚”三个短语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温暖”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又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故选:C。
(3)本题考查结尾句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句段在文中的一般作用。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根据句子具体内容去分析,这句话在内容上指出爱心传递的重要性,以此点明全文的主旨。在结构上,作为文章末句总结全文,并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
答案:
(1)“非常感动”“重拾希望”“心急如焚” (2)C
(3) 内容上指出爱心传递的重要性,以此点明全文的主旨。 在结构上,作为文章末句总结全文,并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四)(17分)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
②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找他来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
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也有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了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我却不以为然。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起来,而且修的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孩子们有时候顽皮,会动父亲的工具箱,可他一点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孩子们,玩完了要记得放回原处。”
⑦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⑧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的车库前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对此,我也不好说些什么,便默许了。
⑨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了我。我打开一看,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
⑩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现在,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我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长大了,我在职场打拼时,他常常对我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用不着你们。”
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改动) 15.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4分)
父亲 “我”的心理 摆起修自行车摊 (l) 为孩子修好自行车 (2) 生意越来越好 (3) 把存折递给“我” (4) 16.请分析第段的作用。(4分)
17.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 ..(2)我打开一看,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 ..
18.题目《穿西装的修车老爹》有何作用?阅读全文,请简要作答。(5分)
【分析】文章主要讲述了“我”的父亲为了减轻“我”买房带来的经济上的负担,不顾“我”的反对,坚持在高档小区内穿上西装摆修车摊,并最终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的故事,赞美了父爱的伟大。 【解答】(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第①题可由第②段“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得出答案:觉得丢脸。第②题可由第⑤段“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我却不以为然”得出答案:不以为然。第③题可由第⑧段“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对此,我也不好说些什么,便默许了”得出答案:默许。第④题可由“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得出答案:感动。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题可从插叙这一角度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作答。第⑪段是作者对“我”儿时和长大后受父亲照顾和安慰的追述,很明显属于插叙;作者在上段末写父亲给自己20万元的存折后插叙这段文字,其目的很明显是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第①题,结合“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也有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等语句可见,“竟然”表现出“我”对父亲摆摊修车一事的不支持和旁人的质疑不解,反衬父亲对摆摊一事态度的坚决。第②题,结合父亲依靠修车和节俭的生活,积攒下20万元,这是“我”意料不到的事情,从侧面表现了父爱之深。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父亲;“穿西装的”与“修车”放在一起,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老爹”这一称呼具有幽默效果,流露着“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答案:
(1)①觉得丢脸 ②不以为然 ③默许 ④感动
(2)插叙。插叙了一段父亲对小时的“我”和长大后的“我“的照顾和安慰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①“竟然”表现出“我”对父亲摆摊修车一事的不支持和旁人的质疑不解,反衬父亲对摆摊一事态度的坚决。
②“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从侧面表明这笔钱对父亲来说,数额显得巨大,从而表现一份深厚的父爱。 (4)①点明本文的主要人物:父亲;②“老爹”显得亲切,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③“穿西装”与“修车”形成鲜明对比,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等。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二) 繁茂夏至生(11分)
