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震灾后不同群体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2024-05-14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9月(中旬J第07卷第26期总第151期 震灾后不同群体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罗震雷 杨淑霞 (中国刑警学院,辽宁沈阳1 1 0035) 摘要:地震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几乎能使每个人都产生弥漫性的痛苦,并产生一系列的情绪、生理、认知、行 为异常等应激反应。严重者还会罹惠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同的群体在震灾中所承受的心理创伤是不同 的。针对不同的群体有措施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并配合药物治疗,可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促进灾后的心理 康复和社会适应。 关键词:地震灾害;心理应激;心理应激障碍;危机干预 地震灾害对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人们已有充分的认 或当时,个体主要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甚至出现 意识模糊。其次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由于灾害事件和 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 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 识和研究,并据此建立起地震医学、临场救护及伤病防治 等救灾对策。而对地震灾害给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人们 还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更缺少完整、系统、科学的措 施。地震给人的心理造成的损伤,其发生机理远比生理损 伤复杂。它既可以因个人身体遭受的伤害而引起,由躯体 伤害引伸到心理伤害;也可以因个人难以承受家毁人亡、 不知如何做,会使用否认、退缩和回避等手段进行合理化 或不适当投射,对解决问题的应对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再 次是解决期或适应期,此时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 亲朋离散的打击而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还可以因个人对环 境的异常难以适应而出现心理活动失调。地震灾害给人们 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形的,它的影响是巨大的、极具破坏 实,并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 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危机后期或成长期,多数 人经历了灾害危机后,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获 得一定的积极应对技巧,但也有少数人消极应对而出现冲 性的。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 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 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 复。因此,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 动行为、焦虑、抑郁、分离障碍、进食障碍、酒依赖或药 物依赖。甚至自伤、自杀等。鉴于上述理论,可依时间先 后,将心理应激反应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性应激障 碍、持久心因性反应三个阶段。 l 地震灾害与心理应激 (1)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是 2 地震灾害对不同群体的心理行为影响嘲 (1)对幸存者造成的心理行为影响。经历过牛死浩劫 后,余悸犹存是震灾幸存者普遍的反应。幸存者通常会经 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他们会产牛一种“不真实感”,不 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真的,认为这只是一场恶梦;在意 识到残酷的现实之后,人们会经『力一段消沉期,对周围的 ‘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心理应激是 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地震的发牛具 有突发性、难以准确预测、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对于每个 人来说都是一种应激,都会导致每个人产牛不同程度的情 绪、生理、认知、行为异常等应激反应。情绪反应表现为 悲痛、愤怒、恐惧、忧郁、焦虑不安等变化;牛理反应出 现如疲乏、头痛、头晕、失眠、噩梦、心慌、气喘、肌肉 抽搐等症状严重的还可引起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 切都变得麻木不仁,这时的精神状态远没有恢复到可以 重建正常生活的水平,一旦他们认识到这些悲剧是真实 的,便会产牛严莺的心 『uj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如果得不 到及时、有效疏导,有可能造成长期的,甚至永久的心理 创伤,逐步蔓延成创伤性应激障碍。 病、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病等; 认知障碍表现有:感知 异常、记忆力下降、精神不易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判 断失误、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等;并 现下意识动作、 坐立不安、强迫、回避、举止僵硬、拒食或暴饮暴食、酗 酒等异常行为;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崩溃,出现自伤、A 杀等行为异常。 (2)对罹难者家属造成的心理行为影响。当自己的亲 人遇难时,遇难者的亲属会陷入无比悲痛中,不同程度地 出现情绪、生理异常反应、认知障碍、异常行为,甚至出 现精神崩溃、白伤、自杀的倾向。尤其是与遇难者关系越 (2)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应激障碍。心理学研究发 现,地震灾害中人们的心理危机通常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或休克期,大多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 收稿日期:2008—07—20修回日期:2008—08—21 亲近的家属其症状越明显。有资料表明,灾害造成的强烈 应激或长期应激状态会损害健康,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 引发疾病。有人对唐山大地震受难者亲属心身健康的远期 作者简介:罗震雷(1971一),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犯罪心理学方向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厂_]塾! 影响(20年)进行研究后发现,有一级亲属震亡的研究组 患高血压、脑血管病的比例高于无一级亲属死亡的对照 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 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 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 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3)对救援人员的心理行为干预。灾害事故中不仅幸 存者、罹难者家属经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作为救援人 员,他们第一时间见证了悲剧的场面,也会产生一系N,b 理问题,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救援人员的干预一般分为3个阶段:在任务前阶段制 定应对的组织计划,并通过演习明确任务,减轻预期焦 虑,建立团队自信心;在执行任务阶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组。目前国内外关于灾害对罹难者家属造成的心理行为影 响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 (3)对救援人员的心理行为影响。