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2024-04-22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12月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Dec.2006 第28卷第6期 CoNTEMPORARY ECoNoMY&MANAGEMENT VOI.28 No.6 ■管理科学 Management Sciences 中国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邓海滨,廖进中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要]技术外溢是发展中国家分享国外技术进步成果的 重要渠道。进口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 重要路径。本文应用扩展后的“创新驱动模型”,对我国通 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Coe和Helpman(1995)闭基 过进口贸易渠道从G-7国家所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 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从实证角 实证研究,同时考察并比较了以人力资本度量的技术吸收 度证实:在开放经济系统中,进口贸易渠道的国 能力时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进口贸易给 际技术溢出是一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采 我国产生了重要的技术外溢效应,但最终的技术溢出效果 用21个OECD国家和以色列的面板数据。Coe和 却受到技术吸收能力的限制;同时还发现,国内R&D投 入时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确定。 Helpman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 【关键词】进口贸易;R&D;技术外溢;吸收能力 R&D投入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74;F224,0 [文献标识码】A 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其影响程度将 【文章编号]1673-0461(2006)06-0022—05 随着本国进口比例(占GDP比重)的提高而增 ※本文为“转让定价的理论、模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 强。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pl则进一 究”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湖南大学博士点基金( 3加 ) 步考察了国际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 的资助。 作用。采用22个工业化国家和77个欠发达国家 1971—1990年间的数据。Coe、Helpman和 一、引言 Hoffmaister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认为, 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工业国贸易伙伴的R&D投入和 内生的技术进步才是解释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 来自工业国家的机械设备进口量显著正相关。因 要因素。为了刻画技术进步的来源。众多学者从 此得出发展中国家同样可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分享 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其中,以R&D 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成果这一结论。沿着他们的 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知识的增长源于 分析思路,许多学者如Engelbreeht(1997) 、 R&D部门的自主创新活动。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 Lichtenberg和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明。技术进步既可以是源于自主研发创新,也可 (1998) I、Xu和Wang(1999) l、keller(1997, 以是来自于对外界技术的引进、模仿与学习。对 2000,2oo1) 嗍 等对基于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 于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发达国家.其技术进步主要 溢出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经验性研究,虽然由于采 是通过研究开发或其它知识创新的途径来实现, 用的理论模型、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数据选取的 而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所使用的技术处于 不同而使得实证的技术溢出效果各有差异,但结 发达国家技术前沿的后面(Caseli和Coleman, 论都支持进口贸易是产生国际技术溢出的一个重 2000)[tl。所以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较低成本的 要渠道。 引进、模仿与吸收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来实现自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技术溢出的最终效果往 身的技术进步。 往取决于技术吸收国自身的技术能力、生产条件 人们早就意识到。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一个 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后来有学者把这类因素统 【作者简介]邓海滨(1976一),男,湖南永兴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廖进中(1948-)。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外贸与产业发展。 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邓海滨.廖进中:中国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称为“吸收能力”。因此.对于缺乏技术吸收能力 的国家来说.是很难成功获取技术溢出效应的。 目前,一些学者在实证检验中所采用的度量技术 吸收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即人力资本存量 (Nelson和Phelps.1966)U0]与研发投入水平 (Cohen和l ̄vinthal,1989)[1”,应用这两个度量 指标,他们试图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角度来深入 考察产生技术溢出效果差异的原因。