刘中驰
①夏至,自带光芒的质感,像是走路带风的壮汉无拘无束,敞亮至极。夏至就这么明晃晃地来了,瀑布般倾泻而出,光芒万丈。
②院内的柿树浓荫遮蔽,在红墙绿瓦间徘徊,宛如满怀心事的少女,温婉可人。墙角的葡萄藤,妖娆地爬上墙头,嬉皮笑脸地和阳光水井清幽,碧清的井水映照着瓦蓝的天空,粼粼闪烁,不时飞来几只鸟儿,对着井口,顾影自怜。
③最爱满园的蔷薇,似帘垂下,含吮着耀眼的日光,滤去锐利,留下隐隐的熹微,缓缓摇曳,清润柔软,散发着悠淡的闲情。那次的古镇之旅,蔷薇最是喜人,没皮没脸般开得张扬,渲染了古镇的沉寂,很美。“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凭山。”让人有种骨子里的遐想。蜜蜂、鸟儿嗡嗡喳喳,古镇在低吟浅唱,一切都活泼有趣起来。整个古镇因了满墙的蔷薇,变得凉爽、清透,有满怀隐秘的味道。听风,看云影,夏至的轻盈,通过一院蔷薇,让时光摇曳,轻叩生命的安闲宁静。
④夏至清亮,总给人磅礴的希望,像是万物的光荣日,太阳也给足了面子,这一天,它不吝啬自己的光芒,长长久久地洒向大地。带家人在公园游玩,女儿和蜻蜓你追我赶,迂回奔跑,在河边,她会掬捧水,调戏荷叶上欢唱的青蛙,然后开心地绕着我和妻子奔跑,跑得大汗淋漓,也无妨。妻子斜挎着我的手臂,在风的熏染下,
有些陶醉,看着孩子,说着我们的未来与期许,淡淡地、轻轻地勾画着,犹如这满塘荷色,清绿满目,微波荡漾,偶有残荷,也无妨,生活的小挫折也是有的,放眼开来,一切都是美好的。
⑤夏至若是一本书,定是墨绿书页,线装本张岱的《西湖梦寻》,在四季中,悠悠散发着梦的墨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喜欢这种脱与不羁,更爱着梦想照进现实的奋进。母亲用粗布缝制夏天的拖鞋,父亲用芦苇编织凉席,爷爷在晾晒着他的烟,在午后,抽一口老烟,闭目小憩,没有什么能给爷爷如此的享受了。庄稼在地里疯狂地拔节,风儿在四野狂奔,不时的阵雨会光顾田野的角角落落。
⑥夏至是故乡田园的令牌,夏至一到,西瓜、香瓜、桃子、杏子、黄瓜、茄,毛等果蔬芬芳登场,色彩斑,夏至时节,农人的餐桌上是一年中最丰富、养眼的。家家的菜园,像是瞬间膨胀了似的,急切地想表现自己的辉煌儿时,总喜欢待在莱园,吃着黄瓜,咬着西红柿,怀里还搂着一个绿皮大西瓜,那种开心与满足,无与伦比。
⑦现在,母亲和我一起住在了城里,过段时间她就会问我,现在是什么时节了,我总是凝噎,母亲是怎么了?以前对时节那么敏感的人,居然也会忘记?是年纪大了,糊涂了,还是离开土地太了。在乡村,自然万物能准确地知道时节的更替,农人心里像是有一本节令的账本,心照不宣,只有在故乡,感知到的才更为精准。在城里,季节的变化只是在日历上,抑或在天气预报里,空调代替了现代人的冷暖,淡忘了节气,已无从感知与记起。
⑧在心中,念一声夏至,夏至便应声扎根,繁茂了空寂的心灵。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09期)
8. 请根据示例,结合选文,用比喻句概括出夏至的两个特点。(4分) 示例:夏至敞亮,像是走路带风的壮汉。
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考点分析:【内容概括】+【仿写】
方法指导:审题,定位,概括,按示例仿写
题目分析:根据示例 结合选文 比喻句 概括特点(题目理解不难,但是找特点,并找到对应比喻句有点难
参考答案:
夏至清亮,像是万物的光荣日。夏至悠悠,像是一本墨绿书页的书。 9. 《春》中写道“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其中“卖弄”一词,本是贬义,却被朱自清先生运用得妙趣横生。请在第②段找出一处与此用法相同的词,并进行赏析。(3分) 考点分析【词语赏析·贬词褒用】
方法指导:理解贬词褒用、解释本(贬)义、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义、总结表达效果
题目分析:贬义 妙趣横生 找到用法相同的词 赏析(题目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文中找贬词褒用的词语也有一定难度,分析此词的思路仍然有难度。)
参考答案:“嬉皮笑脸”本义是形容嬉笑不严肃或轻浮的样子,有贬义色彩,在文中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葡萄藤人的情态,写出了葡萄藤在阳光下恣意生长的生机和可爱,这种贬词褒用的用法使语言妙趣横生,极富吸引力。
13.品味文章结尾处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深层意蕴的理解。(4分) 考点分析:【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方法指导: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解释关键词、联系文章主旨回答
题目分析:品味 划线句子 深层意蕴 理解(题目不算特别难懂,关键难点在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参考答案:“空寂”是因为作者久居城市、身处现代文明中逐渐忽略了时令和冷暖,内心不再丰盈,而念一声夏至“繁茂”了自己的心灵,体现了夏至蕴含的古老的节气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给作者带来灵魂的安抚,作者不仅表达出自己对夏至的赞美和喜爱,更表现了对传统节气(传统文化)、对农村文明、对故乡的思念与坚守。
(三)老木匠(12分)
陈雨轩
① 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② 祖父家中的大多数家什也都是祖父自己做的。大到衣柜箱桌,精细到犁把斧柄,冬至门窗,用料虽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③ 我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寄住在祖父母家,最喜欢观看的便是祖父的“魔术”——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在祖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件件木制的精致家什。
④ 祖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回乡了也从不闲着,应着乡亲的请求做些木工活儿。 每夭清晨我醒来时,祖父便已经沉浸在令他感到快乐的工作中。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而飘落到地面上。他把装着墨的一个小盒子固定在平面的一边,一只手勾着缠线的线轮,另一只手的手指挑起那根黑漆漆的弦,一弹,那木材的平面上便留下一根笔直的黑线,动作总会让人联想起伯牙那高山流水的铮铮琴音。
⑤ 祖父的作品从来就没有用过钉子。每当我问起,他都会说:“傻孩子,以前的木匠哪用什么钉子啊。”他用角尺在木材上比划着用凿子和锤子精细地修整着木块,看似毫无章法,实则胸有成竹。将那些奇形怪状的木块一一组装,竟真成了一件密致而稳固的器具。当我惊叹这一绝妙手艺的时候,祖父总会眉飞色舞地说,教他这门手艺的师父有多厉害,能够不比划,直接凭经验做出贴合紧密的榫卯结构的部件。
⑥ 木匠在乡间本就相当受人尊敬。在年轻下乡的那段时间里,喜欢各处结交朋友的祖父在十里八乡的名声相当响亮。只要一提起缺了半截手指的木匠,乡人们都会眼神发光,说那个小木匠有多热心手艺有多么好,说出自于个小木匠之手的家什有多么耐用。
⑦ 说起自己的手,祖父就会提起年轻时跟着师父学习木工,闯荡江湖的奇妙岁月。他那半根缺失的手指正是他那极具传奇色彩的青春的见证。