灾害发生后,医务 人员、救援人员会立刻投入抢救工作中去,由于他们工作 环境的特殊性,面对惨重的伤亡情况以及他们在灾难中所 担任的角色,伤害暴露的程度和范围的不同,他们也会产 生一系列的心理应激,如恐惧、焦虑、无助、挫败感等。 研究表明,SARS期间,由于SARS疫情诊断、治疗方法不明 确加之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许多战斗 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产生焦虑、茫然、悲观情绪,当看到病 人因医治无效而死亡的时候,更会感到挫败感。灾难事件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影响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它可能在救 灾结束很长时间后,逐渐出现类似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后 遗症,这种后遗症会延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 身心健康。 3 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 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很多研究和实 例证明,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 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 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有效 的危机干预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 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 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 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能增进心理健康。现代意义 的心理干预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就是要 以人为本,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尊重。  (1)对幸存者的危机干预。灾难过后,幸存者的急性 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治疗,心理状态会 逐渐恢复正常,否则将可能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 长期的精神痛苦。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危机十预时,首先应 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其次要保持与危机者密 切接触,建立沟通关系。具体途径包括:派遣受过专业训 练的志愿者倾听他们的叙述,鼓励他们宣泄心中的痛苦, 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帮助他们客观地、现实地分析和判 断事件的性质和后果,纠正错误和小合理的认知;引导他 们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着手帮助他们解决…些实 际问题,比如食品、治疗伤病患者、修葺房屋等,直到他 们逐步树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对罹难者家属的危机干预。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 的伤痛之一,必须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 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居丧之初为“休克期”, 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应建立支 持关系。居丧之初,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 这一事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 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 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往往 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 (尽可能安排同伴)与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12t] ̄时,含 休息和活动时间),保证工作人员之间以及与家人之间的 交流,同时利用各种缓解压力的技术帮助救援人员适时减 轻心理压力,还可适时安排减压、分享报告、危机干预等 心理干预方法。在任务结束后阶段安排休息放松,使救援 人员尽快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复原,如有需帮助者则安排 适当的心理干预,以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4)配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理干预的辅助方 法,目前主要使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 药物,它能够明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 少回避症状。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 变,因此应针对个体的躯体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苯二氮廿卓类药物可以减少过度警觉症状,对于急性应激 反应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4 小结 完整的救援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医疗救援、卫生 防疫、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加体现政府对受灾区 人民的人性化关怀。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及各种自然灾 害,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 和谐、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标志。对灾后人群及时进 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 念,也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当前,我国 的灾难心理干预大多是在出现问题后被动参与的,而主动干 预的较少,我们应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尽快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灾害事件的心理卫生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朱蕴丽,苗元江.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干预策略[J].南昌 大学学报,2005,36(3):49~52. [2]董慧娟.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J].自然灾害学 报,2007,(2). [3]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2004,3(1):135~136. [4]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1临床心 身疾病杂志,2006,12(2):136~138. [5]姜丽萍,王玉玲.不同人群在灾害事件中的心理行为反应及干预 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 [6] Y0ung,Bruc eH,F0rd,Jul i an D,RuZ ek,J0 S ef I,Friedman,MatthewJ,and Gusman,Fred D Di sastermental health services:a guidebook for Clinicians and administratorsMenlo Park,Cal—ifornia:National Center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1998. 6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