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2022-12-24 来源:步旅网
旅游管理专业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

旅游业是一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产业,自“二战”后规模兴起至今不过百年历史,它现已超越传统的石油、钢铁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许多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它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因此,旅游业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逐步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由此而引起了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普遍重视。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态势 1.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就旅游学科专门设系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旅游系的就已有200余所。国外旅游教育发展至今已走过近60个春秋,目前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相当成熟与完善,对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由大学、旅游组织和行业协会来开展,侧重于旅游专业实践研究,应用性强。

由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不同,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及管理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从而出现有些国家重视旅游高等教育(如美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侧重旅游职业培训(如瑞士)的状况。但总体说来,国外旅游教育一般根据各自旅游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主要设置有饭店与餐饮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交通管理专业和旅游地管理专业等内容。有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更为细化,如英国萨里大学,其旅游管理系的研究专业主要包括旅游学、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政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国际饭店管理等.总之,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性,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下面我们试图对旅游教育相对较发达的美、英、澳、日和瑞士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的借鉴.

(1)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上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如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密歇根大学则是“凭教学、科

研和服务的实力,做招待业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2) 清晰具体的培养目标

美国旅游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分为实际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英国则一直把旅游教育和旅馆与餐饮教育分开设立,两者兼而有之的较少.澳大利亚大学把旅游教育分为“旅游接待”专业与“普通旅游”专业。日本具有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3) 丰富灵活的教学内容

美国大学开设的旅游教育课程有旅游学、旅店管理、餐馆管理、交通管理、旅行社管理、公园和休养所管理、营销学等。英国旅游教育的主要课程有:旅游史、旅游的影响研究、统计规划、旅游业组织成分——膳、宿、交通、旅行社、旅游地营销、旅游地的组织、旅游投资等。瑞士以与接待业有关的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管理学和接待业理论与操作两大类。同时,课程设置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增设新课程。

(4) 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采取校企结合、学做结合等多种培养方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旅游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适应这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多数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道路,大学担任旅游课程的全职教师绝大多数都在实际经济部门任过职。英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较少,多聘请兼职教师、客座教授.

2.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专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旅游企业和旅游机构自发组织的旅游初级培训教育,特点是应用性强,不涉及理论研究;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府、教育机构开始介入旅游专业教育,旅游高等教育逐渐形成;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专业教育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教育体系。

旅游管理教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完善体系具体表现在:

(1)为了推进旅游专业教育的完善,国外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与多学科的融合,如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生态学、农学、销售学等等。致力于将各个学科所提供的概念、理论联系融化在一起,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杂糅融会,最后形成独特的概念体系。

图1 Annals 刊载论文术语统计反映的旅游学术树

(2)形成了完善的多层次旅游教育体系,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齐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教育重点各有不同。研究生与本科教育多侧重旅游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与社会需求吻合校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内发展态势 1.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稳步发展,已经成为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发展目标定位中的支柱产业,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新战略,标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在我国改革开发以后,旅游专业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

经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这样四个培养层次。

1979年,上海旅游专科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此后的20多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形成了以国家旅游局为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龙头的格局。20世纪进入90年代以后,受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专业,使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00余所,其中高等院校600多所。2008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50多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0万余人。

(1)中国旅游专业学科建制(旅游院系)概况

旅游院系在中国的发展来源于多种学科背景。根据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对1974至2003年的30年内国外旅游学术刊物文献的综述研究,发现旅游管理学和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自始至终都是旅游研究的热点分支学科,旅游学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深入程度排序为: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学理论与旅游技术、旅游规划与设计、闲暇研究·户外游憩、旅游政治学、旅游美学等。

旅游科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旅游学科体系的出现,旅游管理教育则根据旅游研究所得到的成熟学科体系来设置旅游专业与课程,进而培养、训练旅游专业人才。然而,到目前为止,旅游学科都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旅游活动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超越旅游经济影响之外,其在社会、文化、环境等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引起了诸多学科背景学者的共同关注,而学者们基于其学科背景出发进行的研究往往只能揭示旅游活动一个侧面和部分规律,而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解释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的困难。

