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2020-09-06 来源:步旅网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化 妆 秦俑

上大学那会儿,女生都爱扎堆儿,你三个一群,我五个一伙,一块儿上食堂吃饭,一块儿到图书馆晚自习,甚至闹起别扭来,也是拉帮结派的。

315是新组合的宿舍,一共六位姐妹。新学期刚开始,就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五个人,吴莎莎、谭芳、曾丽、刘思琦,还有我;另一派,就只有陆小璐一个人了。 其实陆小璐长得很漂亮,她站到人堆里头,一眼看去,很容易就能找出来。用时新的说法,陆小璐有着一张“明星脸”。这也就算了,偏偏她还特别臭美,每天都化妆,一大早就起来试穿衣服,弄得自己跟赶演出似的,衬得宿舍里其他姐妹都像“灰姑娘”一样。加上陆小璐很少主动与人说话,一到周末总有人开车来接,慢慢地,与大家便有了距离。 可是有一段,陆小璐突然变得无精打采起来,虽然天天还是一大早就起来化妆,试穿漂亮衣服,但她的精神明显没有过去好。睡在下铺的吴莎莎告诉我们,她经常半夜还听到陆小璐在上铺翻来覆去的。

我们都想,可能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吧。果然,从周一开始,陆小璐就没有回宿舍。刚开始几天,谭芳和曾丽还说些不着边际的风凉话,可时间一长,我们都开始担心起来。刘思琦是寝室长,想给陆小璐打手机,一问,才发现我们五个人都没有记她号码。第二天,有人开车过来拿陆小璐的铺盖衣物,大家都担心地问怎么回事。来人说,小璐特意叮嘱我转告大家,她要请假半年。

请假半年?我们都挺疑惑的,但这种事也不好细问。还是曾丽机灵,周一的时候,她去问辅导员。辅导员说,你们不知道吗?陆小璐请假做手术啊。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虽然大家都不喜欢陆小璐,可她也不是什么坏人啊。刘思琦几个便四处打探她的消息,原来事情比大家想象的还要糟糕:陆小璐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一直不敢做手术,最近检查,发现不能再拖了。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将要接受四次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每一次都有很大的风险。

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宿舍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个人说话。最后,还是刘思琦拿的主意,大家一块儿去医院看望陆小璐。

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们的心都慌慌的。在白色的病房里,我们见到了陆小璐,她正认真地对着一面镜子描眼线,打腮红,涂唇彩。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临危病人的迹象。忙完了,她返过头来,一眼就看到了我们几个,脸上闪过一丝惊喜。接着她连忙将头

背过去,说,你们来了,怎么也不通知我一声。过了一会儿,又缓缓地回过头来,说,其实很久就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了,没什么啦,瞒大家那么紧,是不想让更多的人为我担心。 姐妹几个都不知说什么好。陆小璐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有说有笑地告诉我们,下午是第一次手术,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所以一上午都在给自己化妆,我参加过别人的追悼会,殡仪馆的人化妆很差劲的,我可不想死那么难看……

等了好几个小时,我们的脑袋里都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互相对视的勇气都没有了。终于,陆小璐被人从手术室推了出来。手术很顺利,她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仿佛睡熟了一般。一圈人将她送回病房,315的几位姐妹一块儿回家,一路上我们都沉默不语。 后来,我们陆陆续续地去过医院几回,也陆陆续续地听到她手术成功的好消息。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这个陆小璐啊,真不是一般人,每次上手术台前,她都要给自己化妆,每次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就好像她要去的地方不是手术室,而是准备去赴一场晚宴。 但最后还是没能如愿。第四次手术前几天,陆小璐突发高烧,接着昏迷了几天,就再没有醒来。事情来得太突然,当我们接到通知赶到殡仪馆时,一个肥胖的女人正在给陆小璐化妆。

我们看着安安静静地躺着的陆小璐,她瘦了,脸上的颧骨明显地突了出来。那个胖女人正在给陆小璐描眉毛,她看起来一点也不用心,将一条眉毛画得弯弯曲曲的。我们都无声地哭了,平时最讨厌看陆小璐化妆的吴莎莎,突然很激动地冲上去,一把就夺过了那个胖女人手中的眉笔。胖女人露出一脸的不解。吴莎莎大声叫道,你怎么可以把她的眉毛画得这么难看!