⑧ 那时山中的树木想要运到城镇中并不客易,柱往是通过水流将由送到下湃。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水运的风险也骤然上升。在运送过程中,木排突然被一个大浪打散,那时年纪尚轻的祖父为了保住木材死死地抓紧了捆绑木材的绳子,在水中被翻白的浪花击打着,想把松散的木材捆紧。有两根木材由于水流的推动,在祖父正将它们捆扎紧实的时候猛烈地撞击在了一起。在那之后,祖父右手的中指便失去了半截。
⑨ 幸亏我失去的只是半截手指,而不是我的命。说到这里,祖父的眼中如同一泓平静的泉水。当年的伤对于他来说仿佛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永远打不倒他那颗坚韧而乐观的心。
⑩ 再往后说起那些经济困难的艰苦日子,祖父只是笑了笑,要我们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他说自己读书不多,考技师证的时候破费了一番功夫。
11 他从来不向生活低头。即便是面对养活家中两个孩子、最为艰苦的时候,即便顶着炎炎夏日做着常人最不愿意做的拆模活儿,他的心也从未向生活屈服,而是像一棵长在石缝中的野草,坚忍而顽强。
12 祖父的离开很突然,在人越来越少的老同事聚会上,他喝了很多酒。深夜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往床上一躺,第二天再看到他时人已经没了。他的面色很黑,脸上的神情却很安详。那时的我并不懂死亡是什么概念,只是觉得祖父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直到后来 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祖父,我才明白这竞是永别。
13 祖父的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很多,有的好友甚至从十几里外翻过了好几个山头来见他最后一面,直叹可惜。
14 也许十几年后,没有人会记得还有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
15 唯有那些任凭岁月侵蚀的老家什仍然沉默地立在原地,无声地宣告着岁月的流逝。
(选自《西部散文迎刊》2020年08期,有改动)
14.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4分)
(1)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而飘落到地面上。(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当我惊叹这一绝妙手艺的时候,祖父总会眉飞色舞地说,教他这门手艺的师父有多厉害,能够不比划,直接凭经验做出贴合紧密的榫卯结构的部件。(“眉飞色舞”能否换成“得意洋洋”?为什么?)(2分)
考点分析:【句子赏析】
方法指导:找角度→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分析+(句子作用)
题目分析: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词语能否删去 能否换词 (题型很清楚) 参考答案:(1)不能,“沙拉沙拉”是拟声词,模拟出了祖父刨木头的声音,写出了祖父轻快顺滑,富有节奏的动作特点,表现了祖父做木匠活时,我看祖父时轻快愉悦的心情,使人耳边如有真声,删去后,则失去韵味很多。
(2)不能,眉飞色舞是形容人说话时喜悦兴奋的面部神态,而“得意洋洋”则体现了人物的沾沾自喜,骄傲得意的样子。祖父称赞传统木工手艺时是开心喜悦的,是由衷赞叹的,而非自得自满,所以使用“眉飞色舞”更好,不能换成“得意洋洋”。
15、有读者认为,本文是写祖父的,把标题“老木匠”换成“我的祖父”更好,你赞成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考点分析:【标题的作用)】
方法指导:内容上(强调主旨)+结构上+手法上
题目分析:把标题换成 更好 谈看法(题目没有那么直接,但是还算常见考法,学生要知道考察的是标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不赞成,以“老木匠”为题交代了祖父的职业身份,也暗含了祖父做木匠跌宕起伏的一生,祖父对木匠这一个身份引以为傲,用“老木匠”来指称祖父更能体现祖父对木工手艺的喜爱与匠心的传承,也更能表达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与钦佩。而“我的祖父”只体现了和作者的亲缘关系,所以不能换。
16、某报社想办一期“匠心传承”的人物专栏,假如你是文中的“我”,请结合祖父的生平和特点,向报社推荐祖父。(4分)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
方法指导:从事件、人物描写(正侧面)、作者的评价和态度等角度抓取人物特点;关注人物生平、身份、爱好、性格、品质等
题目分析:“匠心传承” 结合祖父生平和特点 推荐祖父(出题形式比较新颖,学生可能对应不到背后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翻译,结合特点和生平实际上就是结合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匠心传承”栏目编辑,你好。我的祖父是一个热爱木工手艺、手艺极为精湛、深受顾客喜爱(人物形象)的一位老木匠。年轻时他为了运木头丢了半截手指,中年时用手艺养活一家人,退休了仍然应乡亲请求做木工活儿(文章内容)。他还会精巧的卯榫技术。他是匠心传承的代表,所以我诚挚推荐我的祖父。 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2. 该段文字前半部分对景物的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对景物的静态描写,描写顺序是 ;“也不必说”侧重于对景物的 描写,描写顺序是由高到低。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的 描写,“单是”则是对局部的描写。后半部分主要叙述了“我”在泥墙根一带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四件趣事。在描写动植物时,作者从它们的 、形态、 、
动作、 五个方面入手,使人感受到了百草园的多姿多彩和无穷乐趣。(3分) 13.下列对选段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是从局部到整体。
B.作者小时候听别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对百草园有着不满的感情。
C.本段的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D.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祥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略写了斑蝥、何首乌、覆盆子。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4分)
(四)母亲的厨艺(17分)
(1)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2)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3)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凈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4)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5)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6)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7)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