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全国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所处院系的学科背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学科体系结构概况.为此,我们调查了全国69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以期从中总结出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所折射的旅游学科体系特征。

统计各高校本科阶段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名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管理教育

所依托的学科背景状况。按关键词为“旅游”来统计院系名称,共有25所高校建有旅游院系,但是这些院系中只有7所是独立的旅游院系,其余18所皆是与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旅游院系,这些院系中,与历史文化专业共同成立的有8所,与管理专业共同成立的有5所,其余3所为与地理专业共同成立的旅游院系(图2)。

旅游专业所在院系类型调查(N=69)9%7%6%2%17%20%39%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人文建筑

图2 中国69所设置旅游专业的院系类型

按关键词为“历史”、“管理”、“地”和“资源”、“商”、“林\"、“人文”、“建筑\"分别进行查找,以统计旅游专业在历史、管理、地理、经济、园艺及林学、社会学、建筑学这几大学科中的分布情况。如图2显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主要原因是国家学科目录中仅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列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代码120203 ),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主要原因是历史学科人才需求量下降,历史专业采取“自救\"方式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即名称为地球科学或城市环境的院系,其前身多为地理系,故将其合并为地理类院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类似于历史学的开拓行为)。

从旅游专业在高校院系的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研究、旅游管理教育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主要为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

与国外旅游研究状况相比,国内旅游管理教育学科体系在总体上已经比较接近国外。与国外一样,基于管理学的旅游管理教育、旅游研究占据旅游学科体系的主流地位,

旅游管理也是我国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是旅游专业唯一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一原因也使得许多高校将旅游专业放在了管理院系之下。

(2)中国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1)旅游课程设置

对中国开设旅游专业的69所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各院校所设置的旅游课程名称按词频进行分类统计,其结果是管理类课程依然高踞榜首,课程数量达到141门次,这一数值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课程的设置数,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就开设2.1门次与管理相关的旅游课程。居于第二位的课程是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68门次,相当于每一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都开设有1门旅游经济类的专业课程。除了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其他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的课程类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

a. 统计会计类47门次:旅游统计、会计财务结算等 b. 旅游法规类44门次:旅游法规和政策以及经济法

c. 规划设计类37门次:区域旅游规划、景区规划、景观设计等 d. 市场营销类36门次:旅游市场营销

e. 外语课程36门次:包括导游外语、及旅游专业英语

f. 信息系统技术31门次:地理信息系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 g. 导游30门次:导游技巧、导游艺术导游原理等 h. 心理学30门次:旅游心理学

i. 地理29门次: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普通地理学

j. 服务类23门次:饭店服务、餐饮服务、酒店服务、礼仪形体等 k. 文化民俗21门次:文化学、旅游文化、民族文化、民俗等 l. 生态环境13门次:生态旅游、景观生态、生态学等 m. 会展11门次: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

除了以上所列的课程以外,部分院校还开设了旅游交通、交通航线运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化学、组织行为与公共关系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全国的普及程度普遍较低.

旅游课程设置160140120100806040200织行管为理类地理市文化场食营销品营服养务类政语策言法规类统导计游、会信规划计息设系计统技心术理经学公济学共生关系态环境交通会旅展游学组

图3 中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状况

对各高校所开设的管理类课程进一步细分,发现管理类课程主要涉及饭店客房管理、餐饮酒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区管理这7个具体类别,此外还包括1门次纯粹管理学的课程。在管理学课程中,排在首位的是旅行社经营管理,其占到管理类课程总数的27.7%,其次是管理学原理性质的课程,该类型占管理类课程总数的24。1%。饭店客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餐饮酒店管理课程的普及程度较为相近,所占比例在12%左右。管理类课程中普及程度最低的为旅游景区管理.