胖女人很诚恳地说,不要难过,人死不能复生。吴莎莎哭着将眉笔丢到地上,说,她很漂亮的,求求你,你不可以把她的妆化得这么难看的!……

第二天是追悼会。陆小璐的亲属怕我们再次“激动”,就没让我们参加。那天是星期六,天阴沉沉的,我们315的五个姐妹静静地守在宿舍里,不知是谁先开始的,我们都含着泪、对着镜子开始化妆。我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为一个叫做陆小璐的美丽女孩儿送行。 19.有人评论这篇小说时曾这样说过“这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线索安排上,可以说是巧妙的,与鲁迅的小说《药》一样,明暗交替,推动情节的发展。”你觉得本文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0.作品以《化妆》为题,在作品中又反复的提到化妆有何用意?

21.结合原文分析一下作者塑造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22.读完这部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二、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 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13.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

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7.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4分)

18.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4分)

19.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4分)

20.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试作分析。(5分)

四、迷 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6.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17.“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18.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6分)

五、“认识自我” 纪伯伦

⑴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⑵“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⑶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⑷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⑸“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⑹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⑺“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⑻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⑼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2.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13.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3分) 14.赛艾姆的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16.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5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19.(1)作者有意、无意地设置了两条故事情节线索,一条是从“我”的眼睛和心灵去感悟陆小璐的“化妆故事”,而另一条则是陆小璐本身因先天性心脏病来带来的“悲剧美的故事”。还因为这个“第一人称”“我”的叙述,第一条情节线索的故事是明写的,第二条情节线索是暗写的。(2)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的故事一碰撞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小小说文体很有特别要求的“故事悬念”,而一旦解开故事悬念,读者竟会发现:明线与暗线的各自故事主人公纯粹是误会了,误会或迷底一解开,作品里意外结局就形成了。 20. “化妆”有两重含义:一是表层意义的打扮,一是对生命美得珍爱和装潢。作品以《化妆》为题,并在作品中又反复提到化妆,强烈地塑造了陆小璐悲剧性的美,揭示了陆小璐用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性本才能量来抗击生活灾难和生活挫折的精神,并启示人们要像陆小璐一样面对危难要坚毅而珍爱生命。

21.《化妆》实际上给我们讲了一个“美的毁灭”的故事。我们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认识、理解、叹息故事的主人公陆小璐经过了一个有反有正的过程。陆小璐是个很特别的、很有个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很热爱生活、要用自己的意志抗击生活灾难的女大学生。陆小璐知道自己的病情,她实际上是故意用不合群的方式来不让大家为她担心。这是一个能愿意牺牲自己而为大家着想的美德,她之所以能感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太需要这样的美德和这样的好人了。陆小璐爱美、爱化妆,特别是在有着巨大风险的手术前更精心化妆,这个表层的动作性核心细节实际上透露了陆小璐的一种用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性本能力量来抗击生活灾难和生活挫折。

22.我们每个同学、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不会永远处于顺境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陆小璐这样的悲剧,然而,我们还是需要一种运用人性爱美、爱生活的本性去与生活挫折、生活灾难去搏斗。“美的毁灭”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永远是我们生活向上的动力。 (抓住其他的地方去写,言之成理也可,但不能得满分) 二12.(共5分,答对一项得3分)AC(A项“神情古怪”不仅是惊诧,还有其他复杂的情感,C项认为“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错误。)

13.(4分)(1)“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网吧老板对“我”的特别态度为后文他就是和父亲共同“演戏”的战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2)“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为后文父亲欠费又无力偿还而遭到老板逼迫和路人讥讽作了铺垫。

