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2022-02-11 来源:步旅网


自然地理学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

学院: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 09级地理信息系统

姓名: yxw

学号: *********

指导教师: 史老师 苏老师 张老师 董老师

完成时间: 2011年11月14日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作为自然地理学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在完成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以及自然地理要素野外判别方法的前提下,有组织开展的一次自然地理多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综合实习。旨在培养GIS专业学生野外识别自然地理要素的能力、野外数据采集能力及自然地理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团队协作和艰苦朴素的科学素养。

二、 实习准备

1. 时间安排:

2011年10月28号至2011年11月2号。理论上各个实习地安排一天(考虑地理景观因素及行程,东川实习点安排两天,石林与抚仙湖实习点合并为一天进行实习。) 2. 熟悉实习路线:

1:昆明(呈贡)【起始点】; ○2:东川; ○3 :巧家; ○

4:会泽; ○5:曲靖; ○6:石林; ○7:抚仙湖 ○

注:图中箭头方向代表实习前进路线 3. 实习装备:

1) 图鉴:地形图、遥感图像、地图册;

2) 仪器:高程表、GPS、、地质罗盘、电子温湿度计; 3) 工具:地质锤、铁锹、铁锄、小刀、钢卷尺、土壤比色卡、P

H试纸、盐酸、样品收集带; 4) 笔,记录本

三、 实习内容

一)各实习点自然地理要素识别、鉴定

将在各个实习点所见闻的自然地理景观、所做的鉴别记录分别整理,最后再做总结、对比分析,得出一般结论。

1.昆明→东川(2011/10/28 am8:30—12:30)

清晨从学校出发,向东川方向前进,海拔一路攀升至2200m,海拔1940m的小石坝,公路两侧植被主要为云南松,间杂少许灌木丛。到海拔接近2220m的双龙,植被几乎全是云南松及柏树。之后海拔开始下降,到嵩明(N25°14` 16.1`` E102°58` 18``)后,地势起伏较小,有广阔的平地,四周高山环绕,是一个典型的山间盆地。同时,植被类型出现亚热带细叶阔叶林,池塘旁边有垂柳生长。在无植被覆盖的裸土地上现不完全发育的石芽和溶沟。到达功山后,继续前进,海拔开始急剧下降,在行进数十千米的过程中,海拔陡降600m,随着高程的降低,植被类型也明显变化,出现合欢树,龙舌兰等干热河谷

植物。公路异侧的山体上分布着显著的河流阶地地貌,可数出其级数为4—6级。观察路旁的大白河,发现该河流泥沙淤积严重,同时水流分为多叉,是典型的辫状河。在接近东川的时候,可见数个泥石流冲积扇。

2.东川城区→ 红土地(2011/10/28 pm14:00—15:55)

沿途各海拔高度带上所出现地理景观见下表:

海拔(m) 1200 1270 1620 1650 1800 1940 2050 2200 2300 2420 泥石流沟分布 行道树以桉树为主(高大乔木);山坡断裂面夹杂鹅卵石 出现少量针叶树种 仍然可见干热植被龙舌兰 植被类型以云南松为主 公路两侧为深切的大峡谷(深度近700m),可见阶地 见柏树,华山松 大片岩体裸露,树木分布极为稀疏 山地边的图层中有鹅卵石 红土地(考察点) 地理景观 注:在垂直带植物分布中,出现一种反常物种—紫茎泽兰。其属于广布菊科,及具耐旱,生命力极其旺盛,因而在不同高度、不同环境下均有分布。

 在红土地(N25°54' 45.1'' E103°3' 56'')所进行考察

从红土地向两侧眺望,可以看到深切的大峡谷(河谷深切近700m),在峡谷两侧有明显的河谷阶地分布。根据已有资料分析,该阶地是由古代水系分水岭形成的夷平面经剥蚀后形成的,沿着河流带状分布。

红土地上的土壤类型为山原红壤,其土色暗红,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并伴有铝活化度较高的三价献资料考证,东川约2亿年前的一套发育的一套大型土

为—较快的岩石脱硅富铝化过程。

3.东川城区→城西北泥石流发育区(2011/10/29 am8:40—9:50

石。土体内含有铁离子。根据文的红土地是在火上碎屑岩上壤层,形成机制

N26°16' 27.7'' E103°5' 41.8'')

该区域泥石流沉积物混杂堆积,磨圆度小,无分选,大小间杂。大部分岩石滴加盐酸后无气泡产生,说明是非碳酸盐类岩石。在混杂的部分岩石中,可见丝绢光泽的云母以及硬度大、无解理油状光泽的石英。而从纹理、结构、构造分析,该区域岩石大部分为变质岩类的千枚岩。其断裂面分层,无解理,岩石两个面有垂直交错的纹理,结构松散,这与东川地区泥石流频发紧密相关。