如Eaton and Kortum(1996) 、Xu(2000)㈣、Caselli和Coleman (2001)I 以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度量吸收能力指标; Grifith et al(2000)I嘲则以国内企业研发水平作为 度量技术吸收能力指标分别进一步考察了基于吸 收能力的技术溢出效果,这些实证研究结果皆表 明。技术溢出水平受到自身技术吸收能力的限制。 我国学者赖明勇等(2005)【州利用1996年-2002 年问我国30个省市和G-7国家的面板数据,从实 证角度考察并比较了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 类技术传递渠道的技术溢出效果与我国技术吸收 能力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也表明技术 吸收能力是影响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同时还发现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传递渠道的技术溢 出效果高于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即使是考虑吸 收能力的影响,这一结论仍然成立。 根据进口贸易在国际技术扩散中的作用以及 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强相关的特点。本文试 图采用Coe和Helpman等人的方法.对进口贸易 的技术外溢、国内研发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 增长的影响作一个经验实证分析。文意首先将 “吸收能力”这一关键因素引入到模型中,集中考 察我国技术外溢的吸收效果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其次本文以富含技术的进口品(而不是一般总的 进口品)作为衡量进口贸易渠道传递技术的载体” 。 之所以这样选取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1)在 OECD国家中。大部分的研发都集中于这些产业. 因而。相对其他产品而言,这些产品有较高的技 术含量,是进口贸易渠道技术外溢的主要载体; (2)如果这些产品的进口份额在样本期间内相对 平稳.那么采用总的进口贸易数据来估算进口贸 易的技术溢出效果,其影响也就可以忽略。但是 从实际情况看。在不同时期这些产品的进口份额 波动甚大.从而以总量数据衡量进口贸易渠道的 技术溢出效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所以无论 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证检验的需要。这样选取都更 合理。 二、基本模型 1.模型的设定 在检验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果的研究中, Coe和Helpman(1995)、 Coe、Helpman和 Hoffmaister(1997)等着重考察了进口贸易技术外 溢x,-J-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考察进口贸 易渠道的技术外溢效果与国内人均产出之间的关 系.我们假定产出(y)取决于劳动力(L)、物 质资本(K)以及技术或知识存量(R)三种投入 要素,且满足CD生产函数形式:Y=AK L口R 3"o在 开放经济系统中。R不仅依赖于国内的知识存量 ( ),而且还取决于国外传递到国内的知识存量 (R )。因此同时假设R =(R ) (R ) 。这样经过 变形可得到如下贸易溢出模型: Iny= ,Ink+OL 2/nR f+ j Rr+ (1) 其中Y表示人均GDP;k代表人均物质资本; 0是截距项; J, 2’ j为产出弹性; 是误差 项。另一方面.技术外溢效果还取决于国内的技术 吸收能力。为了比较我国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溢出 效果的影响,我们考察了以人力资本度量的技术吸 收能力的技术溢出效果。因此.在方程(1)中添加 以人力资本度量的技术吸收能力后得到如下回归 方程: , - IInk+OL 3『门R + 3H・JnR£卜 (2) 其中H代表国内人力资本存量.从方程式中可 看出,如果 ,咖0那么国外研发投入对我国就有 正的技术溢出效果。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外研发投入 越多、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比重越大以及国内劳动力 受教育程度越高。本国将获得较多的技术溢出。 2.R 的设定 对于国外技术溢出变量R:的构造,涉及到权重 的选择。我们遵循了目前普遍所接受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参照Coe和Helpman(1995).以进口比例 为权重构造的国外技术溢出变量,其计算公式为: R = 鲁R i … (3) M 表示i国从 国的进口额。M.表示i国的进 口总额。R 表示 国家的R&D资本存量。 Lichtenberg和vall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1998)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其计算公式为: R = 争R (4) J J 在此 表示_『国的GDP.该式的权重表示J国 的R&D资本存量中的 M 部分可通过进口贸易渠 i 道传递到 国。Lichtenberg和van Pottelsberghe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邓海滨.廖进中:中国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de la potterie认为采用这一权重体系可减少回归 偏差,本文将采用这两种构建方法考察国外R&D 投入对我国技术溢出的效果。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说明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1984-2002年 鉴》中查到。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GDP 是利用1978年名义GDP值与各年GDP平减指数 调整而得.利用IPD指数对我国进口额及R&D的 支出进行平减获得它们的实际值。 人力资本H的度量方法主要有教育经费法、人 作为样本区间。对于国外研发投入样本的确定。模 型实证中我们选取了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 均受教育年限法和中等教育入学率法等。相比较而 言,人均受教育年限法较为可靠,故采用这一方法 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在样本期间的研发投 入作为代替.理由主要有两点:技术知识的溢出首 先要满足知识的异质性前提。因为完全相同的知识 肯定不会产生溢出效应(潘士远、史晋川.2001) ”J7】.而发达国家特别是G一7国家是技术创新的领导 者,因此,国际技术溢出往往是从发达国家扩散到 发展中国家,而不是相反。其次国外的研发活动主 要集中在G-7国家。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资 料以及OECD、NSF等机构的统计数据,工业化国 家享有全球的R&D支出的大部分份额(1991年工 业化国家的R&D支出占全球总支出的96%)。而 工业化国家的R&D活动又主要集中在G-7国家 (1991年G-7国家的R&D支出占整个OECD国 家的92%)。 