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感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学习目标】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认识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学习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学习理解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以时间为序归纳北魏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
【思考探究】
1、十六国后期,北方政权林立,为什么北魏得以统一?
2、北魏统一北方有什么影响?
2、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内容分析:北魏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带来什么后果?
【思考探究】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生平
【思考探究】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材料二 (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的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孝文帝那一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改革有何影响?
1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自主学习】
1、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第三单元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2)椐材料二,分析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9、为什么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当堂检测】
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
A、新疆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黑龙江省 2、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3、下列史实属于拓跋 在位时期的是①对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迁都平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凭借武力征服 B、实行一些汉化措施 C、开始实行编户 D、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5、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 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 D、社会矛盾缓和 7、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不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三单元
2
【质疑与反思】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标感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1.具体分析改革中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学习理解过程】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实质
(3)该制度的实施给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自主学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
【思考探究】 1、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的吏治状况怎样?原因是什么?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危害?俸禄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2、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1)材料中反映了北魏怎样的改革措施?实施该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第三单元
3
3、改革前导致北魏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该矛盾,北魏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起到了什么效果?
【小结】: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
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1、 孝文帝改革后期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 阅读本目教材第二段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角度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思考探究】
1、 结合本目“学思之窗”材料,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思考探究】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难道没有弊端吗?如果有,你能否举一例说明?
【当堂检测】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3、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
A、俸禄制度的实行 B、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C、三长制的推行 D、租调制的实行 4、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不包括 ...A、邻长 B、里长 C、党长 D、县长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措施的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租调制 D、迁都洛阳 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有阻力 8、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4
(三)、移风易俗
【自主学习】
1、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2、 阅读本目内容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起到了什么进步作用?
3、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上孝文帝又进行了什么改革?有什么影响?
第三单元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9、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 (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宣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成阳王禧传》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
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3分)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3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2分)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目的有哪些? (1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
第三单元
5
【质疑与反思】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标感悟】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重点与难点】
【思考探究】
结合本课“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习理解过程】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管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液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
【自主学习】
归纳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思考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自主学习】
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单元
6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自主学习】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2)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8、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简要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0、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
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1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当堂检测】
1、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视兴修水利⑤放松对手工业工匠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 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生产都有所发展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 3、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5、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第三单元
7
【质疑与反思】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2、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4、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7、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二、材料解析题:
1、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废井田 开阡陌,弱者丧社稷。 -----《汉书8226;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第三单元
8
(2)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
(4)试分析说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08年江苏高考题)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
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
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
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单元复习
1、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影响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经济基础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兴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背景 起,阶级基础变化;百家争鸣的局面,强;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原因) 法家思想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基础;秦孝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
公顺应时代潮流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快了次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民族融合,加速了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作出了贡此开始;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献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制度的问题。
(1)内容: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革除弊政;促进发展;巩固统治 ①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②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其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2)实施的背景:
①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经济:推行均田制、租调制;设立三主要 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长制 内容 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在全国推政治: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行郡县制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迁都洛阳习俗: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化统治 立。
②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第三单元
9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以时间为序归纳北魏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略) 【思考探究】
1、十六国后期,北方政权林立,为什么北魏得以统一?
主要是因为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具体如下: 经济上: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
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适应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治上:仿照汉制设官,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善朝廷典章制度,国家机构日
益完备。
文化上:兴办太学,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发动一系列征伐兼并战争。 2、北魏统一北方有什么影响?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自主学习】
1、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1) 北魏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2) 危害: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内容分析:北魏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带来什么后果?
北魏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思考探究】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了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生平(略) 【思考探究】
(1)材料一反映孝文帝那一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改革有何影响?
第三单元
10
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2)椐材料二,分析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积极进行社会改革;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当堂检测】BADCDBDA
9、为什么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必然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政治上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因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目的: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自主学习】 (略) 【思考探究】
1、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的吏治状况怎样?原因是什么?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危害?俸禄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状况: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原因:(略) 危害:(1)官吏贪污盗窃,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国家机构迅速腐败,鲜卑贵族依靠攫取的财富追求奢靡,使原来悍犷
善战的风气逐渐丧失;
(3)官吏贪残,压迫人民,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作用: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
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2、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
(1)材料中反映了北魏怎样的改革措施?实施该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措施:均田制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根据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3)该制度的实施给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可以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3、改革前导致北魏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该矛盾,北魏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起到了什么效果?
原因:由于北魏政权各种制度的欠缺,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
“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 措施: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效果: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
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新的租调制的推行,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1、孝文帝改革后期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后期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角度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略) 【思考探究】
1、结合本目“学思之窗”材料,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移风易俗 【自主学习】
1、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阅读本目内容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起到了什么进步作用?(略)
第三单元
11
3、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上孝文帝又进行了什么改革?有什么影响?
措施: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影响: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思考探究】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难道没有弊端吗?如果有,你能否举一例说明? 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当堂检测】DABDADDD 9、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3分)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3分) 措施:均田制;(1分) 原因:“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 (1分)。 影响:“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1分)
补充阐述: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
(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三点中任答一点即给2分,但是答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不得给分,因为,材料里已经有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2分)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目的有哪些? (1分) 措施:“断北语,一从正音”。(2分)
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1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
反映的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1分)。
影响: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
民族的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自主学习】
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变化:
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编写人:史自进 审订:高二历史组
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 【思考探究】
结合本课“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自主学习】归纳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略) 【思考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改革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自主学习】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文化、服饰、食物等受鲜卑文化影响
(2)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①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③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当堂检测】CBADDDBA
9、简要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大融合 (最重要) ,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10、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
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
第三单元
12
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1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
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
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单元检测】
单项选择题:DADBBAAD 材料解析题: 1、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2)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含义: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3)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
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
(4)试分析说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2、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
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