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4期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1.19 No.4 2006年l2月 Jourmd ofZha ̄iakou Vocaitonal College ofTechnology December,2006 浅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之启示 宋 佳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回顾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这段历史,认识到交流是文化更 新的必要途径。同时针对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文化提供某些借鉴。 关键词: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Gl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06)04—0065—03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更是 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两者都以学习 一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它贯穿了这-Re期历史发展的 西方炮舰技术富国强民为己任,其还停留在对西方器物的学 始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条重要的隐在线索。近代中外文 习上。甲午战后,国人思想大进,如饥似渴的追求西学,资产 化交流经历了一个由闭关到被迫开放的过程,这与我国现今 阶级维新派随之产生。他们提出的进化论,突破了道器、体 改革开放是从封闭中走出有着相似之处。正是这样一种相 用、主辅等传统范畴的旧框架,主张变法维新。他们向往着 似的经历,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有必要回顾 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建设资本主义,进而走向大同世界。庚 历史,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寻求启示。 子事变之后,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提出自由、博爱的资产阶 一、交流的重要性 级民主思想,要求推翻清朝统治,接受西方思想,建设三民主 文化是一个民族本质、核心的部分。它是从一个国家、 义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打倒了一个皇帝,却换来了无 一个民族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中锤炼而成的,具有稳定性。 数土皇帝,同时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黑暗 正是这种稳定性,决定了文化少变难变。但是一切事物只有 政治的煎熬,促使先进中国人更深层向西方学习,最终触及 在变化中才能求生存、求发展,对于文化来说也不例外。一 问题的核心。他们开始意识到一一文化的觉醒、思想的启 种文化如不与他种文化接触,其结局必然是在一个封闭的系 蒙,才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之所在。新文化运动由是产生,提 统里耗尽活力,自生自灭 所以说,交流是文化创造、发展、 出民主与科学的理性主义思想文化,全方位的引进外国文 更新的必要途径。同时文化交流还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 化,直到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在新思潮中脱颖而出,中国人终 动力之一。历史反复向我们证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古代中 于找到了救国之路。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外文 国之所以能长期领先于世界,就是由于其能以宏大的气度汲 化交流的结晶! 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时至明清,由于政府推行闭关政策, 陈旭麓先生曾这样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 使中华文化失去了与外交流的机会。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本》前6卷,是在16、17世纪之交。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 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生机,陷入循环往复之中再无创新,中 的《几何原本》后9卷是在1859。经过两个半世纪,这部世 华民族由此衰落了。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用暴力打开中国 界名著才以全貌出现于中国知识界,其中给人以何种启 的门户,中外文化交流才得以续源。然而这次中外文化交 示?”∞这一提问确实发人深思:西方既有“力”东来,正说明 流,更多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以求在传统文化蜕变之后。获 其必有长处,而我们却以“力”相抵,采用自我封闭的办法,只 得中华民族的新生。从此中国人踏上了一条向西学习的漫 能使我们白白的丧失了学习外国长处的时日。两个多世纪 漫之路,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器物文化一制度文化一心态 的闭关自守,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这一铁的事实告 文化逐层递进的过程。 诉我们:中外文化交流不能中断,或时续时断,而应连续不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林则徐、 断! 魏源等一批经世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之 二、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问题的处理 收稿日期:2006—09—13 作者简介:宋佳(1982一)。女。山西平定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门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12月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期 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在文化交流 过程中,两种异质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这在近 后的,保守的,反动的文化因素。这一观点无论对中国文化, 外国文化,都不例外。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全面的把握 中西文化的优劣,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是:“文化俨如一生 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 之辨: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 店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近代思想 战线上东西方文化之争连绵不断。而这些论争主要是围绕 命,他将向前伸舒,不断成长,横切一时来横量某一文化之意 义与价值,其事恰如单提一部门来衡量全体,同样不可靠。 我们应在历史进程之全时期中,求其体段寻其态势,看他如 何配搭组织,再看他如何动进向前,庶乎对于整个文化精神 有较客观,较平允之估计与认识。” 着东西文化孰优孰劣?如何取舍?怎样交融等一系列问题 展开。一百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中国人,直至今日 仍存在着争议。