管理类课程细分454035302520151050景区管理人力资源饭店客房餐饮酒店纯管理学旅行社财务企业

图4 中国旅游院系管理类课程细分情况

2)国内外课程设置对比

a、理论性课程设置较为接轨

理论性课程是指那些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性较强的课程,从国外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旅游专业较为普及的理论性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政治学、旅游美学等.通过对国内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国内旅游专业的理论性课程,同样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学概论等,并且可以看到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国外较为普及的课程在国内普及程度同样很高,这表明国内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理论性课程开设情况与国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国外较为普及的旅游政治学,国内尚未开设相关课程,这方面国内的研究也相当欠缺,旅游政治学是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一个盲区.

b、应用性课程设置差别较大

应用性课程则指偏向实用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国外较为普遍的应用性课程包括旅游规划与设计、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等旅游直系课程,还有包括与旅游关系密切的饭店餐饮服务、运动健康、烹饪、交通运营等旁系课程。纵观国内各院校旅游课程设置,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有景观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而与旅游关系密切的旁系课程则有餐饮服务、外语、导游、食品营养等.相比之下,应用性的课程与国际衔接的情况要差于理论性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国外较为常见的是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为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比景区管理更为复杂的管理系统.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发展,如何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而开设旅游地管理课程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国外较为重视的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教育在国内少有开展,而国内较为常见的导游课程,只能算是环境解说教育的一个分支。随着国内旅游消费文化品味的逐渐提高,环境解说也日益重要,国内需要开设比导游专业更为宽泛的环境解说教育课程以便为社会服务。

国外的交通运营、交通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从国内69所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交通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仅占所有课程的0。3%,显然,国

内对旅游中的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营不甚重视。

国外旅游专业课程还包括运动健康教育,而国内则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因为体育旅游在我国尚未形成气候,但是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因而有必要增设相关课程。

国内将旅游外语作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应用性课程,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旅游院校中则鲜有外语教育,这也折射出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

(3)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评估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量的飞速攀升,旅游教材开始涌现,这一方面缓解了社会对旅游人才、旅游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却也出现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编写缺乏科学性、与产业实况脱节等不良现象。为此,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于2005年5月对北京市各大书城所出售的旅游教材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地点选取了国内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海淀图书城、海淀购书中心、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这4个书城。通过对这四大书城进行调查,能够反映目前国内旅游教材市场发行的总体情况。

1)数量与类别

本次调查共搜集到旅游教材类图书543种,其中面向本科及专科教育的有212种,面向研究生教育27种,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有258种,面向自考、成人教育的有46种。

图5所示,反映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旅游教材很大一部分(近一半)是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此类教材占到了教材总数的48%,这类教材主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知识;居于第二位的是面向本科和专科教育教材,这类教材较多涉及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此类教材占教材总数的39%;排在第三位的是自考和成人教育类旅游教材,所占比例为8%,这类教材与面向本科、专科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数量最少的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这类教材仅占教材总数的5%。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

8%5%39%48%高职、中专本科、专科自考、成教研究生

图5 中国旅游类教材适用群体调查结果

按其是否为翻译类教材对所得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则发现面向本科专科、面向高职中专以及面向成教自考的这三类旅游教材,其从国外引进的比例全都低于1% 。但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中,却有高达70。4%的比例为国外引进教材.这说明我国旅游教材整体原创性较高,但是理论较强、层次较高的研究性旅游教材却对国外存在严重依赖。

2)教材内容

对543种教材书名进行词频统计,出现频率超过20次的书名有 :饭店经营67次;管理学43次;英语29次;导游30次 ;旅行社经营25次;旅游营销 24次;旅游法规23;旅游学21次;地理21次.这表明,饭店经营及管理类教材的市场供应量最大,英语、导游类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也较为热门。

按课程统计所使用的关键词对旅游教材书名进行词频统计,以便与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进而看旅游教材编写与旅游管理教育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将各类型在旅游教材和旅游课程设置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值绘制成图,图6为两者叠加结果.从图中,我们可以判断,总体上来说,旅游教材编写与旅游管理教育需求吻合情况良好。各类别中,教材编写比例超过旅游课程设置比例的有管理类、食品营养卫生类和导游类教材,其中管理类教材超过教育需求程度最大,教材编写大于课程设置需求。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比例低于旅游课程设置比例的教材有旅游法规类、旅游统计及会计类、信息技术类、旅游经济学类、会展旅游类和旅游学概论类教材。

