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写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05-08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写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韦武胭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8期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71-02

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阅读少,生活积累也少,所以在作文中出现问题较多。笔者现对中学生作文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作简要探析。 一、存在问题

1文章空洞,无话可说。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高中生仍然会像小学生和初中生一样,对写作怀有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很多中学生在作文时感到生活范围狭窄,所以无事可记;生活单调枯燥,所以无情可抒。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为了凑够字数而废话连篇,无实质内容。 2情感失空,假话连篇。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历来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高中作文教学问题多多,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失真”,“失真”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真情实感又主要体现在文章内容空泛化、结构模式化、思想情感虚饰化以及形式内容的单一。

3随心所欲,结构混乱。在学生平日的作文中,主要问题有: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学生先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又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语言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前面没有铺垫。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结构不好,中心不突出。 二、解决策略

1提高兴趣,学会积累。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要从日常抓起。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让他们不是被动地写,而是快乐地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针对学生面对作文“无米下锅”的尴尬状态,则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作文材料的积累应该贯串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观察中积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多看、多听、多想、多吸收,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

第二,从教材中积累。教材是最大最丰富的资源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实际上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其中古典诗词、古代文言名篇很多。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单纯为完成背诵任务去识记,而是自觉地积累,把它们运用到作文当中去,做到融会贯通,作文的写作内容会丰富很多。比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将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等脍炙人口的词都积累下来。由课本同一个作者不同作品延伸开来,我们又积累了很多素材。

第三,从阅读中积累。书籍报刊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具有更规范、更精练、更集中的特点,便于读者吸收和积累。此外,书籍报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学的,大量的书籍应有尽有,而且这些材料又相对比较集中,容易收集,是学生作文材料的又一个源泉。

2用心生活,以情作文。刘勰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真情作文倡导“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生命”,探究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写作对象,“写真实生活,展生命轨迹”,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

第一,做有心人。一是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为写作做好材料的准备。而且,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景物、四时变化等等,都可以纳入观察的范围当中。二是培养学生用心去阅读,在阅读中培养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真情实感,从而加快和提高个人的写作情感节奏和高度。可通过仿写优秀作品的手段慢慢提升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写作能力。比如《项脊轩志》中对母亲和祖母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细节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关键作用,引导他们在日后的作文中也运用这种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做有情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行之无文,言之无物的现象除因为生活面狭窄,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外,对生活没有自己真实独立的思考和体验感悟也是重要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大胆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 3深思熟虑,有理有序。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血肉将无所依附,灵魂将无处寄托。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引导。

第一,整体构思,下笔有理。美国教育家西奥多·海伯这样说过:“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构思要有整体性,下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构思,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做到胸中有数。不少中学生的文章是缺少整体构思的“补丁”文章,即看到题目,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分析、整体规划,就动笔了,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出什么算什么,常常是三五百字就把想到的话写完了,觉得字数太少,不像一篇文章,就再续一点。几句话之后,又没了词,但看到文章篇幅太短,就再凑几句。这样的文章思维混乱,内容重复,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整体安排。因此,下笔之前的整体构思,是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的关键。

第二,梳理文脉,层次清晰。正所谓“车行有道,文行有思”。“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我们不能将考场作文内部优化的诸因素看成是“雕虫小技”而加以轻视。

第三,谨记“三多”,一目了然。考场作文要“中通外直”,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就要求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学会设置“玄关”,于玄关处多设置些“指明灯”。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多用标志性语言即“三多”。这些句子、段落就像一条清晰的龙脉将文章有理有序地贯串起来,使文章内部各要素自然搭配和组合,避免了杂乱无章,使文章清澈见底。

此外,还要给各段落明确“分工”,哪些是起始段,哪些为过渡段,哪些为重点段,以及哪些为结尾段,都应该心中明确。主旨句尽量放在开头,关键句子放在文章中间或者结尾等等,都应该在行文构思中完成。(责编 马超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