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8)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9)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10)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15.本文以“母亲的厨艺”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时期 “我”童年时期 “我”去远方念书时 我们日渐长大 如今 ① 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不减当年 ② 母亲的厨艺 16. 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
(2)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1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两句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三)(10分)
12.由低到高,动态,整体,颜色,声音,味道。 13.C
14.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动听的声音,(1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17分)
15.①处于巅峰时期 ②大不如从前(意思对即可)
16.承接上文“我”的女儿说外婆做的菜难吃一事,揭示母亲“厨艺大不如从前”的原因;与母亲过去精湛的
厨艺形成对比,更好地揭示了文章主旨。采用插叙的叙述方式,对主要故事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17.(1)“成亲”指结婚,此处用来形容煮饭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说话的
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2)“挑剔”指在细节上挑选指责,此处表现出女儿对外婆和奶奶厨艺相对比下的态度,更衬托出母亲厨艺
的大不如前,为后文“我”的感伤愧疚做铺垫。
18.这句话写出了母亲们为了让儿女吃上美味的食物,甘愿为儿女改变自己,愿意为儿女默默付出。这表达了
作者对母亲们为了儿女默默付出的无私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因离开母亲使母亲的厨艺大不如从前而感到愧疚的伤感之情。
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当你自卑时,一定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④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⑤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⑥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⑦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⑧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当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⑨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⑩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⑪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⑫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⑬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⑭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⑮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⑯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⑰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⑱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⑲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⑳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㉑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㉒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
情节 饲料即将用完 帮父亲解决难题 阻止父亲捡拾 拉父亲进来开会 心情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画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每当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②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4)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改为“告别自卑”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①忧虑、焦急,②窃喜不已,③烦恼、恐惧,④悔恨、感动 (2)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
(3)①“远远”这一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表现了“我”唯恐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剩饭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
②“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表明他站在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4)示例一:我认为“告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
