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热点专练一大阅读思维训练
(建议用时:30分钟) (解析版)
【命题趋势】
高考语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这在近几年的阅读类题目中已经得到凸显,2019年全国卷I和Ⅱ全卷字数均超过10000,与2018年全国卷相比,全国I卷增加约200字、全国II卷增加约1000字、全国III卷增加约900字,阅读量增加,考试时间却没有相应延长,可知这其中意为着什么。
语文备考的转变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先看命题材料的变化。在刚刚过去的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全试卷阅读量有所下降,但此次模拟卷字数约为8300。虽然减少了总的阅读量,但答题的紧张感却丝毫未减。现代文阅读的分成两道大题,第一道大题是多则材料阅读,2100字左右,涉及文学评论、论述文等多种风格的文体。第二道大题的命题材料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居然是多年未考的现代诗,而且是大家很不熟识的作家作品。虽然题目侧重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以及关键词句的理解、人称抒情角度等考点,还是让习惯于小说、散文备考训练的考生措手不及,满额焦虑,做题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再看题型的变化。现代文阅读Ⅰ一共创制了三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和两个问答题。三个选择题与历年来论述类文本的题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第1、2小题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1、3小题的继承,而第3小题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2小题的发展,要求选择“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其实是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两个问答题中,第一个考查论证方式的特点,这个知识点对考生来说并不熟悉;第二个又完全是开放性试题,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关键得自圆其说,有根有据,并非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 【满分技巧】
1.坚持考纲为导向,全面系统复习
坚持考纲为导向,全面系统复习才是王道。切莫上一年考什么,下一年便只练某类题型。比如,2014年考前全国新课标卷大部分备考的同学不相信全国卷会考断句题,少有人练及,虽然北京等自主命题省份一直在考。2017年考前全国新课标卷大部分备考的同学不相信全国卷会考散文阅读(虽然当年的考纲已明确调整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和小说的顺序,由“小说、散文”变为了“散文、小说”。) 2.切莫闭关备考,不闻他省模拟与真题
全国命题一盘棋,好题互相借鉴。切莫闭关备考,不闻他省模拟与真题。此一点,2019年考前做过广州二模的全国I卷省份,应该最懂。2018年浙江考前练过新课标卷的同学,也最懂,2018浙江首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跟全国卷题型几乎完全一样(分值稍有区别)。 3.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坐下来,静下来,认真备考,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山东省要求所有报名2020高考的学生参加此次模考,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考试改革试验与研究才刚刚开始,这并不代表2020高考题型就这么定了。应是想通过这次统一模考,来为接下来的试卷题型调整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限时检测】
一、(山东省2020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气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
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
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
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
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
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
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
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
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2020年海南省新高考平行模拟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
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4.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5.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参考答案 【限时检测】
一、(山东省2020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
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气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
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
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
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
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错误。结合“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分析,“无暇”错误。B项,“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错误。结合“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分析,“较为随意”错误。D项,“不同于”错误。结合“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等分析,两者有相同之处。故选C。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
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
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
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
样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错误。结合“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
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分析,原文并没有把两者进行比较。故选C。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分析选项内容。结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等分析,材料二主要论述“科幻小说是否欠缺文学性”。A项,“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能够佐证观点。B项,强调科技的作用。不能够佐证观点。C项,主要讲作家的创作。不能够佐证观点。D项,现代科幻文学特点。不能够佐证观点。故选A。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运用举例论证。如“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运用比喻论证。把“文学性”比作“杂草”。生动形象论述了“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的,引出后面的需要“变革意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需要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找出论证方法,然后分析效果等。结合“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等分析,运用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形象。结合“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分析,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写出了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引出后面“在科幻作品面前,不能把文学性固化”。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合理。(1)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2)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3)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
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4)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此类试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结合“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等分析概括。
二、(2020年海南省新高考平行模拟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
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一中圈出有关红楼女子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C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并非“兼具”。故选C。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二中圈出有关“冷B项,香丸”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二是为人端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这两个都是“热毒”,紧跟着后面说“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这应该是“冷”的表现。故选B。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三中圈出能证明宝钗不“奸”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D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故选D。
4.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然后浏览三则材料,圈出对宝钗评价的角度,再分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创作原则方面的原因;如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
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这是读者立场角度的原因;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这是写作手法方面的原因。 5.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答案】(示例1)《边城》中的女主角翠翠具有复杂的性格,既善良、纯粹,同时又勇敢、有主见。十五岁的翠翠乖巧懂事,疼爱爷爷;然而当她面对权势人家的大老和二老同时对她的倾心,她却听从爷爷的主意,拒绝了大老。而当爷爷死去,翠翠面对她的心上人二老却十分冷漠,似乎是怪罪他曾经对爷爷的“不敬”。可见她十分有主见,不完全是旧时代的“乖女孩”,人物更多面化。
(示例2)《呐喊》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物。鲁迅所言的“不幸”与“不争”在他的身上得以很好地体现。一方面他身为读书人,坚持穿长衫站着喝酒,把茴香豆分给孩子,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最后却被打断腿,也并未被人挂念,只落个“大概已经死了”的“不幸”结局;另一方面,他十分迂腐,好吃懒做,故步自封,自许读书人而一味维护“面子”,教小伙计写“茴”字,拿“读书人的事”当幌子麻痹自己,不思进取,可谓“不争”。由此观之,孔乙己是个让人既批判又同情的人物。
(示例3)我认为翠翠的形象是复杂的、鲜活的。首先,她是纯真自然、美好质朴的,面对婚事时是羞涩与内敛的。但是,同时她也是迂腐的、脆弱的、被动的,因婚事而苦恼哭泣,不敢直面梦中歌声,甚至不敢面对二老的追求,这注定了她的爱情是悲剧的。她不能主动追求爱情,最后在无奈中等待二老归来。因此,我认为翠翠的形象有两面性。
(示例4)林黛玉的复杂,体现在她“柔”与“刚”的矛盾性上。她的“柔”是明显地体现在她的外貌中的,“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成日的泪也表现了她的“柔”;她的“刚”体现在她内里的品格中,她自恃才高,勇于反抗,坦诚率性,不屑于做虚伪的掩饰,她是以“刚”的姿态面对这个虚伪的世界。所以在对她两极分化的评价中,既有“古今奇女子”的赞扬,又有“空有才情,其余不足取”的贬斥。
(示例5)人物的复杂性基于读者理解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只是一名平凡的老渔夫,但他却在海上独立跟条小船般大的鱼搏斗了三天两夜,并最终捕获了它,然而在他返航途中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条又一条鲨鱼,老人拼命与鲨鱼搏斗,用浆打、戳、刺,累得他筋疲力尽,鲨鱼却把大鱼吃得只剩一条白骨。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要揭示的哲理。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
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缺陷,自己都是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老人是失败了,但是这个失败者却具有优胜者的风度,因为他真,正的对手并不仅仅是一条大鱼和数条鲨鱼而是大海!能在大海的危难前未言放弃,永不言败,是真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所给材料,理解材料中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根据题意进行提炼和发挥。本题要求学生对六部作品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熟悉人物、情节、主题。作为探究题,应抓住“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这一点,选择一个最熟悉的人物,用具体事件解释他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然后对人物复杂性的意义、对该作品造成人物复杂性的原因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