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文言文写景抒怀篇阅读

2022-06-21 来源:步旅网
中考文言文写景抒怀篇阅读

一、阅读《小石潭记》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 咨臣以当世之事 ....

C.不可久居 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分) 二、阅读文言文《 岳阳楼记》 (节选),完成第10——14 题。(16 分)

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喂,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 咦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与人佣耕 B. 或异二者之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C. 不以物喜\\何以战 D. 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

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文:

12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2 分)

答:

13 、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 3 分)

答:

14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② ③ 两段对第④ 段的作用。(3 分)

答:

三、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中,弈者胜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

家》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1.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2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② 泉而茗者 ..③ 柳条将舒未舒 ④ 呷浪之鳞 ..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 若脱笼之鹄 .② 娟然如拭 .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 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

其特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 文中画线句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5—8题。(15分)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自 自富阳至桐庐 B.从 从流飘荡 ...

自非亭午夜分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绝 猿则百叫无绝 D.日 有时见日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日光下澈 ..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

7、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口、山之口、山之口,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5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个字概括了全文描写的富春江景色。

B.第二自然段写水的颜色、清澈、深度,静态和动态,都突出表现一个“异”字。 C.第三自然段中“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给本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出了超然尘世的归隐之心。

六、《湖心亭看雪》阅读

1、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什么心情?

4、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超然脱俗的性格。 七、阅读《答谢中中书》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2、翻译: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文章又以“ 。”感慨收束全文。

比较阅读

(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3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

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

记》)

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和景明 景: ②四时.之景不同 景: .

③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④把酒..临风 把: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12.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文 段

景 甲 一段写

淫雨霏霏

二段 乙 先写

暮 再写

13.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

“乐”与甲段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山间之朝

乐 喜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

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 .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

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2分) 一、【答案】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D(2分) 8.C(2分) 9.D(3分)

10.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3分) 二、【答案】 10、A

1译文:(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11、○

情,怎能一样呢?

2译文: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

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碧玉。 12、答:“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13、“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 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3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14、○

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两段

4段的议论奠定基础。 描写为第○

三、19、B

四、【答案】 14.① 暖和 ② 喝茶 ③ 舒展 ④ 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 (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

( “始”、 “未始”、 “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 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表明了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

五、5、C

六、1.(1)全 (2)这,在此意为“那” (3)只有 (4)罢了 (5)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 (6)等到 (7)哪 还 2、(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七、1、C 2、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

比较阅读

(一)8.(2分) 大约 ; 睡觉、眠、卧 9. (4分)

①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

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 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二)9.答案:①日光 ②景色 ③有时 ④持、执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答案: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

呢? 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1.答案:B

评分:选对得2分。 12.答案:

悲 春和 景明 山间

之四时

评分:每空1分,共3分。

13.答案:乙段中“乐”既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又暗含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评分:本题2分。只答相同点不得分。 (三)19.B

评分标准:3分。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

22. 答案 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

鄙弃名利。

评分标准:2。每点1分。意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