14.(6分)第一种观点:以“儿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始教育,更具认同感;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更具说服力;让“儿子”体会到父亲的煞费苦心和爱子之深,更具震撼性。

第二种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过程沉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消极的体验;这种教育方式单一,必须结合语言教育等其他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结果不确定,有可能诱发其他不良后果。

(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并表述清晰,即可得全分;答出其中一点,并表述清晰,得3分;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答案:17、异: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风雪之冷衬托中年人有家的温暖。同: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各2分)

18、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已经错过恋爱时节,婚姻之门已经关上。

19.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既给“她”带来希望,为行文制造波澜,又衬托“她”的孤苦和凄凉。

20.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1分) ,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1分),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3分). 21.文学短评(附赏析文提纲) (1)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风雪弥漫、气候寒冷的夜境表达出天冷人暖的人情美,也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将永远不会把我们拒之门外。

(2)“她”站在门前是实写,门其实没关上,但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虚写;

看到那位中年男人是实写,她的想象是虚写。

虚实结合,既丰富了文章内容,由能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四16.题目“迷路”有双重意义。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1分)结果是“我”迷失了回家的路;(1分)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2分)

17.言简意赅,引人深思“我”迷路的原因,蕴含着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早晚会遭到报应,也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3分)

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又能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增强小说的感染力。(2分)

18.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

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颇有起伏跌宕。(每举一个例,分析恰当给2分,语言通顺1分,共6分)(如果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五12.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答案包括以上画线的四个要点,按顺序每答出一个要点或相似表述,即给1分。)

13.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3分 (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14.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 (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组合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15.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

16.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 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 (答出人物形象本质的给3分,答出人物形象意义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看来,引进大片、建设影院、拍摄类型片和降低拍摄门槛,是中国电影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快行轨道的核心推动力。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观众流失严重。

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认为,40年来,主旋律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弘扬正能量方面作用巨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一批主旋律电影,通过叙事对

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进行区分,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取得胜利、反动势力怎样走向失败的历史事实。创作者将党的历史、革命历史进行像化处理,让观众对国家、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中国加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为何电影创作的高峰并没有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出现?陆绍阳坦言,如果中国电影依旧照此路径前行,可以预见其面貌不会有本质的改观,这种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发展略径,其实是需要反思的。陆绍阳说:“未来,我们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摘编自《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中国艺术报》2018年

11月12日)

材料二:

春节期间,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等海外市场同步上映。上映首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票房合计达263万美元,创近年来华语电影海外开画最住成绩。《流浪地球》的出现,证明中国可以制作出足以比肩美国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流浪地球》意味着中国电影升级换代,是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填补了国产硬科幻电影的空白,值得自豪的是,这部电的核心主创国队成员都是中回人。

澳大利亚影评人特拉斯・约输逊称,《流浪地球》或许是2019年最好的科幻片。在他看来,这部电影摒弃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选择了中国文化中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与对家庭、社会的忠诚。

(摘编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材料三:2012—2017年中国电影播映收入年增长率及电影广告收入年增长率走势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电影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表1: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排前十名的电影 排名 1 2 3 影片名 《战狼2》 《速度与激情8》 《羞羞的铁拳》 类型 总票房/万元 平均票价/元 场均人次/人 国家及地区 动作 动作 喜剧 567875 267079 220175 36 37 33 38 30 25 中国 美国 中国 4 5 《功夫瑜伽》 《西游伏妖篇》 喜剧 奇幻 175260 165593 155124 129912 118754 177991 116050 38 39 37 30 34 36 35 33 36 23 22 28 22 20 印度/中国 中国 美国 印度 中国 美国 美国 6 《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 动作 7 8 《摔跤吧,爸爸》 《芳华》 喜剧 战争 9 《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 动作 10 材料四:

《金刚:骷髅岛》 动作 (数据来源于艺恩网) 对于春节的电影市场而言,一直以来“票房之争”都是大众媒介主要关注和聚焦的核心问题。然而,对于2019年春节档而言,与其将视点聚焦于票房收益,不如将关注点转向票房之外,毕竟,以刘慈欣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和中国本土视效田队才是2019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从《流浪地球》到《疯狂的外星人》等,本土视效团队无论是在概念设计的艺术创造性、技术手段的应用、云计算的特效渲染等层面,还是在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层面,整体的工业化水准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与快速发展,其中,影片《流浪地球》中75%的视觉特效都来自中国视效团队的制作,已然体现出本土视效团队现阶段较高的制作水准。

(摘编自《科幻当红:时尚背后是品质》,《中国文化报》2019年2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2-2017年,中国电影播映收人每年都在增长,且年增长率均在5%以上,增幅最大的是2015年,增幅最小的是2016年。

B. 2014年中国电影广告收入年增长率比其他五年高,而2015年中国电影广告的收入大幅度减少,此后两年有小幅度回升。

C. 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排前十名的电影,票房均超过10亿元,其中《战狼2》的票房以绝对优势领先,但其平均票价并非最高。

D. 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排前十名的电影,影片类型多样,但主要是动作类和喜剧类,由此可见,中国内地观众的观影偏好较明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进大片、建设影院、拍摄类型片等手段,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但未能真正解决中国电影的突出问题。

B. 中国电影创作者创作的一批体现国家良好形象的主旋律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消费需求,增强了观众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作品,创造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赢得国内外好评。

D. 材料二,三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内地电影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而《流浪地球》的出现,表明中国能够制作出与美国相媲美的科幻电影。 (3)如何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B

(2)C

(3)①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而应把握主动发展权。②挖掘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③创作多种类型的高品质电影。④进一步提高中国视效团对的专业制作水准。

【解析】【分析】(1)B项,“2015年中国电影广告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表述有误,由图表可知,虽然2015年中国电影广告年增长率大幅降低,但仍处于正增长状态,所以2015年中国电影的广告收入并没有减少。故选B。

(2)C项,“《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作品,创造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赢得国内外好评”曲解文意,由材料二可知《流浪地球》取得斐然的成就,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但不能以点带面,就此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同时材料的标题也反映出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而不是已经步入成熟。故选C。

(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据材料一“这种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发展略径,其实是需要反思的。陆绍阳说“未来,我们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内函式发展”,概括出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而应把握主动发展权,从追求数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内函式发展;由材料二“这部电影摒弃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选择了中国文化中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与对家庭、社会的忠诚”,可见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需要挖掘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由材料三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排前十名的电影统计可以看出,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需要创作多种类型的高品质电影;由材料四“本土视效团队无论是在概念设计的艺术创造性、技术手段的应用、云计算的特效渲染等层面,还是在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层面,整体的工业化水准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与快速发展”,可以发现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视效团对的专业制作水准。综合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①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而应把握主动发展权。②挖掘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③创作多种类型的高品质电影。④进一步提高中国视效团对的专业制作水准。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舍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

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略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费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 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相呼应,也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 “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3)“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 (1)B

(2)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3)本文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由细瘦弱小到直耸云霄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不断发展、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主人公由弱到强的人生经历,以及与时代的迅猛发展的过程相互映衬,烘托了主人公的美好形象。文章的标题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中间、结尾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

【解析】【分析】(1)B项中“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错误,从文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略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及“我”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有所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故选B。

(2)从文中“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等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语句可以看出,小冯同学是一个面容清秀、直爽开朗、快言快语的人;从文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她爱读书,爱思考;不甘心平淡的生活,不被高考失利所打击,生活中有强烈的进取心,敢于尝试。从生活中她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言放弃的时代精神。

(3)首先,从内容看,“那一排钻天杨”表层含义指自然景物白杨树,文章描写了它们由瘦弱到高大的成长过程;深层含义象征主人公由弱到强的成长经历,白杨树不断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象征主人公不断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其次,从结构看,题目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中间“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结尾“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同时它们也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 故答案为:⑴B;