该实习点处在一个大型泥石流冲积扇上,在该冲积扇上筑有减缓泥石流灾害的缓冲沟,其工作原理是对泥石流巨大能量的削减。在这个冲积扇上,同学们使用地质罗盘仪进行了坡度、走向的测量,该坡

较为缓和,测得坡度在4°--5°间。

观察河流两岸,发现对岸并不存在与该区域相同的岩石构造,则说明确实是一个断层(这一区域也处在小江断裂带上)。

该地由于泥石流频发,加之山体水土流失严重,野生植物较少生存。有羽状复叶豆科合欢、大戟科蓖麻、戟叶酸模(酸浆草)等耐旱植物生长。

4.东川区人文地理(2011/10/29 pm14:00—16:00)

东川境内铜矿储量丰富,铜文化历史悠久,素有\"天南铜都\"之称。之所以称“铜都”,是因为:其一,东川铜的开采冶炼铸

造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汉代;其二,东川铜矿储量丰富,是古代中国最大的铜矿区。其三,东川铜是清朝时期铸币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来源之一。清朝钱币有百分之七十系东川铜鼓铸的。

东川是云南乃至全中国泥石流最频发的地区之一,每年,光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泥石流就暴发数十起。东川蒋家沟被称作“泥石流天然博物馆”,就是因为蒋家沟泥石流规模宏大,构造典型。 5.东川→巧家(2011/10/30 am8:30—12:30)

格勒(N26°30' 31.38'' E103°3' 1.21'' 高程H:880m):从东川向该地行进的过程中,路两旁岩层中的间杂物由巨大的砾石渐变为较小的岩石再到细泥沙。格勒收费站边上,有一套裸露的发育完好的湖泊沉积物,该沉积物颗粒细小,分选好,层理显著。

在小江汇入金沙江河口附近,海拔980米的地方也发现层理显著的

泥沙沉积物,在整个山体中,嵌入一层层整合接触的沉积物,旁边又是深切的沟谷,可推测该地沉积物为堰塞湖沉积物。

6.巧家县城→县城对岸一高地及金沙江畔(2011/10/30 pm14:00--19:00)

巧家西北方向一阶地(H:1050 E26°56 '33.2'' E

102°51' 52.3'')

从这块高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巧家县城处在一个大型的滑坡体上,其后是小江断裂带向西北的沿伸(结合DEM图像、遥感图像识别)。由于处于金沙江河谷,该地气候炎热干燥,同时湿度较大。在该地的黄土上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其中含有碳酸盐,土质不含石砾,说明该土层是由风沉积作用形成。该地由于水热条件好,植物广泛分布,有壳斗科的领春木、亚热带阔叶林木桑树、大片合欢。

金沙江畔(温度t:29.2° 湿度:46.2%Rh )

金沙江边的沉积物主要是种类全、分选好、磨圆度高的岩石。岩石中的黑色矿物有两种,解理面垂直的为角闪石,斜交124°的为辉石。岩石中若二氧化硅过饱和,则现石英。

7.巧家→会泽(2011/10/31 am8:30--16:30)

在小江两岸一山脊(N26°26' 24'' E103 °4' 4.8'' H:950m t:30° 湿度:44%Rh)上有燥红壤发育。土壤是指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空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疏松表层。燥红壤是发育在干热地区稀树草性植被下的土壤具有灰棕色腐殖质层(A层)和红褐色、块状结构的奠基层(B层),粘土

矿物主要以水云母和高岭土为主,呈微酸性。与土壤形成及性质相关的因素有:气候、地形、生物、时间、母质。土壤的判别基理:元素迁移法。

去会泽途中(H :2745m N26°06' 00.6'' E103°22' 24.5'' t: 14.8°---17.1° 38.8%Rh )

该区域的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淋溶层(E)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碳酸根离子;硬度较大,构成矿物为粘土矿物;显暗红色,含有三价铁离子;母质层(C)现暗色,为火山凝灰岩。

8.会泽人文地理(2011/11/1 am8:00--12:30 )

唐继尧故居:民国时期会泽籍爱国将领唐继尧(1883--1927),一

身为国,为国民立下不朽功勋。1911年领导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在昆呼应孙中山发动的护国运动;筹款并捐资创办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学院。“陋室千秋宿国魂,将军一剑驱袁逆”足现唐继尧一生功绩。 江西会泽同乡会管:气势恢弘,“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一语道破。

会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泽曾因铜矿的开采冶炼铸币而鼎盛一时。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铜洗的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是研究中原汉文化对云南影响的实物。