那么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近 第二,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取舍问题。正 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寻找某些启示: 第一,运用列宁两种文化的观点整体把握中西文化的优 劣。由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西方通过暴力打开,并在中国 文化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致使东西方原本共主的平衡 局面倾斜了。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 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端是“保存 国粹”,一端是“醉心欧化”。 “东方文化派”就是“保存国粹”的典型。其代表人物有 辜鸿铭、林纾、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 这些人主张 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局看成西方文化破产的标志,顺应了 国际上鼓吹“科学破产”和“东方文化救世”学说,认为东方 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立足之本,也是“统整世界文明”的一 剂良药。其中以梁漱溟的思想最具有理论深度和代表性,他 所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曾震动学坛。文中梁漱溟论证了 中国文化的独特路向和蓬勃活力,他断言东方文化远优于西 方文化,万不可与之“融会”。还说只要西方人现在看到“孔 子是全力照注在人类情态方面的”,“就不怕他不走孔子的 路!t’。 可见“东方文化派”对传统文化的过分依恋+以及对 西方文化的偏见,阻碍了中西文化的融通,从而阻碍了中国 文化的创新。与“东方文化派”相对立的是“全盘西化论”。 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论”的观念就已经潜滋暗长。新 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几乎皆本着中西文化的差距认同心理,主 张中国文化的时代选择应是反对传统中国文化,应该借鉴西 方先进文化,这种氛围下,一些人就丢弃了时代要求,过分强 调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其主要代表者就是胡适。在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时期,胡适与陈序经正式鼓吹全盘西化。一方 面,胡适批判梁漱溟割裂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形而上学, 指出人类文化发展遵循不断进步的共同规律,坚持资本主义 文明对封建文明的时代先进地位,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 另一方面,他又不加分析的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胡适认 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 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他无条件的为资本主义 文化唱赞歌,提出整体移植西方文化的主张,实际上又陷入 了民族虚无主义和盲目主义的境地。 以上各派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 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对于中西文化优劣 的评价,我们所持的正确观点应是列宁提出的两种文化学 说。列宁认为在任何一个大民族的文化中,都有两种文化因 素:一种是进步的,向上的,民主的文化因素。另一种则是落 ・66- 是由于中西文化各有其长处又都有不足,所以我们在对中外 文化的取舍上必须进行分析,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 首先,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扬弃的继承。冯友兰先生 认为中国人对传统的看法经历了信古、疑古、释古的发展阶 段。传统的古代观是信古,即对传统文化毫无怀疑的继承。 这样容易使人们墨守陈规,不易接受现代的思想观点,从而 泥古不化,于是出现了疑古思潮。疑古虽有利于现代化的输 入,但是其否定一切的态度,容易使中华民族迷失自我,以至 矫枉过正。因此正确的办法是要“释古”,即回过头来重新弄 清楚中国文化的历史真相。只有对“古”进行科学、合理、辩 证的解释,我们才能对古代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从 中扬长避短,从而取长补短。 其次,对外国文化,我们应该采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 义”。中国“太贫太弱,除非学到西方人的科学方法,中国终 将无法自存。”所以中国必须吸收外国文化之优长,扬弃其弊 缺,从而补养自己。但“拿”的同时要注意分析:一方面是拿 来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国情。文化的整体移植从来都 是难以成功的,对异质文化要输入它,必须先把握它,而且要 整体把握,结合本国实际,汲取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如果 不是这样,而是盲目照搬外国经验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地。 1935年,陶希圣等1O名教授在《文化建设》第1卷第4 期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主张:对于中国文 化“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对西方文化,“吸 收其所当吸收 ‘吸收的标准,当决定于现代中国的需要”。@ 这种对中外文化取舍的主张看似合理。只可惜它的出台是 为了配合国民党当时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从而使其无法 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通过在本土文化基础上涵化外来文化的方法解决 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融合?钱 穆先生给我们的答案是:“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 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是 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的传统文 化以安足为终极理想的农业文化之精神斫丧或戕发了。换 言之,即是如何在吸收融合西方文化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光 辉与更充实。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 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国家民族虽得存在,而中国传 统文化则仍将失其存在。”钱穆先生希望寻求一条从传统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l2月 宋佳浅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之启示 第4期 往现代化的融通协调之路,我认为是正确的。传统向现代化 转变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途径的,多模式的。因为 传统约束着现代化,使现代化又各具特色,因此现代化并非 第二,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要体现社会 主义根本要求的本质特征,及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 化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外文化 交流全方位开放后,我们在比较中选择了的,是近代以来几 完全以西方文化为依归。