⑵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⑶本文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由细瘦弱小到直耸云霄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不断发展、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主人公由弱到强的人生经历,以及与时代的迅猛发展的过程相互映衬,烘托了主人公的美好形象。文章的标题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中间、结尾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

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

宋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流动性强。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且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

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时有增损,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终明之世并无改变。沿袭元朝做法,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清初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审册》作为配套。由于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因此户籍管理相比明朝宽松。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

(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管理办法的一项是( )

A. 殷商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B.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的户籍管理办法,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人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C.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团貌”相当于今天户籍上的照片。

D. 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并沿袭元朝,将人民按照职业分工划分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

(2)下列不属于宋代开宝九年至大观四年人口激增原因的一项是( )

A.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国家进人一个休养生息的和平稳定时期,因此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

B. 宋代户籍管理已经很成熟,统计技术更加科学,加上商品经济繁荣,因此出现了短时期内人口的激增。

C. 宋代户籍管理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过去的“贱民”也可拥有户籍,因此人口有大幅的增长。

D. 宋代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不少过去属于“羁摩”之地的少数民族人口也被编人户籍,因此人口大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由此可以推知,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有人口管理制度的雏形了。

B.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城、乡户籍管理,并根据有无田产和财产多少来进行户籍登记,完成了税制从人头税到财产税的转变。

C. 明朝以“黄册”和“鱼鳞册”来分别登记人口和土地,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相对成熟。明政府沿袭元朝将户口按职业划分,不容更改。

D. 清朝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是因为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纳税服役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答案】 (1)A (2)B (3)B

【解析】【分析】(1)A项,“殷商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错误,原文“西周时才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故选A。

(2)B项,“统计技术更加科学”,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故选B。

(3)B项,“完成了税制从人头税到财产税的转变”错误,原文“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

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故选B。 故答案为:⑴A;⑵B;⑶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6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他们对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很惊讶,让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理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教育部推动我国的高考成绩“走出去”,将会对我国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这一动态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B. 因为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我国一些高校招收留学生时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但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C. 如果国外的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那么他们在录取我国的学生时,将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也不需要再读预科。

D. 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他们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这认可仍会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 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宣布可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 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 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 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3)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答案】 (1)C (2)B,D

(3)一方面,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使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既可以使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又可以与海外国家进行更多的教育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让世界了解我国高考的质量评价,有助于我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海外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认可。 【解析】【分析】(1)C项,“他们在录取我国的学生时,将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也不需要再读预科”错误,原文说的是“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并非所有国外高校都这样录取。故选C。

(2)A项,“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错误,这是“据记者了解到的内容”。C项,“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错误,范围缩小,原文中“主要是……高考体系”之后还有“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这一内容。E项,“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错误,这篇新闻报道了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希望中国教育“走出去”。故选BD。

(3)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专家的观点和文中的句子“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谈自己的看法。 故答案为:⑴C;⑵BD;

⑶一方面,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使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既可以使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又可以与海外国家进行更多的教育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让世界了解我国高考的质量评价,有助于我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海外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认可。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

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国的减贫实践与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全球树立了典范。面对深度贫因地区,如何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政府的努力、企业的助力、社会组织的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壮志如铁”的决心、“精准滴灌”的用心、“万夫一力”的齐心。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将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摘编自人民网《汇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

材料二: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鲜明特色。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搞好产业扶贫。

但也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国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脱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凡此种种,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

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产业扶贫贵在“精准”》)

材料三:

笔者回老家过年时,了解到政府给每个低收入家庭送去羊羔饲养,但有的贫困户找到村委会说,送羊羔,要送放羊工来,类似的要求还有不少。这种“谁穷谁有理”的思想要不得。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

之路。但也有一部分人单纯“等靠要”,难以彻底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扶贫重在扶志》)