示例二: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考点】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散文阅读 鉴赏文学形象 赏析文章语言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记叙文标题作用 【解析】
(1)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按表格中的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由文章⑤段“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可知第①处可填入:忧虑、焦急。由第⑦段“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可知第②处可填入:窃喜不已。由第⑦段“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第⑨段“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可知第③处可填入:烦恼、恐惧。由第⑱段“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可知第④处可填入:悔恨、感动。
(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中心事件中的人物表现和态度,然后再从细处着眼,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还要注意文章中直接的评价性词语。在没有饲料养猪的情况下,父亲去儿子学校捡剩饭菜,为了儿子的虚荣心不和儿子打招呼,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家长会,并且用“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的话语教育儿子,由此可知父亲是个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的人。
(3)①“远远”是很远的意思。“我”因为虚荣、自卑,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当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远远”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表现了“我”唯恐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剩饭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
②“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在这里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厚厚的”表明父亲站在外面时间之长,这两个词语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认为“告别自卑”好可以从它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等方面分析,认为原文标题好可以从它与文中语句遥遥相应等角度分析。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10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②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③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④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⑤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⑥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⑦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2.文中写了美女蛇的故事,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由“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美女蛇的故事,运用联想,过渡巧妙自然。
B.选文第③段是作者从美女蛇的故事中得出的教训,体现了儿童独特的视角,强调了这一神秘的故事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C.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充满童真童趣,对于“美女蛇”,很“担心”它出现,但却“极想得到”“飞蜈蚣”,体现了孩童的好奇心与占有欲。
D.作者补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情节惊险、恐怖,是为了表现和长妈妈关系密切。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和空间变换的记叙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B.选文第⑦段中三个“也许是”构成排比句,写出了“我”对被送到私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表达了“我”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作者描述“雪地捕鸟”的情节,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目的是更好地体现自己在捕鸟过程中所收获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成功”这一生活道理。
D.选文第⑦段连用两个“Ade”,可见“我”对百草园的留恋,而拟人化的称呼更表现出“我”对百草园中一草一木的感情之深。
14.文章运用了哪些动词写雪地捕鸟?请列举出来并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四)(17分)
最后一把炒豆
①李长江扛着猎枪,累得筋疲力尽,老狼把他引进迷宫一样的荒山已经五天五夜了。打猎几十年,他还从未走过这么远。狡猾的狼似乎在和他比智慧,比耐力。五天前,这头老狼冲进李长江家里,咬死了他的耕牛。就在那一晚,李长江扛着枪进了山。李长江是个血性汉子,他发誓要射杀这条狼。狼在前,他在后,他看得到狼的踪迹,狼似乎也明晰他的位置。现在对他不利的是,早晨他就把身上带的干粮吃完了。他倒下,会成为狼的口粮;而狼倒下,就是他的口粮——谁坚持到最后谁是赢家。
②天快黑了,李长江所有的力气都要耗尽。狼在夜里视力颇好,对猎人未必是好事。李长江爬到一棵树上,四下里观望,他突然发现在一处山坡上有一间窝棚,这不禁让他大喜过望——这是猎人为自己准备的落脚之处,一定会有食物。荒山深处能有这样一个窝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李长江拖着疲惫的身体朝着窝棚走。为了防止野兽袭击窝棚,猎人通常会在窝棚四周挖陷阱,里面插上尖利的树桩。陷阱上面有标志,有经验的猎人都会看得出,绕过去。
③窝棚很小,十分简陋,除了一盏没有油的马灯和一张摇摇欲坠的床之外,什么都没有。饿得两眼发花的李长江点了根火把四下里照,墙是石块垒的,壁顶上吊着一个布包。李长江赶紧拿下布包解开,他的心都要跳出来——居然是一捧炒黄豆!豆子已经不新鲜,但散发着浓烈的...