进口贸易作为物化性技术溢出的一个主要渠 道.其传递技术知识的主要载体应该是富含高技术 的进口品。因此本文根据国际商品标准分类,选取 了7类、54类、86类以及89类(SITC,Rev.1)产品 的贸易数据来考察进口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果 【码,这四大类产品主要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医疗 及制药材料、光学仪器及摄影器材、钟表、办公设备 及计算机等②。这些数据来源于COMTRADE网站。 对于样本期间内G-7国家的GDP数据是从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2000年和 2003年的《国际统计年鉴》查得。G-7国家历年研 发投入数据则来自于NSF机构:National Pattern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s:2003.它 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企业、高等院校以及国外机构 研发支出总和.单位为十亿美元(以1995年为基 期)。其中上述德国1984—1990年的各类数据是用 西德的数据代替。(个别国家在1984年、21302年的 研发数据不可获得,以相邻3年平均R&D/GDP比 值乘以当年的GDP计算而得)。 我国的进口总额、GDP、以及劳动力数量(以就 业人数代替)的原始数据均由各期的《中国统计年 鉴》查得。我国的R&D支出.统计是从1987年才 开始的.所以对于1984至1986年的研发投入.我 们根据相邻3年平均R&D/GDP比值乘以当年的 GDP计算而得,其余年份数据可在《中国统计年 来度量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根据胡永远(2003) ” 的计算方法即得到我国样本期间内的人力资本 存量数据 。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采用ADF方法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 检验,检验结果表明./ny、Ink、InRd.InR 、 R卜 H・lnRr-CH、H・lnR ̄-Cn这七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 是平稳的,即都是J(1)的。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建立特征值的极大似然比统计量入一//laX来考 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估计出来的标准化协整方程见表1,对于这四 个协整序列的协整残差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表明ADF检验统计量均/J、于在5%显著水平 上的临界值,反映了在各协整方程中的四个时间序 列之间的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表1. 标准化协整方程 变■ 方程(D 方程② 方程⑧ 方程④ 0.564585*** 0 597343… 0464743… 0l45607 (004322l i 0 05l78l (003604l i 0I5657l -0083824* -0 l676l2” 0 069I】3… _0 294897** (005859l i 00881l】 (002853 l i 019264l In辩 0 2l0ll(O04554…3l  n.I玎 004l769…(001066l  0 32l959*.. i 004668l H0 l36OI7‘.. +htH“ (0.05162) 常数项 0 5l0l87 l 004514 —1 54O9l7 -2 376689 对数似然比 9l 2254l 59 33535 98 63533 64 26452 注:各方程因变量lny在表中省略.括号内数字为渐进标准误 差. 、 、 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水平。 1.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由表1可看 出.除在标准化协整方程④中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 在统计上不显著外㈣。在其它三个方程中,国内固定 资产投资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与经济增 长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回归系数值表明国内物质 资本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与我国 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国内研发与经济增长。从表1中我们发现。 国内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确定—— 赖明勇等(2005)也有类似结论。除协整方程⑧中的 国内研发对经济增长有正的作用外。其它三个方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邓海滨,廖进中:中国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中的国内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都产生了负的贡献。 即国内的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表 明减少国内研发投入,将资本更多地投向其他领域 如教育等会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如何解释 这一结果呢?可能的理由有两点:首先中国作为发 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期间受到自身资本短缺和技 术落后的双重约束。政府在推进工业化进程过程 中,虽然意识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在国家资金 不足的条件下。仍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资本密集度 极大、风险极高的技术研发领域(我国大部分的研 发投入是由政府财政支出的),对实施先进技术赶 超的工业企业或研发部门进行鼓励和保护。然而 这样做却忽略了国内要素禀赋结构的约束,由于 政府实施了对技术赶超的扭曲性政策,这就导致 了国内要素配置效率下降;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 不匹配、不合理;企业生存能力不强等问题,所 以政府需要负担更多的补贴或继续进行扭曲性市 场干预。进一步就阻碍了经济增长。其次,从实 际情形看,即使有为数不多的先进技术研发成果, 然而由于研发与生产体制长期分割,研发成果的 转化率或使用率较低,致使研发成果并没有进入 生产领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也就没有表 现出直接作用于生产效率的改进和经济增长。 3.国外研发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与经济增 长。从协整方程C1)和⑧我们注意到,InW-t 与lnRr<:t ̄ 的系数分别达到了0.2101 14和0.321959,而且都 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 G一7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机器设备、仪器等寓 含高技术的产品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技术外溢。 