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表格已经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摘编自央广网《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材料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对减贫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已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B. 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使扶贫提速,加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C. 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应该考虑的。

D. 很多贫困户的思想上还有“穷根”,还存在着“谁穷谁有理”这种典型的“等靠要”的思想,主观上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则文字材料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办法,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

B. 材料五的数据显示,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贫困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

C. 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

D. 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因学、因残、因灾比例之和,国家应加大对因病致贫人口的帮扶力度。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答案】 (1)B (2)D

(3)①精准扶贫:选用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②汇聚多方力量:需要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③发展产业: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④树立贫困户信心: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杜绝形式主义,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 【解析】【分析】(1)B项,“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错误,根据原文,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是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故选B。 (2)A项,“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错误,第一则材料中没有提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B项,“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错误,从图表看,国家设定的贫困线标准并不是“恒定”的,而是略有提升的;C项,“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错误,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可知“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故选D。

(3)此题要求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第一点;根据“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概括第二点;根据“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概括第三点;根据“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概括第四点;根据“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概括最后一点。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①精准扶贫:选用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②汇聚多方力量:需要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③发展产业: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④树立贫困户信心: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杜绝形式主义,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 【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

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比如,1997年卡斯帕罗夫输于“深蓝”,2016年阿法狗4:1胜韩国的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另一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艾瑞咨询预测,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1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4名交易员。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派是悲观看法,代表人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等。霍金曾在英国《卫报》的一个专栏中写道:“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马斯克甚至提出: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然而,另外一派则持有相对乐观的观点。如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初级简单的、服务类的工作,但是,人类由此被吸纳到更多新的领域,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合格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30万,缺口却为100万甚至更多。

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雇用”了超过10万台Kiva机器人,大部分执行工作均由其完成。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如订单配对、货品挑选、消费者行为研究及新品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10年前,我们对形象设计师、比价员、健康顾问等感觉十分新鲜;今天,我们已经逐步接受了网络主播、红人掌柜、网约车司机;10年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的陌生的职业名称。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悲观,人类应当更加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买公司对美国大选的成功预测说明,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增值也将会有显著增长。 C. 高盛将要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体现了机器排斥人工。 D. 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很少工作。 (2)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 B. 使用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C. 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初级简单的工作,但随着产业升级,又会产生新的岗位。

D. 亚马逊衍生出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说明人类应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3)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D (2)A

(3)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

【解析】【分析】(1)D项,“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错误,选项表述不准确,或然说成了必然,文中第四节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文中说的是“很有可能”,这是或然,而选项变成必然。故选D项。

(2)A项,“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错误,选项的表述不严谨,原文第六节是“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文中说的是“不必担心大量失业”,选项变成“不必担心失业”。故选A项。 (3)第七段“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这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的增加;如第八段“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

工作岗位上……”,这是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如第九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这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A;

⑶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捕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新的策略。

技术与立法必须齐头并进,才能为各种智能产业应用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还没有全面开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工智能发展以探索前沿科技为主,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实施审慎监管,既规范市场行为,保障用户和社会利益,又不阻碍早期技术创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涉及面广,应用领域宽,其立法工作需要技术、产业和法律专家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攻关。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初步建立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让技术创新运行在法律和规范的轨道上。

在研究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运行安全是所有智能系统中“一票否决”的决定性因素。如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首先就要关注驾驶员、乘客和行人的安全,把保障安全的功能放在科技研发的首位。尤其是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在为我们带来精准服务和个性化便利的同时,也易于收集和分析个人隐私数据、行为偏好,我们要有明确的制度和法律来应对。

2019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以“建立对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的信任”为主题的伦理准则,倡导建立“以人为本、值得信任”的人工智能伦理标准。国内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重须由技术专家和人文杜科领域专家共同努力,探索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所面临的伦理难题,使人工智能的研发设计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蓝图这样变为现实》)

(1)下列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新的科学,以纳入计算机科学的范畴。 B. 人工智能可模拟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甚至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C. 人工智能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要求自然也很高。