0.40.350.30.250.20.150.10.050教材课程组织行管为理学地理旅文游化营销礼食仪品交际旅英游语法统规计导、游规会划计信开息发技心术理经学公济共学关系交生通态管理会旅展游学

图6 旅游管理教材与旅游管理课程吻合状况

3)旅游教材种类丰富但发行量有限、质量普遍不高

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旅游类书籍的大量涌现,国内旅游管理教材的编写组织也呈现活跃势头。内容相近、甚至名称一样的旅游教材会有十几家乃至二十几家出版社都有组织发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旅游教材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低质量的旅游教材泛滥成灾。

通过比较教材编写与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发现教材编写在管理专业领域较为集中,而在其他一些专业领域,如投资与会计、旅游经济和会展旅游、旅游地管理等领域却又存在严重缺失。国内旅游教材编写大多集中在应用性较强、理论要求不高的实用类教材上,而对理论要求较高的研究型教材国内鲜有编写,这类教材大多依靠从国外引进.国内旅游教材体系缺乏层次感,大量教材内容重复或者大同小异,创新性不强。

虽然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经费短缺造成旅游教育重课堂轻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很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刚刚“蜕变、转轨”后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许多在外延式扩张战略指导下涉足高等旅游教育的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大多数旅游高校(系、专业)仍困于传统培养模式,以学历教育为本位的理论化教育模式,从国家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十分强调理论教学,现在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所占比例达到了75%以上,而实践教学往往缺乏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造成理论性知识偏多,实

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现在许多旅游企业宁可要低学历的员工,而不要本科生的现象。(2)旅游高校与产业界合作流于形式.目前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即使旅游高校有教学实习计划,由于企业的不合作,往往只能摆在纸上,难以落实。目前,我国饭店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时间要求至少在6个月,而大学的实习计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为3个月左右。从而与企业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造成实习难的局面。加之大学生的分配体制改革后,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的局面.(3)人才培养供求错位.我国旅游行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四类:一是懂旅游的领导人才,包括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旅游局局长。二是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三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才。四是紧缺专业人才,包括高级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旅游市场营销人才、旅游项目策划人才、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人才、度假区管理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等等。从供给看,目前我国高校每年能为旅游行业输送大约15万旅游管理类毕业生,但基本上集中在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和导游等少数几个专业,且越是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工作的可能性越小。旅游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高校却难以供给。(4)专业定位不明确.目前,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注重更多的是生存,考虑发展的少,究竟为旅游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人才、初级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教学人才),目标定位十分模糊,盲目模仿的现象较多.不少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等联系少,使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稳步发展,已经成为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发展目标定位中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起了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普遍重视.在各部门的重视与配合下,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必将朝积极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必将表现在:

(1)树立“大旅游”的教育观

继续完善建立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使旅游人才培养立体化;旅游企业应重视岗前培训、上岗培训、轮岗培训等基本制度的形成,使培训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要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旅游人才开发体系和开发机制,使旅游业各种人才的供给,在数量、素质和结构等方面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为我国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落伍,而针对旅游专业的实际,课程实践环节完全可以实现学中练、练中学的效果,现场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互为补充成为未来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的主流。

(3)办学目标要明确,专业设置要合理,突出旅游教育特色

过去从办学目标来看,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受利益驱动,许多院校跟风开办旅游专业。至于要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院校考虑不多,目标定位也不够明确,以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目前,许多高校在暂时摆脱了竞争压力之后已经在主动思考专业建设将何去何从的问题,在旅游组织、旅游企业和旅游高校共同努力之下,旅游高校必将明显各自的办学目标,设置有特色的且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特色专业课程,重新整合资源,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