香味,足以充饥。李长江用手
捧着,狼吞虎咽地吃了两口,然后慢慢坐下来,一点点地嚼。他的牛皮袋子里还有点儿水,喝一口水,嚼两粒黄豆,他觉得这简直是天下最美的食物。豆子吃了一半,李长江就把布包放下了。这是猎人留在这里以防万一的,他也不能独吞,如果再有猎人像他一样,这可是他的救命粮。李长江想着,又捏起一粒黄豆放进嘴巴,把其余的包起来,拴到吊钩上。天亮之后,他也许可以想办法弄点儿吃的,也许会射杀那条狼。李长江的肚子空着大半,但他没再动那黄豆。
④天一亮,李长江就起来了。他掸掸身上的土,又喝了两口水,硬着心不去看那半包黄豆。他扛着枪...走出窝棚,再没有回头。
⑤那头老狼的确狡猾无比,它把李长江也看作了自己的猎物,打定主意和他耗下去。李长江在荒山里又兜了一天一夜,见到狼的影子,放过两枪,却没打中。整整一天,李长江只吃了几只山蘑菇。如果再不能射杀狼,他恐怕连命都要丢到这儿。
⑥夜色低沉,李长江几乎虚脱,他似乎听到了狼的喘息。狼在觑视他,在等着他倒下。要是现在能吃一把黄豆,他一定有力气拖死那条狼。但一天一夜,他和狼在兜迷宫,哪里去找那窝棚?
⑦李长江点了火把,心存侥幸,强打精神辨别方向,然后顺着一条山路走。走了大半夜,凭着本能,他终于找到了窝棚。黄豆还用布包着,李长江的心都要颤抖。这是他为别人留下的,想不到却救了自己。他一粒一粒地嚼着黄豆,半天才咽下一口。他仍旧只吃掉一半,另一半留了下来,吊到壁顶上。
⑧李长江太累了,躺在吱吱作响的床上没一会儿就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他忽然听到狼的嗥叫,那声音刺人的耳膜,一声又一声,无比凄厉,似乎就在耳边。他冷不丁坐起来,拿起枪,到外面察看。
⑨窝棚外的陷阱里,老狼被插在三根尖利的木桩上,挣扎了几下,死了。李长江剥了狼皮,割下狼肉烤成肉干。他把肉干分成若干小块,用干草裹起来,吊到石壁上。风急少雨的荒山,这肉会被风干,存上七八个月都不成问题。
⑩李长江裹着狼皮回到家。从此,他常对人说的一句话是:想着别人,等于救自己。
15.请根据表格,概括本小说的行文思路。(4分) 时间地点 五天前 荒山窝棚 荒山窝棚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主要内容 狼咬死了耕牛,李长江发誓射杀狼。 (1) (2) 16.请结合文本,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豆子已经不新鲜,但散发着浓烈的香味,足以充饥。 ...(2)他掸掸身上的土,又喝了两口水,硬着心不去看那半包黄豆。 ...