D. 人工智能研究旨在生产出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以完成人类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斐然:2013~2018年该领域的论文文献产出约占全球总量1/4,目

前已有30多所高校成立了AI学院。

B. 截至2018年底,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为3341家,全球企业总数的1/5以上,位居世界第二。这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C. 由于人工智能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监管起来非常困难,《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D. 研究开发人工智能技术,首先要确保安全,如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精准服务和个性化便利的同时,还要保护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

(3)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研究哪些新的策略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 (1)D (2)C

(3)①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规立法,让技术创新运行在法律和规范的轨道上;②构建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战略,把安全放在首位;③加快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研究,使其研发设计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

【解析】【分析】(1)D项,“生产出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以完成人类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理解不正确。原文为“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故选D。

(2)C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分析不正确,原文是“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选项把目的误作结果。故选C。

(3)材料三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新的策略。①加强立法,技术与立法必须齐头并进,才能为各种智能产业应用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还没有全面开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让技术创新运行在法律和规范的轨道上。②构建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战略,在研究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时,一定要把保障安全的功能放在科技研发的首位。③探索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所面临的伦理难题,使人工智能的研发设计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 故答案为:⑴D;⑵C;

⑶ ①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规立法,让技术创新运行在法律和规范的轨道上;②构建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战略,把安全放在首位;③加快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研究,使其研发设计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

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地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阙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材料四:

(摘编自人民网)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s aski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Tim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揭示了知识类综艺走红的心理原因,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天然渴求未曾改变。

B. 虽然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与其它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的电视娱乐节目相比,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

C. 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节目制作者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D.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比起一板一眼的说教灌输,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欢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蕴含了极大的知识量,老百姓可以边看边学习,所以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B. “限娱令”客观上促成了综艺回归文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调整为文化类节目。

C. 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和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D. 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多限于文学类文化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3)从爆红到审美疲劳,国内才刚刚崛起的文化类综艺显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请结合材料四,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 (1)C (2)D

(3)①形式上,以亲民的角度切入,将文化与娱乐结合。(或: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②重视观众的感受、体验,增强互动性,让观众产生参与感。③传播渠道方面,重视营销,借助社交媒体,造就全民热度。

【解析】【分析】(1)C项,“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节目制作者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表述错误,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只能说明节目制作者的选择倾向,并不代表观众的喜好。故选C。

(2)A项,“蕴含知识量”是这些节目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有满足“观众的虚荣心”等其他原因。A错误。B项,“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调整为文化类节目”错误,由原文“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可知,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至于调整成什么节目没有说,原文只是强调了“一些节目制作者”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而并非是“一大批”。B错误。C项,“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可知,文化类节目只有提高了自己的质量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问题就不能解决。C错误。故选D。

(3)由原文“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可总结出: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的途径之一“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以色列和德国的节目形式则说明:要重视观众的感受、体验,增强互动性,让观众产生参与感。而中国的电视节目形式则说明:要传播渠道方面,重视营销,借助社交媒体,造就全民热度。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①形式上,以亲民的角度切入,将文化与娱乐结合。(或: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②重视观众的感受、体验,增强互动性,让观众产生参与感。③传播渠道方面,重视营销,借助社交媒体,造就全民热度。

【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影片《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地球计划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而使自己加速飞出太阳系“流浪”的故事。当地球接近木星时,木星引力激增,地球与木星相撞,危机出现,最终人类为了希望而奋力化解危机。该片在叙述地球流浪的过程中,注意刻画同一家族中三代人即老韩、刘培强、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可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为世界科幻电影宝库奉献出中国电影人的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建树。此外,与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相对接的制作水平,极大地促成了《流浪地球》创造的科幻奇观。在电影院里,超强的视听感受让观众体验到了中国电影科技水平的巨大提升,这反映出在近年来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工业化水准都跃上了新台阶,昭示着中国电影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王一川《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材料二

2015—2019年贺岁片票房变化及影片占比统计图

(资料来源于猫眼电影)

材料三

中国科幻电影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为,科幻片是和国家实力挂钩的,如果国家不够强大,普通观众没有自信去看本国人解救世界危机。此论引发了《流浪地球》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共鸣。在刘慈欣的印象中,即便是韩国和印度拍摄的科幻电影,影响力都相对有限。2016年,郭帆拜会为《星球大战》制作视觉特效的工业光魔,这家顶级视效公司感兴趣的是文化差异: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逃跑都得带着家人?