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尊重传统,并 不同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派提倡的复古主义。国粹派们 辈人寻求救国之路而得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成为中国现代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往往走的太远,有些人甚至陷入故纸堆中 不能自拔。 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有力的催化剂。近代我们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从而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现代我们只有坚持马 克思主义,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才不会改变。 我认为中西融合应该以本民族文化为本位,同时在现代 性与传统性的相融通中找到一个“度”,即渐进的改革速度, 以及传统中的精华与现代的相似度。按照这一“适度”的原 则谨慎寻觅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联系。从而“化外”即在 中国在与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才不至迷失方向。 第三,世界性。在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着眼全 球,面向世界,借鉴和吸收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使中国文化 保持本土文明的基础上丰富与充实我们的文化,创造出新文 化。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堪称 中西文化融合之典范。孙中山先生这样概括自己的学说: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 有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他对西方 具有当代世界的现代化高度,成为带领世界文化潮流的文 化。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的自我 繁殖,总是要和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相影响、补充、渗透。 不断吸收、批判、借鉴外来文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社 文化的吸收,有选择而不盲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亦是如此, 最终是自己的创造。可以说,孙中山关于融会中西文化的思 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先进的东西,总让人向往, 最终是要被吸收接受的,挡是挡不住的,抵抗的结果只能是 推迟时间,这在近代中国已表现得十分明显。1992年,邓小 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 对中外文化优劣的评价,批判的取舍,最终使之融合,归 的优势,就必须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 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 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和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这一正确的指导方针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遵循的。 总之我们应该更勇敢的走向世界,同时也更勇敢的让世界走 进中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外文化交流高潮迭起。8O年代出现了 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到9O年代国学再度升温。我想如果我 们能在盲目驱逐潮流时停下来,理性的回顾历史,从中汲取 根结底就是要创建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口号。这种文化究竟新在何处? 借古鉴今,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民族性。新文化要有民族特征,反映中华文化优 良传统。近代“在新旧文化的递嬗中,有些不该剥落的民族 文化剥落了。”使得一个时期内,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迷失 了自我,这是应该让我们警醒的。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 独特的文明和文明交往,失去了自身文明的民族和国家,便 失去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优良 经验教训,或许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能少走许 的品质。其刚健自强、贵和尚中的精神是我们应该传承与发 扬的。张岱年先生曾说过:“到二十一世纪,东方与西方的文 化交流必将更加方便,但是东方与西方的界限不可能消失。 到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可能对于西方有更多的认识和了 解;西方也可能对于中国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中国与 西方仍将保持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的历史任务是建设有 多弯路。当然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初学者,我从近代中外文化 交流史中得到的启示还显得幼稚与肤浅。但我会努力学习 历史知识,希望能为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何萤全.中国文化六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是必然的。”所以任何民 族的现代化,最终只能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以本民 族的历史文化为源头。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全部 意义正在于此。 [3]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SONG Jia (College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 Abstract: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main driving force to socil advancement.Through raeviewing the history,the paper poinm out that communica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rejuvenating culture.And facing the problems in modem culturla communication be- tween China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paper also sums up some solutions SO as to use the experience to build socilista new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 Key words;modem socie ̄;culture home and abroad;communication;socialist new culture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