17.请结合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处李长江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50字以上)(4分)
黄豆还用布包着,李长江的心都要颤抖。 18.请结合文本,概括李长江的形象特点。(5分)
(三)(10分) 12.(3分)D 分析:作者补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3.(3分)C 分析:作者描述“雪地捕鸟”的情节,作用是增加百草园的情趣。C项中的意思,文中没有体现。 14.(4分)运用的动词有“扫”“支”“撒”“系”“牵”“拉”“罩”等。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表现了童年时代的“我”爱玩的心理以及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进一步说明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四)(17分)
15.(4分)(1)李长江留下一些豆子给有需要的人。(2分)
(2)李长江吃了自己留下的豆子自救成功。(2分)
16. (4分)(1)“浓烈的”意思是指味道非常浓郁,写出了不新鲜的豆子还能使李长江感受到浓郁的香味,突出了李长江的饥肠辘辘,表达了李长江发现豆子的惊喜之情。 (2)“硬着心”的意思是狠下心,形象写出了李长江虽然饥饿,但仍然留下豆子一些给后来人的情形,突出了李长江的善良、为别人着想。
17. (4分)示例:李长江想:“真是天助我也,又回到了窝棚。好在当时没有全部吃完豆子,要不然,今天就会丧身老狼之口。原来,好人真有好报,想着别人,最终会救了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一点豆
子,养精蓄锐,与老狼再拼一场。”(所写心理符合文章中的情形即可。)
18. (5分)①从“李长江是个血性汉子,他发誓要射杀这条狼”这句话可以看出李长江血气方刚、勇敢;②从“这是猎人留在这里以防万一的,他也不能独吞”,饥肠辘辘时,李长江也没有独自吃完所有的豆子,而是留下一些给别人,可以看出李长江善良、为别人着想;③从李长江与狼日夜周旋多天,可以看出李长江的耐心坚韧;④从“事后,李长江常对人说的一句话是:想着别人,等于救自己。”可以看出李长江懂得自省,懂得感恩。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地点、人物,简洁明了。 B.第③段既照应第②段开头“身体不好”,又体现了“我”对母亲真挚的爱。 C.第④段和第⑦段描写田野的春色,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D. 第⑤段通过儿子天真、充满童趣的话语展现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和乐、幸福。
13.下列对句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词语表现了“我”和妻子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稳重。 B.“整个世界”的含义是:母亲给“我”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这就是整个世界。
C.“世界”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D.这句话在结构上只是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14.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
,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
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
(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5.在⑤、⑨、⑬三段中,作者一共写了母亲的“讪然”三次,这三次描写各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4分)
16.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17.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18.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有什么好处?(5分)
12.C(错在“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主要是为了烘托出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 13.D(作用是深化了文章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4.(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共4分)
(1)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1分;(2)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对孩子的疼爱,1分;(3)我尊重母亲的决定是对老人的尊重,1分;(4)更好的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1分。 15.(4分)
(1)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1分;(2)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1分。(3)塑造了一个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母亲形象,2分。 16.(4分)
(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2分)
(2)结构上:①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1分)②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1分) 17.(每小题2分,共4分)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1分,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1分。或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 (答出比喻及其作用给2分,答出通感及作用也给2分。)
②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1分。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1分。(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1分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1分)
18.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2分;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2分;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1分。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海月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
①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
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②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③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④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回答问题:
12、在文中发生了什么分歧?(2分)最后这个分歧是怎样解决的?(2分)
13、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14.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四)课外现代文(17分)
爱是一朵无声花
①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叫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 ⑥我点点头。
⑦“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⑪“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 ”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⑫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
⑬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⑭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⑮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⑯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⑰“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⑱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⑲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1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爱是一朵无声花”的含义。(4分)
16.品读第⑨段和第⑩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1) 第⑨段: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
整的毛票子。
(2) 第⑩段: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
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
17.简要说说第②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18.请根据小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5分)
(三) 课内现代文(10分)
12.分歧是: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13.环境描写,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渲染了当时的气氛,衬托了当时一家人愉悦的心情。 14.
(四)课外现代文(17分)
15.(4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爱像一朵潜滋暗长的花朵,在无声中盛放,突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16.(4分)(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大娘拿钱时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了她生活虽不富裕,但
为了叮嘱儿子,传递对儿子的思念而不惜花钱。
(2)动作外貌描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大娘的形象。
17.(4分)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恶劣,为下文铺垫,为人物的出场营
造一个特定的氛围,突出老大娘对儿子的爱。 18.(5分)(紧扣中心,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