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球遭遇灭顶之灾时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超级英雄解救全人类,或者建造“诺亚方舟”带人类逃出地球。郭帆这才意识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内核或许和中国的文化有关,即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是中国的价值观。

(摘编自吴见如《第一次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电影<流浪地球>怎样

从无到有》)

材料四

电影《流浪地球》火了,一同带火的还有它的原著。电影上映之后,原著在大众中的阅读量或曝光度几乎可以与此前20年的总和相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学的丰富库存期待着更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去重新发现。新的时代背景下,好作品也需要用新的手段方式予以发掘传播,惠及大众。信息技术、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巨变,让文学与大众的互动方式也迥异从前。例如,经由影视改编走近文学原著,文学与影像“共同阅读”,就成为当下人们文学生活的重要特征。发现好作品的并不一定是文学史家,导演、剧作家、艺术家甚至一位网游设计者,都有可能带着新的眼光进入,以更贴合时代的多元手段进行表达传播。

(摘编自丛治辰《期待更多好作品“被发现”》)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5年到2019年,中国电影贺岁片票房增速经历了先高后低的“M”型变化,贺岁片电影票房呈现出阶梯式增长趋势。

B. 2015年到2019年贺岁片票房之冠是《流浪地球》,然而近五年贺岁片票房冠军占当年电影总票房比重最大的却是《美人鱼》。

C. 《流浪地球》的票房超过了2015年贺岁片总票房;2018年贺岁片前三名的票房超过了2019年贺岁片前三名的票房。

D. 2015年、2017年、2018年这三年,贺岁片票房前两名差距相对较小,说明这三年的贺岁片票房竞争更加激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电影《流浪地球》呈现出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再加上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的制作,该片被称作“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B. 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离不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强势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国人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认同。

C. 电影《流浪地球》带火了出版20年的原著,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新的手段方式,如电影,就能使原著发掘传播,惠及大众,获得成功。

D. 信息技术、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巨变,使文学与大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转变,突出表现在文学原著经由影视改编走近大众。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电影《流浪地球》成功发行的意义。 【答案】 (1)B (2)D

(3)①作为“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昭示着中国电影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②创造了贺岁档影片的票房奇迹,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③蕴含着注重家国情怀的中国文化,彰显着强势发展的国家实力。④为用新的方式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提供了精彩样板。

【解析】【分析】(1)B项,“占当年电影总票房比重”错误,应该是“占当年贺岁片总票房之比”。故选B。

(2)A项,强加因果,题干中“由于”一词,用因果关系强调了前面两者与后者的关系。而“呈现出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和“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的制作”只是该片的特点。B项,强加主次,原文并没有说明两者的主次关系;且对于文化的认同有限制词“或许”。C项,“获得成功”无中生有;“采用新的手段方式……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3)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一般做此类题时要立足全文,而不应只从某一段找答案,然后要抓住与“电影《流浪地球》成功发行”有关的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概括得出答案。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要点①;根据材料二中的柱状图,可以得出要点②;材料三,则是阐述了《流浪星球》文化方面的特色,这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意义,即③;最后,根据材料四对《流浪星球》原著及知名度的分析,可以得出要点④。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①作为“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昭示着中国电影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②创造了贺岁档影片的票房奇迹,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③蕴含着注重家国情怀的中国文化,彰显着强势发展的国家实力。④为用新的方式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提供了精彩样板。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