国外研发通过进口贸易传递渠道产生的技术外溢、 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并作用于经济增长这一机制, 已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推动力。同时进口 贸易通过促成一个更为开放、竞争更为激烈的市 场环境,促使国内生产效率逐步提升、推动国内 制度向着节省交易成本的方向不断演进,这些又在 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协整方程(1)与⑧相比,方程(2)与④的结果 表明,一旦考虑了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外溢的影 响,则技术溢出效果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协整 方程 中没有考虑技术吸收能力的 情况下,以 LP方法度量的进口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果是 0.210113,然而在协整方程②中考虑了东道国人 力资本对技术外溢的影响之后,可以发现技术外 溢效果显著地下降为0.041769,减少了约80%多; 同样在协整方程⑧中,以CH方法度量的进口贸 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果是0.321958,考虑了东道 国人力资本对技术外溢的影响后,技术外溢效果 显著地下降为0.136015,减少了约60%。这一结 果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对不足导致了对 进口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不强,进一步 印证了国际技术溢出效果受到东道国技术吸收能 力的限制,技术吸收能力大小对技术外溢效果起 着关键决定性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较好地验证 了改革开放以来进口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 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对我国今后经济政策的制 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进口贸易在国际技术扩散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国外研发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对我国产生了重 要的技术外溢效应。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 来源。发达国家的R&D投入通过物化的进口品 (中间品、机器、设备等)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的技 术进步进而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与Coe和 Helpman(1995)等学者利用跨国数据进行研究的 结果类似。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如果想通过进口贸 易渠道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信息,那么要注意调 整我国进口的商品结构和进口的贸易模式(从发 达国家进口抑或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2.本文实证结果也支持了人力资本积累对技 术吸收能力以及最终技术外溢效果的决定作用。 我国国内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丰裕程度决定了进口 技术外溢效应的吸收程度。从而也最终限制了进 口的技术外溢效果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因此加强人力资本培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 强国内企业技术吸收水平等,将是近期我国政府 制订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 3.模型检验结果也提示我们,我国应该在自 主研发创新和外部技术引进、模仿及吸收这两类 技术进步来源中做出权衡。国际经验表明,发展 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大多并不一定要依赖高成本、 高风险和高密集资本投入的自主研发活动,而主 要是依赖低成本、低风险和低资本投入的技术引 进、模仿与吸收(Coe and Helpman,1995)。 ——本文的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随着我 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品分工日益细化 以及要素与中间产品的国际自由流动程度加深, 对外部技术的引进、模仿、吸收和改进已经成为 国内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 技术引进、机器设备等进口高度都集中于生产领 域。而国内研发部门又与生产部门相分割,生产 领域的技术引进、技术溢出与研究开发相脱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邓海滨。廖进中:中国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使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局限于生产领域内,没 有充分发挥科研部门的潜在力量,严重影响了对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因此,当前 我国的研发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存在研发投入不足 的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国内研发的定位。 在经济发展受资金短缺约束的情况下,近期国内 研发的投入应加强对外部技术引进、模仿吸收与 改进和自主创新的相互匹配,既要以低成本技术 引进、吸收外部先进技术从而避免重复研发引致 的资源浪费。又要不断完善我国“产学研”相结合 的科研体制,从而实现我国技术进步跨越式发展。 [注释】 ①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Wang和Xu(2000)、 Eaton和Kortum(2001)以机械设备(SITC.7类)作为贸易渠 道传递技术的载体进行了研究。 ②OEcD国家将药物及医疗器材;办公设备与计算机;电机产品; 电子元件;航空及科学器材归类为高技术产品(Abbot,1991)。 ③1984—1998年的数据直接摘自于胡永远(2003).1999--2002 年的数据则采用他的方法计算而得。 ④可能是由千样本数据不够多的原因。 [参考文献】 【1】Caseli,F.and W.J.Coleman II.The world Teehnology Frontier 【Z】.NBER Working Paper,2000,No.7904. 【2】Coe,D.,and E.Helpman.1nternationa 1 R&D Spillovers fJ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859 887. 