(4)尝试新的办学模式,努力推进校企合作

借鉴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校合作.旅游教育单位与旅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旅游企业将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支持教学实习等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得实践教学计划容易实施;学校经常与企业保持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和潜在的企业主见面交流。

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地域特征和市场需求,今后我国旅游就业将形成六大人才需求领域。(1)以大型景区为龙头,形成了丰富的就业体系和就业方式,包括住宿接待、餐饮、娱乐、旅游购物、劳务服务等.(2)在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和集散基地,以住宿接待为中心,形成了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了酒店集中区等高密度就业区域。(3)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为主,环城度假带已成为旅游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为城市居民休闲服务建立了相应的就业体系,包括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农家乐、产业旅游等。(4)沿着重要的旅游交通干线及航空港、火车站、汽车站等站口形成的旅游就业重要的增长轴线。沿交通沿线带动的就业体系主要有三种增长模式;沿线的旅游交通服务,如餐饮、

车辆维修、商品销售等;带动沿线旅游景点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城镇的发展和就业体系的形成.(5)旅游小城镇及乡村旅游就业体系。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古镇旅游、乡村旅游,这种旅游模式所产生的就业体系,与一般的旅游景区点相比,具有更高的参与性.

(6)依托产业旅游带动的就业模式。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热点,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教育旅游等.产业旅游就业模式的特点是,旅游业依托其他产业,往往不是主业,从业者往往是兼职从事旅游。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旅游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传统旅游行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这些行业总体上对人才的需求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进入门槛较低,绝大多数要求大专学历即可,甚至于有一些还要求中专学历,使得进入旅游行业相对比较容易;第二个特点是对人才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多数企业要求有相应的工作经验;第三个特点是待遇呈两极化趋势,基层的人员工作基本在1000元左右,管理岗位可以达到3000元,甚至更多。具体来看,旅行社对人才的需求包括导游、计调、销售、票务、会计、网络.导游需要有导游证,基调普遍需要一年计调工作经验,销售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票务一般要求初中毕业即可,会计和网络需要相关专业和工作经验。酒店作为旅游业中的传统行业,在招聘人才时大体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是基层的服务人员,一是管理层.基层的服务人员多要求初中学历,而管理层多要求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景区可以分为具有优质资源的一类景区和旅游资源普通的二三类景区.对于具有优质资源的一类景区多数属于事业单位,进入这类景区难度较大,而对于二三类的旅游景区在招聘人才时和酒店的情况相近,对于基层的服务人员多要求初中学历,而管理层多要求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

新型的旅游行业如出境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休闲度假、康体管理、旅游房地产管理、会展管理等,需求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如携程、驴妈妈、芒果网等,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另一类是旅游产品、营销和数据分析人员,对于旅游产品人员,多不限制专业,旅游管理、新闻、中文专业均可,要有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其次要求有数据分析能力,携程要求有英语6级证书。出境旅游招聘两类人员,一类是领队,需要有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一类是线路经理,需要有工作经验和固定的客户群。其他如休闲度假、康体管理、旅游房地产管理

和会展管理对于应届生的需求相对较小。

2、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大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人才,目标笼统导致了所开设的课程大致相同,缺乏自身特色,学生就业缺乏明显优势.具体如下:

院校 西北大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人才. 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陕西师范大学 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并能胜任旅游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学与研究人员。 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生态旅游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旅游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基本理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基本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与旅游宾馆、风景旅游区和森林公园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业管理以及旅游区规划工作. 兰州商学院 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国际旅游管理理论和现代旅游企业经华南理工大学 营实践,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沟通和表达能力好,正直诚信,适应未来国际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具有扎实管理科学、经济学和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广州商学院 有良好的外语能力、灵活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中高层管理人才. 可以胜任在旅游政府机构、旅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具暨南大学 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具有从事旅游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广西师范大学 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掌握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旅游企业管理、旅北京交通大学 游公共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旅游文化素养、社交礼仪等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具备本专业所必须的数学、计算机、英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规划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及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实践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的基本方法,北京林业大学 具有一定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熟悉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及遗产保护、自然风景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国内外旅游管理学科理论前沿、旅游发展趋势及动态;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及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本专业培养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教育科研北京工商大学 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及相关业务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主要为旅游企业、饭店、宾馆和政府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部门中央民族大学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经营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首都经贸大学 专业知识,能在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从事旅游经营、策划、管理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燕山大学 有关旅游行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运用外语从事旅游业务活动,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理论和方法,从事国内、国际旅游管理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贵州大学 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贵州财经大学 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能为“富民兴黔”作贡献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和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 熟悉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及国内外旅游业及相北京联合大学 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能够胜任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长安大学 本专业以培养旅游管理方向为目标,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为特色。 掌握酒店及旅游住宿业管理、休闲策划与俱乐部管理、会议会展策划中山大学 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胜任旅游业管理职业需求。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目前市场上急需什么样的人才,还要了解地方其他院校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及符合本科生层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外旅游学士学位教育理论教学通常会安排1/3的基础课程,1/3的专业课程,1/3的相关专业课程。应用性环节是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同时、国外的旅游教育拥有较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除在企业实习外,在校内一般还建有专业的烹饪实验室、食品实验室、旅行社实验室、酒店客房管理实验室等,如康乃尔大学建有食品实验室和饮料管理中心等实验设施。

而我们大多数旅游高校(系、专业)仍困于传统培养模式,以学历教育为本位的理论化教育模式,从国家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十分强调理论教学,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所占比例达到了75%以上,而实践教学往往缺乏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造成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例如我校目前开的课程中导游学、酒店管理、餐饮管理、资源开发,这几门有课程实践,但基本以短时期参观为主。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室建设在大多数院校得不到重视,甚至在很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甚至没有实验室,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训练;第二作为应用型专业,实习应该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实习也是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的一个部分,在大多数学校得不到重视,很多院校都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使得实习流于形式。以就业比较好的北京联合大学来说,旅游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7%,其中大部分学生与实习单位直接签约,留在了原实习岗位。因此,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现在许多旅游企业宁可要低学历的员工,而不要本科生的现象.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外语教学,旅游管理属于涉外专业,在大学四年中外语的学习是一个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包括英语和第二外语。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外语教学中和其他专业并无区别,主要在大一和大二学习英语,也没有开设第二外语.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的青岛大学,在大学四年均有英语课程,细化到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并且开设有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学生毕业有90%有6级证书,还有个别同学获得专业8级证书。学生如果英语学习的比较好,毕业时即使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在其他涉外工作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4、教师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薄弱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门新兴的学科,经历了过去二十多年外延式发展模式,其中一个显著的结果是旅游管理的教师普遍学历较高而实践能力弱。就我校而言,目前旅游系共有专业教师10人,均为旅游管理科班出身,其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职攻读博士生,其余3人具有硕士学位.从教师的结构看,学历水平较高,基础扎实,但教师中只有一名教师曾经在旅行社工作过,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外,其他教师实践能力都比较薄弱。

由于近几年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科研和学历上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我校1974年以后出生的教师,没有博士学位不能评副教授职称.同时,对于教师的考核也以科研能力为主要的评判标准,使得教师无暇顾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考取博士学位和科研工作方面。

5、授课形式单一

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刻板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填鸭式的授课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性较差,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6、生源问题

以我校为例,旅游管理学生80%左右属于调剂,入学之后,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市场需求量大的酒店从业不感兴趣,从业较好的导游培养由于缺乏硬性要求,通过导游证考试的学生数量并不多,从而导致学生在职业准备、就业时出现方向困惑.以我校07级毕业生为例,45个同学中,有12人有导游证书,而且均为汉语导游,有两人正在考英语导游。学生中多数英语基础薄弱,使很多学生毕业无法胜任就业前景好的出境旅游和外语导游工作。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人才和供给存在严重矛盾,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实践能力薄弱、教学方式单一和生源问题方面。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相信我们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

展的思路

思路:以旅游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建设西部特色财经类大学的发展背景下,依托我校财经类专业的深厚基础,实施“雄鹰培养模式\"。重点建设“旅游+财务\"、“旅游+商务”、“旅游+项目”三大特色方向,积极推进三大课程模块改革,着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三大专业素质,掌握五大技能,贯彻落实五大保障措施,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具备财务管理、投资分析、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的理念: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托西安国际旅游大都市的发展平台和我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深厚基础,在“雄鹰培养模式”理念下,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时就像是勇猛自信的雄鹰要放飞广袤的宇宙蓝天.