9.会泽→曲靖(2011/11/1 pm 12:30---20:00)

曲靖地区地势起伏小,是典型的高原地势,曲靖与沾益位于一个

小型盆地中。从曲靖往东走,土地石漠化益严重,出现碳酸盐石峰丛、峰林、孤峰。在距富源县20km的地方,登上一座高50米左右的山丘,可将各种地貌形态一览眼底,除了大片裸露的石漠化岩体,稀疏的林木,可见一种奇特的地貌景观---喀斯特漏斗。喀斯特漏斗是由喀斯特地区溶蚀、塌陷所形成的封闭或近似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

10.曲靖→石林(2011/ 11 / 2 am8:30--10:40 乃古石林: t: 23.7° 43.2%Rh)

深色石灰岩:为碳酸盐,岩石中含白云岩,为泄湖沉积物。 浅色石灰岩:岩体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珊瑚、贝类),浅海海相。约二叠纪时期,石林地区的岩石就以发育,但喀斯特地貌的出现则较晚,因为地貌形态一般保留的时期都较为短暂。

11.石林→抚仙湖(2011/11/2 pm14:00--16:00)

沿途中发现红色整合接触的非岩石风化土层,土层中间夹杂白色条痕。路经宜良县县城后的小江断裂带东侧(结合DEM图像、遥感影像识别分析)。

抚仙湖(H:1740m N24°37' 46.1'' E102°55' 27.8'' t:18.8 湿度:57%Rh)。抚仙湖北侧的帽天山上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抚仙湖沿岸地势平缓,为湖积平原、湖积阶地,抚仙湖湖岸线平直,为典型的断泄湖。抚仙湖平均深度87m,最深可达157m。

通过以上为期六天、历程十一个点的实习探究,不难验证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温气候)的确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这便是所谓的地域分域规律。其通常可分为纬度地带性(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规律)两类,因距海远近和海拔影响,非地带性中可分出垂直地带性分异。

二)实习探究

1.金沙江河谷植被、土壤的垂直带谱特征研究。

①植被。金沙江河谷地区,气候炎热干燥,空气湿度大,因而植被分布广袤。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次生灌丛、针叶林、草地等植被覆盖类型更替出现。

②土壤。土壤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生物(植被为主)等因素有关。在垂直带谱上,金沙江河谷土壤由红壤到黄壤再到黄棕壤,依次变更。

2.金沙江流域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金沙江河谷为山区河谷,金沙江下切猛烈,侵蚀作用显著。阶地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金沙江流域夷平面、剥蚀面、河流阶地的发育由金沙江主河道向支流逐渐减弱。

三)实习思考

1.实习区,金沙江地质历史上是否发生过水系调整?证据何在?

金沙江地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水系调整。在金沙江流域,高出河谷近千米的高山上(红土地),发现鹅卵石 ,并且分布广泛;小江断裂带北起川滇交界金沙江畔的巧家,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之后并入红河断裂;在红河发现大型古河口冲积平地。

2.东川在地质历史上是否也发生过泥石流?证据何在?

东川在地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泥石流。在东川泥石流发育地区,可以清楚看到有的泥石流冲积扇的基座恰好就是一个大型的古泥石流冲积扇。

3.东川区土地利用格局如何?有何利弊?

东川曾因铜矿兴起,鼎盛一时,更成为乾隆年间中国最主要的铜产区,这极大促进了东川的发展。但同时,因为铜矿的过度开采,大量山体基岩裸露,植被稀薄,泥石流频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利用,给现今东川区的发展造成很大限制。

4. 构成石林地貌的碳酸盐是在何种古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在乃古石林的碳酸岩中,可见大量浅海洋生物化石(多孔珊瑚、管状珊瑚、贝类),该区域地势平缓,推测该地碳酸岩形成于二叠纪浅海洋。

四.实习总结

本次实习总体来讲比较顺利,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分工考查、协作处理,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了一次全面、深刻的认知,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培养了吃苦耐

劳的科学研究素养,达到了预期的实习目的。当然,在本次实习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同学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集合、对金沙江边的蚊虫没有做好预防而导致部分同学皮肤过敏、车辆受到了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顺利启动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的。

五.谢辞

本次实习中,史正涛老师对遥感图像解译、泥石流发生原理及

防治机制等知识给予了详细的指导;苏怀老师详细讲解了地形地貌、岩石方面的知识;张文翔老师则带领同学对土壤学、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实地学习与探究;董铭老师帮助大家学习了植物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对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也进行了初步的讲述;此外,左老师对同学们的野外实习生活提供了保障,驾驶员师傅则为大家的通勤付出了汗水。在此,对各位老师至予崇高的敬意与衷心的感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