【3】Coe。D.,Helpman,E.,and A.,Hoffmaister.North-South R&D spillovers[J】.Economic Journal,1997,(107):134一I50. 【4】Engelbrecht,Hans-Jeurge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in OECD Econom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1 (8):1479-1488. [5】Lichtenberg,Frank and Brunn van PoIle1sherghe de l8 potteri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A Com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42(8):1483—1491. 【6】Xu…B and J.Wang.Capital Goods Trade and R&D Spillovers in the OECD【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2): 1258-1274. 【7】Keller,W,How trade patterns and technology flows affect productivity growth【Z].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1 997,1 83 1.Septemper. 【8]Keller,W,Do trade patterns and technology flows affect productivity growth l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0, (14):17-47. 【9】Keller.W.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ussion【Z1.NBER working paper,2000.No.8573. 【10】Nelson,R.and Phelps,E.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usion,and Economic growth【J1,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 996,69-75 【1 1]Cohen,W.,and D.Levintha1.Inner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1.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 596. 【121 Eaton,J.and S.Kortum,Trade in Ideas:Paten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OEC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0):251—278. [1 3】Xu B.Muhinational enterprises,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host country productivity growlh[J1.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0,62:477—493. 【14】Caselli,F.,and W.John Coleman II.Cross—count ̄technology difusion:the ease of comput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91):328-335, 【15】Griffith,S.R.,Rcdding,S.and van ReenenJ.R&D and absorptive capacity:from theory to data【M】.mimeo。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16】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 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l中国社会科学,2005(2):32-46. [17】潘士远,史晋川.知识吸收能力与内生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 与技术经济,2001,1 1. [18】Adobbt,T.A.Measuring high—technology trade:contrasting internatiorIal trade administration and bureau of tensus methodologies and results【J].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1991,(17):17—44. 【19J胡永远.中国居民人力资本研究fM】_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echno- logical Spillover of Import Trade in China DENG Hai-bin,LIAO Jin-z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 0079,China) Abstract:Technological spillover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de- veloping countries to share the advantag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th developed ones.Applying an extended innova- tion—driven growth model,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obtained frOm G一7 countries through the import trade and the effects of absorptive ca- pacity of technology,measured by human capita1.on tech- nological spillover.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 port trade results in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spillover,but its final effect is limited by the absorptive ca— pacity of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domestic R&D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is uncertain. Key words:import trade;R&D;technological spillover;ab— sorptive capability (责任编辑:张丹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