雄鹰,动作敏捷、飞行神速;拥有精准的双眼、强健有力的翅膀;勇猛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执着.鹰头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鹰要飞翔要靠左右两翼,左翼是专业技能,右翼是理论知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因素相当于鹰尾,影响着鹰的飞翔速度和方向。综合构成雄鹰主体,显示综合素质。在鹰的前方是施展才华与能力的广阔空间,旅游产业坚实的发展基础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雄鹰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是市场需求的导向性所在。在鹰的周围环绕的大气就是雄鹰振翅飞翔的社会环境。

2.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1)课程模块设计——理论知识

专业必修课:旅游学导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财务会计实务、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商务英语、旅游导游业务、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

专业选修课: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法规、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行政管理、旅游规划制图、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城市旅游、休闲学、广告学等。

(2)专业技能模块-—能力知识 专业技能是雄鹰展翅的必备条件之一。

计算机等级证书

(普通话、英语)导游从业资格证书、旅游咨询师等旅游行业从业证书 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培训师证书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就需要有“一技之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发展方向,在毕业前必须具备5证中至少2种证书。

(3)素质模块——综合素质培养 ①行业基本素质

行业基本素质是前提.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客服务过程中,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业素质,包括卫生习惯、语言沟通能力、交际礼仪、服务和服从意识等.这些基本素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对这些素质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都要进行着力培养.

②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基础。旅游行业是一个外向型行业,需要较高的能力素质。强调五大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③品质素质

品质素质是关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企业中往往承担决策、组织、计划等角色。因此,独特的品质素质成为培养人才的关键。主要包括独立、自信、果敢、睿智、执着等品质素质。

3.各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

基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开发与规划,适应市场需求,扩大覆盖面,拓宽就业口径。现有团队中,专业教师10人旅游管理科班出身,其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职攻读博士生,其余3人为预备攻读博士。师资的整体学历高,年轻,适应力强,竞争力较强,多数主持或参与项目、规划,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基础,能够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与实践。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成功申报,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平台。在旅游管理硕士点方向中,侧重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本科教学的拓展,完善了从学士到硕士的体系构建。商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学校重点专业财务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

财经特色的平台,争取强系的教学师资协助,促进交叉融合。

依托西安国际旅游都市建设规划,具有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平台。国家将旅游产业列为战略产业,陕西是旅游大省,西安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国际旅游都市,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未来建设为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旅游都市,旅游产业是当之无愧的省、市支柱产业,建设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旅游项目,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人才,包括导游、酒店经营管理、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人才。

在以上基本的支撑条件上: (1)增加经费

增加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以及实习基地等经费投入,保证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2)打破传统课程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所开课程门数多,课时少;实践环节课时安排多,课堂教学课时减少,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尝试.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针对性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老师对传统教学内容有所选择;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加强行业背景知识的学习,熟悉实际工作环节,才能作到有的放矢。通过与联办企业沟通,明确企业需要,丰富教师思维,扩大视野,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4)加强实验室建设

高等院校不可能拥有各种正规的旅游经营场所,我们建设相关实验室主要是为基本技能训练提供模拟场所,目前我们没有一个专门的旅游专业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一大弱项。建设实验室保证技能性课程的有效开展.

(5)组织各种大型活动

除了教学计划中体现的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环节外,如毕业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还应在课外定期举行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大型活动,如导游风采大赛、旅游文化节等,鼓励学生参与大型社会活动,如曲江各种会展服务、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服务、义务导游活动、世园会志愿服务等工作,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纵向、横向研究课题等。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平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